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自然社会环境概况4.1 自然环境概况4.1.1 地理位置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位于汕尾市区东南部18公里处,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三面环海,有遮浪港和东洲港两个港口,白沙湖、田寮湖两大咸水湖和遮浪南澳、施公寮两大半岛。
海路东往汕头70 海里,西至香港82 海里,距国际航道7 海里;陆上交通东到汕头200 公里,西至深圳210 公里,广州330 公里。
园区下辖田乾、东洲、遮浪三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11万人,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近4 万人,是粤东著名的侨乡。
4.1.2 地质地貌本地区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上统,继而侏罗系第四系。
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列化冲积砂砾层出不穷等组成。
由于历次地壳运动褶皱、断裂和火山岩隆起的影响,造成了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的复杂地形地貌。
本地区位于莲花山南麓,其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
莲花山脉由闽粤边界的铜鼓岭向东南经汕尾跨惠阳到香港附近入海。
地形为北部高丘山地,山峦重叠,千米以上高山有23 座,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1337.3m,位于海丰县西北境内;中部多丘陵、台地;南部沿海多为台地、平原。
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约占总面积的43.7%。
汕尾红海湾地区地貌区域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
侏罗纪燕山期造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本地区现代地貌的轮廓。
在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使本地区表现为断裂隆起和平共处塌陷,产生了侵蚀剥削和堆积,北部上升,南部下降。
以后的新构造运动继续抬高,使花岗岩逐步暴露地表,形成广阔的花岗岩山地,丘陵及台地。
汕尾红海湾地区坡度分布图见图 4.1-1。
图4.1-1汕尾红海湾地区坡度分布图4.1.3 气象气候红海湾旅游开发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
年雨量分配很不均匀,汛期(4-9 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5%。
本地区常受热带气旋的侵袭,带来大量暴雨。
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风向季节变化大,9-1 月盛行东北风,2-5 月盛行偏东风,6-8 月盛行西南风。
7-8 月为热带气旋较多期,在热带气旋的影响下。
曾出现过最大风速43.3m/s,瞬时极大风速60.4m/s。
(1)日照全区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100 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48%,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120 千卡/cm2以上,光合潜力每1/15 公顷约7400kg。
(2)气温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平均最高气温26℃ 左右,年平均最低气温19℃左右,水稻安全生长期约260天左右。
市内最冷月1月份的平均气温14℃ 左右,≤5℃低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2.9天,≤2℃低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1~0.3天,极端最低气温仅-0.1℃;而最热月7月份的平均气温28℃左右,≥35℃高温日数的多年平均为0.7~1.5 天,极端最高气温仅38.8℃。
据统计,夏季长达183 天左右,而冬季只有10 天左右。
(3)降雨量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800~2400 mm,最多的年降雨量可达3728mm。
雨热同季,雨季始于3 月下旬到4 月上旬,终于10 月中旬;每年4~9 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热量最多的季节,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85%左右。
4.1.4 地表水汕尾全市境内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河流有螺河、螺溪、南北溪、新田水、乌坎河、长山河、水东河、龙潭河、鳌江、赤石河、明热河、黄江、西坑水、吊贡水、大液河等15条,其中直流入海有螺河、乌坎河、鳌江、黄江、赤石河等5 条。
螺河和黄江是汕尾市两大河流。
