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类大脑的奥秘
脑的探索
人体内最神秘的器官,就属人的大脑了。
其实,人脑的构造并不象肾脏或肝脏那么复杂,但是它却可以思考,是人体的总司令部。
人脑中生理作用和化学变化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呢?这是科学家们从未放弃的研究课题。
一些科学家认为:脑研究很可能是自然科学中的最后一个堡垒。
为此,美国国会决定命名“1990 年 1 月 1 日开始的十年为脑的十年”。
神经和肌肉的电活动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而脑的电活动发现较晚,脑电图的出现则在1934 年,它是人类在脑研究方面的一个巨大突破,直至现在仍是探索大脑奥秘的重要手段。
科学家最近发现,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大脑的头骨部位有特殊的缓慢电脑波,并释放份量极轻微的化学物质。
例如氨基酸之类的物质在人脑的某些部位,影响着人类的睡眠、饮食、性欲以及各种生理活动。
对人脑的电波探测,现在一般采用电子学的遥控原理,犹如汽车或飞机使用的无线电通讯一样。
科学家把脑刺激接收器置于脑部的皮肤下面,它可以感应由皮肤传达的信息。
对于脑电波,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希望通过它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
脑电图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科学家发现人在接受各种刺激及做某些动作时,脑电波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很细致,一般方法难以显示,只有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多次叠加才能显示出来。
根据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已经可以通过脑电图判别一个人是在注意看东西,还是在想做某个动作或是在思考问题等。
但这与知道“一个人在想什么”还有不小的距离。
从理论上讲,通过脑电波和脑内部的化学效应,可以操纵人类的行为,改变人类的情感。
例如可以把一个残暴凶恶的人变得慈祥而温和。
但是,脑电波的刺激并不能供应知识和技能,人的思想、观念、偏见、信仰和习惯等,都是在童年早期由感觉输入的。
有关人脑语言功能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其中克利斯托弗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普遍兴趣和争议,现年31岁的克利斯托弗是一位“笨拙”的学者,他生性腼腆,不善交际,不能与人长时间交谈,甚至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难以料理。
测试表明:他的非语言性智商只有65。
然而,克利斯托弗却通晓 16 种语言,是一个极有天赋的翻译家。
这一现象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
人脑有一个独立的器官系统进行语言控制。
一些科学家认为:人脑有处理语言的特殊区域,而且这一区域在人脑中的位置并不一致,大多数人的特殊语言区在左脑,也有些人在右脑,另一些人则两侧都有。
实验还表明:在人脑中用母语表述事物的特殊区域,要比用后学语言表述的区域更为紧密,后学语言的脑部细胞呈松散状态。
另外,近年来在神经元以及神经递质、视觉信息加工、神经网络及神经计算机、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和脑化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相信到2000 年,科学家们会奉献给人类更多有关大脑的奥秘。
化疗会让大脑受损10年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化疗会影响大脑的新陈代谢和血液流动,影响时间达10年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癌症患者虽然幸存下来,但很长时间内仍会存在精神混乱的原因。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记忆测试中,5-10年前曾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大脑前沿皮层的一个关键区域出现异状,新陈代谢速度明显减慢,与此同时,流进前沿皮层和小脑中的血流还有穿刺现象。
研究人员解释说,血流穿刺说明患者在试图记忆的时候,前沿皮层区域的活动骤然增多,导致血流量突然增大、新陈代谢受到抑制。
这暗示接受过化疗的患者在记忆时比那些没有接受过化疗的人要吃力得多,说明其大脑功能在接受化疗时曾受到损伤,而且这种损伤甚至持续了10年以上。
这一研究首次证实了化疗会对认知能力产生破坏性影响,也解释了化疗患者容易出现精神混乱的原因。
据估计,约有25%的化疗患者都会出现精神混乱的后遗症,俗称"化疗脑"。
"化疗脑"患者的大脑能力远远落后于化疗之前,他们不能集中精力,无法记住东西,更做不了复杂的工作。
区别于男女性别差异的大脑
关于人发怒的样子,我们容易设想男人大吼大叫或拍案而起,而女人默默地生闷气,这种模式化的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
