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基本信息第二章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教学目的】了解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内容及其主要观点,为以后的理论知识铺路。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各个流派。
【教学难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班级授课,讲课讨论结合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学过程中采取系统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授就是将课本的内容多视角,多方位的展开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将自己大脑中的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拿出来共同探讨。
内容:•一、冯特的生平•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三、冯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第一部分冯特与意识心理学•“功成名就”的冯特185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曾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出版《生理学原理》。
1858-1862年冯特完成了《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此书正式提出了“实验心理学”是他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
1875年改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长达45年之久。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举被视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0年,冯特去世前,他完成自传《经历与认识》。
•第二部分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冯特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内容(直接经验)为对象,意识可以分成各种心理元素,意识是以各种心理元素的复合形式出现的。
•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冯特认为,经验包括经验的主体(或自身)和经验的客体(或对象)两个因素。
从经验的主体来看,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对象;从经验的客体来看,人对于外部世界的经验是通过间接推论而认知的,是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它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冯特认为对其的认识不属于心理学范畴。
因此,冯特把心理学称为“直接经验之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并将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直接经验”可以理解为对经验的直接的、同一的认识,这意味着对直接经验的认识依赖于“经验者”本身。
•元素主义的认识论冯特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最终的不可分解的部分),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这些元素结合而成,但具有与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新的性质。
心理元素结合成复杂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不同于哲学,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心理学与生理学•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为心理学所用。
但是心理学不是生理学一个分支。
因为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
•冯特在身心关系上主张身心平行论(parallelism)。
他认为心理过程和大脑的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协调,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即生理和心理平行运作,互不影响。
•身心平行论冯特的身心平行论否定心理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主张精神和肉体是彼此独立的序列和过程,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二元论。
在实验研究中,接受心理刺激的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感官,因而身心平行论与实验科学论形成了冯特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矛盾。
•主张纯理论研究,反对应用研究•第三部分实验内省法•第四部分心理学的任务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或原则。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心理有哪些元素?二是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三是心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规律?(一)、心理元素的分析: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里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就是心里元素的联合,心里元素是最终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单位,包括感觉和感情两个元素。
感觉是心里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
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肌觉。
而感情是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
感觉和感情都具有性质和强度的特性。
•冯特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或意识心理学。
•冯特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家•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社会历史文化根源•思想渊源•心理病理学成果与发展•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意识—无意识理论(冰山理论)•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理论)•意识consciousness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组成。
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
很容易进入注意,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回到意识中去,是我们加以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
主要作用是检查。
•无意识(或潜意识)unconsciousness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极大。
其特点为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是非性、非现实性和最具活力和能量。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
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等表现。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催眠•梦•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笔误、口误、错事)•灵感和直觉•某些心身疾病•神经症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潜意识(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互转换非常容易。
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
•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起来并到达意识领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为。
例如强迫性洗手的患者•无意识里面包含的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一点欲望和压抑已久的创伤和不幸。
•硕士生怕黄瓜无意识里面包含的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一点欲望和压抑已久的创伤和不幸。
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结构理论)人格构成:本我id•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superego)是道德化了的自我。
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
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简要地说:•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物驱力•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三我结构的比较•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食欲去食品市场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憎恨父亲离家出走仇恨父亲是罪过求生欲望神经症逃避战场是胆小鬼性欲结婚非婚性行为不道德•人格结构理论•两种理论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
•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
•本能instinct•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且能量有限。
•驱动人行动的能量,主要包括一些非理性因素(本能、潜意识等) 。
•机械决定论观点。
人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是由本能决定的。
•生本能: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
饮食本能,求安避险本能、性本能。
生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派生出母爱本能、亲子本能、对家庭集体祖国的爱、生育子女的欲望、对别人的亲和和友谊的需要等等。
•死本能: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
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本能表现为“求杀”,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
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1)焦虑(anxiety)•定义: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来源: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分类: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现实焦虑(与真实的威胁程度相当)•神经质焦虑(害怕本能失去控制而受罚之焦虑)•道德性焦虑(害怕受到良心谴责而焦虑)•(2)自我防御机制(Ego Defense mechanisms )•定义–通过某些歪曲或否定现实的方式,应付焦虑、避免自我受到伤害,以保护自己的潜意识过程。
•特征–或多或少都有歪曲现实或否定现实的倾向–经由潜意识的历程来运作,包括压抑、否定、投射、内射、合理化、退化、反向、转换替代、升华、认同、补偿等•作用对付焦虑,保护自我,达到心理平衡。
•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depression–把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自己意识不到其存在,也就感觉不到焦虑和痛苦。
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2、升华sublimation–把为社会不能接受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
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最为积极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