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3.定量适应
①加强气候变化的定量影响与风险监测评估,尤其区分不同驱动因素 的影响,从而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定量目标。
②加强适应技术和措施的定量成本效益分析,通过开发成本 - 效益 分析、多目标分析和风险 - 效益分析等方法定量评估适应的效果。
③需要借助定量和定性方法,对不同适应措施和技术进行不确定性分 析,明晰它们的风险、适宜性和优先性,判断其适应效果,进而可为 未来不同时段的适应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我们小组从地理学学科的视角,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成果进行 评述。
1、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
根据IPPC第一工作组所做的气候变化(2001年)报告指出: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比20世纪升高了0.6℃。 ·过去40年间,距地表8km以下的大气层的温度有所升高。 ·积雪覆盖及冰川范围已经减少。 ·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海洋热容量增加。 ·检潮仪数值表明,20世纪期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了0.1~0.2m。 ·全球海洋热容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有所增加,在此期间所获得的大量 的海洋亚表面温度资料已证明了这一点。
① 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 ② 改变耕作制度 ③ 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发新品种等
避害的适应措施
① 适应国家战略的制定 ② 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的监测评估 ③ 适应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④ 适应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 ⑤ 公众意识的提高 ⑥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2、有序适应
① 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及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的实验 与综合评估模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性与风险分析,评估已 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以及全球持续升温情景对各领域和区域的综合影响。
经济增长点。
4、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取
输 输 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视角不断增多,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为我们今后相关研 入 入 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但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从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利弊的角
度进行比较的研究仍较为少见,我们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综合分析,对影响的
(1)车贞学等人指出:现已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不仅造成暴风雨、洪水、
输 旱灾等异常现象,而且引起全球气温迅速升高。

入 入 (2)彭梅香等的研究发现,在黄河上、中游盆地地区,包括降水、气温等
许尼多诺文字气现候象因 。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字太内平容洋的热带区域出现了长期的文字厄尔 内 内 (3)K.Leung等人在香港观测的气候变化趋势表明:地表平均温度和最
⑥ 气候变化引起的人体健康问题 、重大工程建设问题等。
⑦ 极端气候事件对旅游业影响较大。
⑧ 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国内产品生产价格,对高排放企业的产出和出口产生不利 影响。
⑨ 对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GDP 和就业的增长将有所减缓。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PART 03
1、趋利避害
趋利(较多地表现在农业上)
生一定的影响。
(5) 社会系统( 城市、公共健康、重大工程)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事件增加、水资
源短缺等问题可能较大影响社会民生发展。
( 6) 自然灾害: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大部分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与强度显著增
加,包括: 极端干旱、洪涝、冰雪冷冻、高温热浪等。


文字内容




2.2 不同区域

入 入 (7)西北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降水总体增加,农业产量有所增加。

文字内容







3、减缓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根据吴绍洪、黄季焜、刘燕华等人的研究,减缓气候变化会对中国社会
经济发展产生以下影响:
输 输 (1) 碳税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但要付出能源密集型部门产出下降和经济增长
低平均温度在上升,日均温度变化范围在缩小,寒冷的天数在减少,较低的
容 容 对流层温度在升高,上部对流层和较低的同温层温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对不同领域与区域的影响
2.1 不同领域
( 1) 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分布、生产力、服 务功能等形成可辨识的影响,并可能造成物种减少、生境栖息地退化等危害。
⑧有助于节能减排技术和清洁能 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产业部 门和经济增长点。
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 增长模式转变,有效降低经济发 展对石化能源的依赖和污染物排 放,为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 契机。
2.2 不利影响
①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 与强度的增加,可能造成重大的自 然灾害损失。
② 降水时空变化的空间差异,导致水 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干旱频繁 发生,部分地区的水资源极度匮 乏可能加剧。
③ 大幅升温将加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导致生产力与服务功能下降,生境 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 导致部分物种灭绝。
④ 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风暴潮 频率强度增加,海岸侵蚀和咸 潮入侵加剧,并显著影响海岸 带生态系统。 ⑤ 极端农业气象事件导致作物产 量降低,农业病虫害增加。
入 速度减缓等经济发展成本。

