1、自然辩证法的含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学科性质: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2 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桥梁和纽带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3 综合性、交叉性学科自然史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技术论科学技术社会学创造学思维科学科学美学技术美学3、学习的意义与方法介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提供认识论和法论指导;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认真读书,掌握基本原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思考,互相交流科技史1、古希腊的哲学体系、哲学流派:古希腊自然哲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自然观:把自然看作一个独立于的对象加以整体的看待;把自然界看作有规律且可以认识的对象:创造了一套哲学的或数学的语言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
(1)米利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万物源于水”这里的意义不在于这句话是否正确,而在于其说话的方式,科学于哲学思维的原则:从粉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共同的原理,在从原理说明更多的现象。
(2)毕达哥拉斯学派万物皆数。
用客观的精神实体来解释世界的起源问题,一为点,二为线,三为面,四为立方体,由此而生成万物,宇宙和谐,宇宙是一种几何结构。
毕达哥拉斯主义我们的经验世界的可理解性就是作为其基础的数学的可理解性。
(3)赫拉克利特辨证思想的奠基人世界是一堆永恒的活火,火代表了万物流动变化的本质。
万物皆流,万物常驻。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
(4)巴门尼德和爱利亚学派A巴门尼德存在论:变化只是假相,不变才是本真。
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
存在者是连续不可分的。
存在者是不动的。
芝诺悖论:对运动的认识。
(5)恩培多克勒四“根”说火(照耀万物的宙斯)气(哺育万物的赫拉)土(地狱神埃多涅乌)水(西西里水神涅司蒂)他们通过“爱”的结合生成万物,通过“争”的分解使得事务消亡。
宇宙之初,爱的力量融合一切,出现混沌之球。
后来争的力量崛起,从混沌中分离出以太(天空),接着是火(太阳),是土,土中有水,土和水一起形成大地,水被火蒸化产生气,火和气又形成星辰,宇宙万物由此而生。
2、中国的科技发展特点,哲学思想发展概况及特点:持续缓慢发展,中古时代高于西方,世界本原的虚幻性,技术精,理论性不足。
哲学思想:百家争鸣,主要有六家:儒、墨、道、法、名、阴阳。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儒、墨、道三家。
后来总体上是儒道交融,墨学中绝。
儒学处于主导地位,道学亦始终延绵不绝。
一般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影响较大。
有机论自然观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没有机械论,中国的有机论自然观得到了充分发展。
中国的有机论自然观认为,天、地、人等自然界万物有着复杂的内在联系,每一现象都是按照等级秩序而与另一种别的现象联系着。
这种自然观强调整体、强调联系、强调变化、强调功能,与近代西方的机械论和原子论自然观大异其趣。
3、近代科技产生的历史背景、近代科学的开端、哥白尼革命、近代科技的开拓者、伽利略、牛顿的主要科学贡献、十九世纪的科学发现、第一和第二次技术革命、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
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的兴起〔2〕地理大发现〔3〕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4〕文艺复兴①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兴起扫清了思想障碍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生产的需要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③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为科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④希腊的科学思想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是近代科学兴起的必要前提近代科学的开端:近代科学始于1543年,其标志是《天体运行论》和《人体构造》两部巨著的问世。
哥白尼革命:是15-16世纪向当时的宇宙图式挑战的巨人之一;从而赋予新奇思想以生机,使其后来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科学;他的理论是酝酿那场精神革命的主要力量,它使得人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沉湎状态中摆脱出来。
近代科学的开拓者:弗兰西斯·培根,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伽利略、牛顿的主要科学贡献:伽利略:钟摆望远镜自由落体伽利略变换斜面实验;1 天文学维护了日心说体系1632年《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2 近代实验科学的创始人3 澄清许多概念,给出许多定律4 开创近代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数学”✹在数学上,发明微积分✹在天文学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力学上,系统总结了运动三定律✹在光学上,发现了太阳光的复合性,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缔造了牛顿式的机械自然观✹最后的炼金术士✹宗教狂热分子,神秘知识的信奉者十九世纪的科学发现:1830年,英国赖尔发表《地质学原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地质渐变论。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理论(1838年-1839年)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论植物发生》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了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1802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对有生命天然体的观察》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道尔顿1808年发表《化学哲学的新系统》,提出原子论。
阿佛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论。
门捷列夫发表论文《元素属性及其关系》,提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1869)。
迈尔、焦耳、赫尔姆霍茨等人于1842年提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偶然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经过11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磁的电效应。
1873 年,麦克斯韦完成《电磁通论》,预言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的统一性1754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做了著名的风筝实验。
1860 年,巴奇诺基发明环形电枢,1870 年,格拉姆将环形电枢用于直流电动机1870 年,西门子制成自激式直流发电机1891 年,俄国的多里沃-多布罗勿斯基建成水力发电站,并实现高压输电1844 年,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1876 年,贝尔发明电话1876 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79年发明电灯泡,1894年发明电影放映机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1)力学成为主导科学(2)从分门别类的研究到系统研究,从收集材料到整理材料,从经验描述到理论综合(3)科学开始独立于社会物质生产并超前于社会物质生产(4)科学社团开始成立,学术交流开始广泛开展(5)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深入人心自然观1、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宇宙的起源、对现状和未来的看法。
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图景的一种认识或把握。
它包含如下的内容:自然界的本体论组成,自然界的结构,自然界的秩序,自然界的变化及其原因,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等。
自然观的分类:1、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2、唯心主义宗教神学的自然观3、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的物质性: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和持续研究的成果来证明的。
2、科学进步与人们对物质的唯物主义理解是互动的。
自然界的系统性: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地球上的宏观物体,到行星、恒星、星系;从生物大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都是各种物质系统。
系统构成:要素、结构、环境和功能自然界的层次性:层次结构是由若干要素经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经过新的相干性关系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宇宙的起源: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按大爆炸和暴胀宇宙论的观点,形成后的宇宙经历以下几个演化阶段: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2、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3、实物阶段恒星演化经历四个阶段:引力收缩阶段;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脉冲和高密阶段宇宙膨胀本身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它本身就是时间对称性的破缺,也就是说,是区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过程。
没有这种对称性的破缺,就没有宇宙的膨胀与演化。
2、理解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不可逆原理、.现代标准宇宙论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可逆与不可逆不可逆原理: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则原来过程称为不可逆过程,或简称为不可逆。
3、理解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指自然界中尚未被人类认识到的那些部分。
人工自然:是指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改造后的自然物质系统。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关系:(1)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自然存在物。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天然自然的发展。
(3)天然自然是自在之物,人工自然是“为我之物”。
(4)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遵循相同的自然规律。
4、人类实践活动的双重性,列举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例子、列举一些西方研究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专家或学派及代表作。
工业文明带来的五大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粮食问题;(3)不可再生资源的问题;(4)污染问题;(5)生态环境问题。
•1972.6瑞典斯德哥欠摩《只有一个地球》•1987布伦特兰夫人《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申明》《生物多样性公约》5、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原理,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指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即自然界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达到同步的状态。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1)想要改善人鱼自然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牢固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
(2)努力发展自然科学,提高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
(3)提高技术水平,合理拓展人工自然范围,增强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
(4)发展社会科学,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5)发展人文科学,实现“人的革命”。
方法论1、方法论的含义、科学认识的特点、科学认识系统、科学问题的重要性、科研选题的意义。
方法论的含义:所谓方法论就是关于行事方法之普遍规律的理论或知识体系。
因此,所谓“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探讨人们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途径与规则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