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研报告 推进绿色低碳居住区建设

调研报告 推进绿色低碳居住区建设

关于推进绿色低碳居住区建设的
调研与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建设舒适、节能、高效、自然的居住环境,已成为规划者追求的目标。

而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低碳理念的产生与发展必然对现有居住区规划中的规划思想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规划中的住宅设施建设、交通布置、环境绿化等方面的自然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分析低碳的相关概念,探索性地研究在居住区规划过程中,低碳理念在"人本思想"方面的发展和在建筑、交通和绿地等方面的应用。

进而从居住区建设入手,提升低碳社会建设的整体水平,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生态要求,以期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世纪以来,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居住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居住的要求不再停留于居住功能以及面积大小的层面,由简单的“生存性居住”向“生态性居住”转变。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居住以外的东西——居住环境,把接近、回归自然、绿色环保当作宜居建筑的基本要求。

新时期经济发展方向也使房地产发展模式转变成为必然,随着“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发展战略的实施,绿色低碳建设将成房地产开发建设转变的主趋势及新的增长点。

绿色低碳建设带来新机会
去年12月上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将“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列为重要举措,同时,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节能减排目标,使低碳成为国家发展重要国策之一,一年来,“绿色、低碳”已开始在各个领域生根开花,并逐渐成为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的新契机和增长点。

这一点也体现在近期各地有关活动上:11月末,以“绿色经济,低碳建筑互利共赢”为题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来自国内外的企业机构在博览会上展示了新型节能材料、海水淡化、垃圾发电、水处理、太阳能、风能等先进产品和技术,显示出绿色低碳产业在我国的盛行之势。

如今,绿色低碳已从理念进入具体落实期,并成为国家和各地“十二五”规划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将突出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减排。

这意味着城市建设将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

专家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结束粗放型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绿色低碳建设模式将成主流,这个过程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转型要求和发展机会,包括房地产开发中低碳材料、建筑等所有相关设计和技术的应用,以及低碳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低碳建筑新标准促高品质人居建设
天津市在探索绿色低碳城市和人居建设中,从梅江生态
小区兴建、中新生态城规划建设中积累了经验,并颁布了《天津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天津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一系列节能新标准。

这也是天津生态城市定位以来,第一个以结合北方地区特点出台的具有更高要求和更细致的建筑节能标准。

如新出台的《居住建筑标准》,根据居住建筑的朝向不同,对窗墙面积比做出明确规定,其中朝北向的居住建筑要比朝南向的居住建筑窗墙面积比低,以减少窗墙带来的能量流失;采暖或集中空调系统必须设置住户分室温度调节、控制装置及分户热计量的装置或设施,以起到因地制宜的节能降耗作用等。

据专业人士介绍,北方采暖和空调能耗占建筑总能耗60%以上,因此目前建筑节能主要体现在采暖、制冷方式及建筑体保温等方面。

如根据城区资源特点,采用地源热泵为冷热源,要比常规中央空调节能30%-50%。

在建筑保温节能方面,节能材料应用及外墙保温可降低单位能耗;根据舒适要求控制市内热量供给,可促进行为节能;热源及热输送管网的良好维护可改善供热效率达到节能等。

“绿色低碳建设仍任重道远”,落实管理是低碳减排的关键。

实际上,目前各城市建筑节能设计等方面都有较明确的标准,但是仍有一些因监管不到位造成的不达标建筑问题。

另外,降低碳排量不但体现在“单体建筑”还要从整个城区来考虑,包括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和道路及车行规划设
计,减少因规划设计不足带来的拥挤和行车难等问题。

同时建立低碳研究和建筑领域的低碳标准并将宏观指标转化为法定规划设计及管理指标。

低碳建筑新标准将促进高品质人居建设,如在项目建设中引进采用太阳能热水、热泵采暖、雨水收集、室内新风系统、同层排水系统绿色低碳技术,以及精装修交房,在节能减排的同时,提高居住舒适度。

绿色、低碳成消费者更深层次需求
相关机构发布的“居民居住环境调查白皮书”显示,人居环境在人们购房指标中的重要性明显提高。

调查显示,八成受访者认为人居环境对健康有相当影响,有超过九成的答卷表示装修房屋时会购买环保建材。

有近五成消费者认为现有住房舒适度仅处于中等水平,九成被访者认为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住房节能和环境舒适度的改善很重要。

同时不少消费者担心低能耗的建筑会增加购房成本。

专业人士指出,低碳住宅的开发成本是要高于普通住宅5%-8%左右,但通过开发商的合理改造和规划可减少施工过程中建材浪费和能耗,就能够适当地降低能耗和成本。

另外,针对低碳建筑的成本比传统建筑高,国内一些地区也开始尝试在严格监管同时给予某些土地政策、税收政策方面的优惠以促进绿色低碳建设。

专业人士提出,“建筑节能是好房子的必要条件”,低碳居住区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建筑材料、设备制造还有施工
建造,整个生命周期内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是绿色生态,强调低碳的同时要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室内空间。

要真正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技术整合,实现低碳建设、高舒适度的享受。

我区绿色低碳居住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废物不是垃圾
废物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回收的材料用于生产新的物品,因此,可以节约自然资源。

这有三个级别的垃圾回收:在楼宅,可燃烧废物、食物废物和报纸废纸等被分开,放入不同的垃圾投掷口,或者放在楼宅入口处。

在城市边上建立自己的垃圾焚烧炉。

那些可焚烧的垃圾被运到这里焚烧,产生的热量供社区的集体供暖。

有机废物可以发酵变成肥料。

报纸重新利用再生产报纸。

就近地区的环保站,危险废物、有毒废物,例如燃料、油漆和粘合剂残留、溶解剂、电池和化学品等,分拣后交给信息中心的环保站,然后送到大型专业垃圾处理场。

有些废物,例如水银灯管,需要送到专门的机构去处理。

当然,垃圾分类处理中国提了很多年了,但始终无法实现,这固然有人们生活习惯的问题,但政府宣传力度不够和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才是真正的原因。

纵观中国所有的大城市,哪个周边不是被大型的垃圾填埋场所包围,随之带来了
一系列的环境、土地等问题。

因此,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再生利用已经成为政府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污水一定要处理后再排放
郑州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节水,是不变的主题。

近年来,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不错,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缺水仍是郑州时时想要突破的困局。

郑州缺水还有两个特点,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二是水源太少,这使城市用水安全显得很脆弱。

据介绍,郑州2008年人均水资源量198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的一半及全国人均的一成,人均可用水量只有87.2立方米。

郑州市每天城市生活用水量约100万吨,其中大约70万吨来自黄河水,30万吨来自地下水,随着人口的增长,15年后郑州市每年缺水将达9.6亿立方米。

因此,如何减少水的消费量,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成为摆在政府和广大市民面前的一个课题。

另一个目标是更清洁的排水: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出去,将有更少化学品被带入河流中。

还可以有一种更清洁的副产品,生物净水沉渣,将能够重新用到农业中。

处理的过程使有害物质含量减少50%,并且95%的磷将被分离出来,重新用到农业上。

经过初步处理的中水还可以用于城市道路洒水降尘、花木用水以及马桶冲洗用水等。

另外要加大对雨水的利用,所有的积水,雨水和融化水,
通过积蓄回收后用于灌溉、景观用水等。

推进绿色低碳居住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行业推进,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推进并实施的过程。

只有从建筑规划设计本身考虑,选择合适的开发策略和建筑技术,才能建造出真正的绿色低碳社区,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