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讨论稿)2010年11月目录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 (2)一、“十一五”建设成就 (2)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8)一、“十二五”发展的机遇 (8)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0)第三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1)一、学校发展指导思想 (11)二、学校“十二五”发展定位 (11)三、学校“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12)第四部分发展战略与主要工作 (21)一、学校“十二五”发展基本战略 (21)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23)第五部分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条件 (33)第六部分学校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38)附件1:淮海工学院“十一五”发展成就一览表附件2:淮海工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项目一览表“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关键时期,是我校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为了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及水平,根据国务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精神以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淮海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一、“十一五”建设成就“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积极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
1、教育规模稳步增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根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完善了我校“综合框架、工科骨干、海洋特色”的教育框架。
目前,我校的本科专业总数已从“十五”末的34个发展到55个,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学生数由2005年末的15762人增长到2010年的18731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校人数36人。
通过“以评促建”,全面加强了本科教学工作。
“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牢固,素质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深入,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卓有成效。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稳步推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教学投入显著增加,教学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新增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新增省级以上精品课程5门;新增省级以上精品教材6部,6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4部教材获得省级精品教材建设立项;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6项;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31项,78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在校大学生570人次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2、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高地初步凸显学校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了一支结构明显优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
“十一五”期间,学校投入0.6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比“十五”期间多出0.5亿元。
专任教师数量从2005年的732人增加到目前的8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从2005年的40 人增加到目前的160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51.9%增长到74.5 %;教授从59人增加到114人,副教授从164人增加到27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从2005年的31.00 %增长到45.2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由2005年12人增至17人;“333工程”培养人选由2005年10人现增至15人;省级“六大人才高峰”由2005年2人现增至10人;入选“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由2005年3人现增至9人。
2008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3、学科建设获得突破,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积极培育学科特色。
学校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评审,正式成为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6年以来,学校新增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6门学科进入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之列。
“十一五”期间,全校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2个,其中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2个,国家级基金项目19个,国家级一般项目4个,5万元以上横向课题12项;五年内总到帐科研经费3540万元;全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163篇,被SCI、EI、ISTP、CSSCI 收录796篇; 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27项;应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率为40%;9项成果分获教育部、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奖。
学校十分重视研究平台的建设,为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校与国家科研院所、省市政府主管部门、地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海洋种质资源中心、江苏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2008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
4、服务社会能力加强,学术声誉明显提高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扎根淮海、面向黄海、服务沿海、辐射陇海”的四海战略,努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本领,积极探索建设服务型大学,在服务社会,为苏北特别是连云港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参加“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组织科技团队进乡镇,先后派出了数百位教授和博士到对接乡镇的农村进行驻点指导,担任“科技村长”和“科技特派员”,帮助农民建立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特色专业村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参加开展“科技专家团队进企业”活动,选派教授、博士深入企业,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排忧解难。
同时学校采用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企业家来校与教授专家见面交流,进行项目推介,极大密切了学校和企业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2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出国留学的学生54名,在校留学生人数达45名。
公派出国进修交流教师114名;参加国际会议20多人次,我校专家首次主持国际会议,其中2 人次做大会主题发言。
举办各类学术会议及学术报告200多场次;许多教师担任了省部级以上各种学术学会、协会的理事及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
5、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重视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年度总收入由2005年的1.6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 亿元;争取到省部共建资金3750万元;负债率从“十五”期间的22.21%下降到18.05%。
学校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55亿元,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建成了第三教学区、综合实验楼、学生公寓等一批教学生活设施;投入1500万元建成两个停车场、球场及学校道路绿化等工作。
完善了千兆主干校园网;馆藏图书资料由2005年的55万册(印刷型)增加到2009年的128.79万册,在馆藏数量和质量上实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十一五”期间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各类设备投资达670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从2005年末的8800万,达到现在的1.55亿元;新增设备值0.62亿元,其中1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设备达140台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通过多方努力,建成了5万平米教师住宅小区—毓秀花园,大大改善了教师居住条件。
6、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二级学院,探索现代大学管理模式,初步搭建了多科性大学的发展框架,为进一步加强两级管理打下了基础。
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量化考核,进一步提高了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
在人事管理方面,首次开展了全校岗位设臵和聘任工作,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入,激励机制不断强化,进一步增强了办学活力。
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新型后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为学校提供了较有力的后勤保障。
7、党建工作成绩显著,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学校大力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委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工作,推进了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团结奋进”的淮工精神,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校涌现出一批“感动淮工”、“感动港城”的先进典型、全市十佳科技带头人;校团委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考核获得“优秀”,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和学校党建工作分别在全国和全省党建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园林式单位”,并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人民网评为第一批全国“基层党建宣传示范单位”。
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在“十一五”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发展速度需要进一步加快。
与省内同层次高校相比,发展速度缺少比较优势。
3、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还比较缺乏。
4、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尚待进一步增强。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一、“十二五”发展的机遇学校“十二五”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1)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给学校发展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近十年来,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上,我国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倚重越来越显著;特别是江苏提出了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加快推进实现“两个率先”、“富民强省”、“人才强省”等目标,这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我省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对教育和科技发展有着迫切要求,我校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然要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充分发挥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将使学校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
(2)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长期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属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洼地”,经济上一直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去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江苏沿海地区进入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刻,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实力,比以往任何时候、比省内其他任何地区都更需要高层次人力资源支撑,更需要科技、高等教育的优先发展和快速发展,我校若能把握这个机遇,就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赢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