文 文 ( 2) 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对全球碳减排的效果不很明显,但对我国产品出口和
文字内容
字 经济发展产生较显著的负面影响。

内 内 (3)采用低碳环保技术将促进国内企业的转型升级并减少碳排放,虽然在短期
容 容 内对中国经济发展将产生负面影响,但从长期上看,有助于培育出新的行业和
输 输 ( 2) 自然资源( 水资源、能源等) : 气候变化导致不同区域的降水变化趋势不同, 入 入 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求发生变化,对能源供应结构形成
影响。
文 文 ( 3) 第一产业( 农业) : 气候变化导致的文农字业内气容候资源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利弊 字 字 各兼。 内 内 ( 4) 第二、三产业( 工业、建筑业、旅游业) : 气候变化对工业的直接影响相对 容 容 较小,但气候变化通过其对农业和自然资源的影响而间接地对第二、三产业产
以及日趋加重的洪涝灾害。
容 容 (4)华中地区近年洪涝灾害加剧,湿地面积减少,且部分虫媒疾病传播范
围扩大。

(5)华南地区热带气旋个数减少、强度增加,而且海平面上升明显,进而
导致的红树林和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6)西南地区大部分区域增暖,而四川盆地的气温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
输 洪涝灾害频次增多,程度加重,山地灾害呈频发趋势。
③ 西北地区降水增加,气候由暖干 化向暖湿化发展,青藏高原、内 蒙古等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得到 显著改善,有利遏制荒漠化趋势。
④ 短期温度上升可能使作物产量有所增加。
⑤ 冰川融水增加,使得塔河等流域径流量增加, 有利于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发展。
⑥ 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 ⑦ 气候变暖会增加对空调、冷饮啤酒等部分工 业产品的需求,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
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利弊
目录
CONTENTS
01 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与区域的总体影响 02 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03 应对气候变化的建议
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领域与区域的 总体影响
PART 01
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 与发展,涉及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人文社 会科学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气候谈判的艰难曲折, 我国学术界对这一全球性的问题正保持着日益增长的研究态势,相关研究文 献也不断增多。
4、主动应对
①逐渐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扶持低碳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实施碳税和 碳关税前有效地降低高碳排放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以减少未来碳 税和碳关税实施对总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深入研究碳税、碳关税和碳市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好应 对发达国家对我们征收碳关税以及我国征收碳税和实施碳市场的制度安 排和政策措施等的准备。
③深入研究各种技术减排措施的成本与效益,在短期内对减排和经济增 长目标进行权衡。
④加大减排技术研发投入和业发展,使其成为我国新的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
感谢您的耐心聆听
费宇红、谭方颖、Wang J,Mendelsohn R,Dinar A等国内外学
者的研究表明:
输 输 (1)我国华北地区总体暖干化趋势明显,水资源紧张态势加剧,气候变暖
入 导致的热量增加也影响该区的农业产量及布局。

(2)东北地区最明显特征是热量资源增加,然而东北西部地区干旱趋势同
文字 文字 时加重,农作物由于积温增加,文种植字面内积容扩大。 内 内 (3)华东地区受到的最显著影响为气温升高导致的高温热浪对人体的影响,
② 加强气候变化适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气候变化适应与欠发达地 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与规划的结合研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 定和立法研究,以及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
③ 强化不同部门与领域的协同协作,加强多维知识和学科领域的联合,紧 密结合现有政策、规划以及资源管理、社区发展、增进生计能力、持续 发展和风险管理等相关决策过程,强化适应能力。
文 文 利弊进行系统地梳理,并提出针对性较文强字的内建容议措施,以期为同类型研究及相 字内 字内 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气候变化影响利弊共存、弊大于利
PART 02
2.1 有利影响
① 气候变暖导致的北方部分地区种 植制度界限变化区域粮食单产增 加。
② 部分高寒地区热量资源增加作物 生育期延长,如青藏河谷、东北 地区,使得种植品种范围都明显 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