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巴彦县德祥乡中心小学蒋玉梅《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德祥乡中心小学蒋玉梅一、研究背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德祥乡中心小学蒋玉梅一、研究背景长期以来,农村的教师缺乏专业引领;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综合素质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我们深知,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提高教学效益将成为研究的核心。

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们确定了“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用最经济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学到最实用、最有效的东西,教学必得有效。

实施“有效教学”,因此提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本实验目的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从而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最终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本实验目的是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学会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从而实现学生愿意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学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最终实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及理论依据1、“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堂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如下三重含义:一为有效果,即对教学活动结果与教学预期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二是有效率,是对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获得的收益之间量化关系的评价,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因为时间是最重要的教学投资,所以也可以用“教学效益=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这个公式来计算;三是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

3、支撑性理论:一是有效教学理论,其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教学思想,它关注和研究了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与有效教学的关系,是本课题研究的已有经验和理论基础;二是建构主义理论,是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与课程理念,而贯穿于建构主义所形成的众多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三是新课程理念,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作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实施一定的课堂教学策略,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课题研究的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将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影响学生,以促进学生获得满意的学习结果。

学会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学好,从而实现学生意愿学习和在教学后能够从事教育前所不能从事的学习的教学,最终表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具体目标:(1)使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3)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2、.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1.国内外教学有效教学的界定。

①从老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看质量的高低。

②从学生所得的角度看效果的有效性。

③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

从而达到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课堂教学。

2.有效教学的含义①"教学":“教”和“学”二者之和与二者的关系。

②“有效”:对教学活动实现的“质量”与“价值”进行判断。

(二)探寻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我们在探索有效教学策略的时候,也要遵守低耗节能原则、差异效益原则、全面素质原则、师生共进原则。

(三)有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有效备课:什么样的备课最实用?有效备课有哪些基本要求?2.有效指导:激发动机,培养兴趣;引导方法,建立规范;跟踪过程把握价值;帮助进程,倾听体悟。

3.有效互动:①有效互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意义?②课堂中师生和生生的哪些行为表现属于无效互动的范畴?③、有效互动需要把握哪几个方面的问题?4、有效管理:①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是有效的课堂管理?②有效课堂管理有哪些基本策略?③实施有效管理需要特别注意哪些问题?5.有效策略:①怎样伺机选择和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②如何有效使用问题教学策略?③如何有效使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④如何有效使用情景教学策略?⑤如何有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⑥如何有效使用构建主义教学策略?⑦如何有效使用探究教学策略?⑧怎样提升和固化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6.有效教学评价:①什么是有效教学评价?为什么要进行有效教学评价?②有效教学评价什么?怎样进行有效教学评价?③如何进行课堂的诊断性评价?④如何创建有效教学?⑤如何评定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四、研究的方法四.研究方法及手段1.观察法、倾听法。

运用观察法、倾听法,从学生所学的角度看效果,在“教”与“学”二者之和与二者的关系去探求有效的课堂教学。

(2)全面提高各科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而完成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抛弃“权威”意识,成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

2.调查法、访问法。

运用调查法,了解学生,通过访问和非正式访问确定教学方法,因此制定有效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1、研究和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一阶段:2011年3月—2011年7月为学习培训阶段,学习的目的主要内容是教育思想转变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理论和工作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

我们深入进行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的、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依然被制约着,得不到培养和提高。

为此我们在反复认真学习了《纲要》和“课标”之后,针对教师如何有效教,学生如何有效学,将课题定位在“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上。

通过《教育科研的含义与特点及步骤》、《怎样写总结经验》、《全面掌握教育科研方法》、《我们对有效备课的初步认识》、《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等讲座,使教师明确了怎样的备课最实用,了解掌握了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

使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充分体现主体性、质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

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

第二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2月实验研究阶段,以班级为载体和依托,以学生为对象,结合实际,对备课的设计与实施,进行尝试,同时做好资料数据的收集积累工作。

向教师进行了二次问卷调研,内容;(1)您认为什么样的备课最为实用、高校有利于您的专业发展?(2)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才是有效的课堂管理?通过问卷调研,使教师明确了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掌握班级集体的特点,运用促进和维持的高度技巧,获得管理的理想效果。

通过正式访问和非正式访问粗是教师用心去备课,每一节课准备,每一次用心,都是给自己的收获,都会有利于专业发展。

我们围绕有效教学从课堂教学入手,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达成共识:课题研究必须要从课堂开始,透视课堂必须要有自己的理念,建立自己的模式,拥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课堂构成各要素和各环节入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有效高效。

这次透视课堂活动是我校开展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活动,对促进我校课堂教学的内涵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三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为在实验研究、探索科研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小结的同时,形成实验报告。

这一阶段为期三年,主要进行实验操作,信息反馈,资料积累,撰写论文等工作。

立足课堂,认真实践,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研讨课、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探寻一系列合理、科学的课堂操作程序与实施策略,完成阶段性研究成果及其素材的收集工作,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

(1)营造交流氛围,扎实开展研究通过讲座、听课、说课、评课、研讨等系列活动,《为什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如何创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讲座;教师进行了专题研讨《如何进行课堂的诊断性评价》等,从而逐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2)开展课堂实践,构建有效课堂骨干教师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确保课题研究高质量地开展。

徐凡老师展示了课堂教学风采,骨干教师的引领为全体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拉开了课题实践验证的序幕。

随着骨干教师引领式研究的开始,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的练习等问题共同探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对个人初备的教案中设计的难点、焦点问题要求组员之间进行专门研讨,在研讨中达成共识,从而提高了课堂预设的有效。

因为是同一备课组,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相同,大家对教材都比较熟悉,提出的建议也比较合理,这种同伴互助式的调研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起到了及时指导的作用,也极大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形成了高质量的教学案一体化资料,大大降低了低效课堂的出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