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大脑中一个与情绪有关的部位——杏仁核的功能和工作模式存在“性别差异”。
杏仁核是一个跨越大脑两侧的杏仁形结构,与人类对恐惧等情绪的处理和记忆有关。
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让志愿者回忆恐怖电影情节的方法刺激杏仁核,结果发现在男性的大脑中右侧杏仁核变得更加活跃,而在女性大脑中左侧杏仁核更为活跃。
在新的研究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家拉里·卡希尔希望研究杏仁核在没有受到刺激的情况下是否仍然保持这种“性别差异”,也就是说,杏仁核的这种差异是不是固有的。
卡希尔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36名男性和36名女性的脑部扫描记录,结果发表在日前出版的《神经影像》杂志上。
这些志愿者都是“右撇子”,在整个扫描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求他们闭上眼睛并且放松。
研究发现,即使人处于休息状态下,杏仁核的“工作状态”在两性大脑里也有所不同。
在女性大脑中,流向左侧杏仁核的血流量与大脑其他部位的血流量涨落同步,右侧杏仁核则没有这种现象。
而在男性大脑中,血流量随其他部位一同涨落的是右侧杏仁核。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在不同性别的人体内,杏仁核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大脑区域活跃起来。
女性大脑中与杏仁核一同活跃的是使人体处理压力反应、影响感情的视丘下部和下皮层,而在男性大脑中与杏仁核一同活跃的是大脑控制行动和视觉的区域。
这意味着,男性在处理情绪时可能更容易把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比如发怒的表现比较外露。
中西方大脑不同的根源所在
我科学家揭开中国人难说英语之谜——
现在很多中国人学了多年英语,
考试分数可能很高,却一句英语都说
不利索,人谓“哑巴英语”。
为什么会
出现这种情况呢?对于这一问题,专
家们提出了各种观点。
比较一致的看
法是,我们之所以没有学成英语,是
因为我们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学习它。
那么,为什么用学习中文的方法就不
能学好英语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始终没有揭开。
近日,教育部设在解放军306医院的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脑功能成像中心与香港大
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科研成果最终揭开谜底。
专家认为,使用表意象形文字的中国人与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人的大脑中,语言区不在同一个地方,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区。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科技类最具权威的刊物英国《自然》杂志上。
对大脑各区域各司职能的了解,最初是通过某些特殊病例的研究而获得的。
北京解放军306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教育部“认知科学与学习”重点实验室脑成像中心主任、中国航天医学研究所硕士生导师金真告诉记者,人脑语言功能区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另一个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
那么,这两个语言区是如何发现的呢?
1861年,法国神经解剖学家布罗卡检查了一位语言障碍的病人,这位病人听得懂别人说话,发音器官也无病变,可做手势表达,但除了会发个别音,不会发其它音。
病人在6
天后去世。
解剖发现,其大脑左侧额区后部有一些组织明显损伤,确定是构成死者丧失语言能力的原因。
布罗卡研究了八个类似病例,都得到了相同结果,这个区域就被后人称为布罗卡区。
后来,在1874年,奥地利医生威尔尼克也发现了另一种语言障碍,从而发现了威尔尼克区。
他发现在颞叶部分,还有一个控制语言的中枢,主要管制语言的记忆与理解,与布罗卡语言区稍有区别,因而定名为威尔尼克区。
这是到目前为止语言区的两大发现。
这两个区就是人类的主要语言中枢。
此前人们认为,发生阅读障碍都是威尔尼克区发生功能障碍,本次研究推翻了上述观点。
金真解释说,以前,所有的科研报告都认为,不同的语言发生阅读障碍都是因为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功能发生障碍,因为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主导语言功能,而前脑的布鲁卡区一般来说很少用。
但是,他们的研究结果推翻了上述观点。
她说,拼音文字是线形文字,像英、德、法等文字都属此类。
使用拼音文字的人若出现语言阅读障碍,一般都是位于后脑的威尔尼克语言区出了问题;而使用中文这种表意象形文字的人,如果存在语言阅读障碍,那他一定是位于大脑前部的布鲁卡语言功能区出了问题,与后脑无关。
这一发现提示:既然使用不同文字的人,大脑语言功能区不在一个地方,因此对语言阅读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