螺河发源于莲花山脉三神凸东坡,自北向南,全长102km,于海陆丰交界纵贯陆河、陆丰两地,流域面积1356km2(本市境内1321km2)处的烟港汇入南海碣石湾。
黄江发源于莲花山脉上腊烛山,流经海丰16个乡镇场,流域面积1370km2(本市境内1357km2),河长67km,年均径流量19.35 亿m³,在马宫盐屿注入红海湾。
汕尾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2.63 亿m3,其中陆河县、陆丰市、城区和海丰县分别为15.02亿m3、18.75亿m3、3.69亿m3和25.16亿m3。
入境水量为0.4 亿m3,出境水量为4 亿m3;在全市水资源量中,浅层地下水水量为14.43 亿m3,其中陆河县、陆丰市、城区和海丰县分别为3.02亿m3、5.01亿m3、1.19亿m3 和5.22 亿m3。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2116 m3。
图4.1-2 汕尾市水系图4.1.5 植被、生态常见的乔木有杉、松、桉、红椎林、稠、荷木、木麻黄、台湾相思、大叶相思、樟、柳、苦楝、油桐、橡胶等。
灌木品种主要有桃金娘、野脚木等。
人工栽培品种有马尾松、台湾相思、速成桉、茶、楝叶五茱萸等。
农作物主要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其他还有马铃薯、玉米和蚕豌豆等旱粮作物;经济作物有蔬菜、果树、花生、甘蔗、大豆、木薯、茶叶、花卉、南药、食用菌等。
水果共有种类24 科42 种。
主要品种有:荔枝、龙眼、黄皮、柑桔、橙、香蕉、青梅、柚、杨桃、梨、芒果、油甘、台湾青枣、李子、番石榴、西番莲、台湾甜桃、天下第一桃、大五星枇杷等。
4.2 社会环境概况4.2.1 行政区域与人口红海湾滨海旅游产业园区下辖田乾、东洲、遮浪三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11 万人,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近4 万人。
田墘街道是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驻地,辖12个村(社区)委(其中5个社区,7 个村委会)共41 个自然村,人口52326 人(其中一村2864 人、二村4738人、田二6048人、田三5729人、田四2451人、南联5303人、石新7261 人、,面积55.5 平方塔岭2098 人、北山1650、红湖3125 人、外湖4725 人、内湖6293 人)。
人口与面积均占开发区一半。
公里,耕地面积1.5 万亩(水田0.7 万亩,园地0.8 万亩)全街道有盐田150 公顷,是汕尾市原盐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田墘街道资源丰富,海岸线长12km,沿海滩涂面积7796 亩,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现在“三湖地区”生产各种鱼贝类300 多种,一村、二村、石新三个“三高”农业基地种植优质蔬菜近千亩,年产量达8619 吨。
东洲街道属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管辖,下辖5个行政村,共2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29户,总人口24809人。
陆地面积为2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49亩(包括水田面积1085亩),林地面积10556亩。
全街道有制衣、毛织、渔网等企业38家,高位养虾、鲍工业总产值18957.0鱼、海胆等养殖场15家。
2011年社会总产值100596.3万元,同比增长13.0%;万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工业产值10429.4 万元,农业总产值8527.6 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196.5万元,比增15.1%;人均收入5001元,同比增5%。
汕遮公路共长3550米贯通全街道,交通日趋便利。
遮浪街道位于汕尾市东南红海湾和碣石湾交界的突出部,素称“粤东麒麟角”。
辖1 个居民区和10 个行政村,人口3.2 万人。
陆地面积为27.34 平方公里,海岸线36 公里,海陆交通便捷,海上距国际航线12 海里。
拥有优良的深水岸线,海岸水深最深处达-16 米。
辖区内25 个自然村基本建成宽5 米以上的水泥化村道。
2008年全街道工农业产值24592万元。
遮浪街道主要是发展海岸线经济的综合优势非常突出,电力能源龙头项目幅射大,交通区位优越。
遮浪位于粤东沿海三大海湾之碣石湾、红海湾两个海湾的交界处,海岸线长36公里, 海域面积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海岸线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具备国际公认的阳光、海水、沙滩、美食、运动等旅游投资发展的“5S”因素,旅游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电力能源工业方面,总投资200 多亿元的广东省重点能源建设项目——汕尾发电厂,一期工程建设两台60万千瓦燃煤机组。
施公寮半岛的红海湾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安装25台风机,装机容量16500千瓦。
遮浪街道将成为粤东地区重要的电力供应基地。
交通区位方面,遮浪距香港82 海里,距太平洋国际航道12 海里,陆上距深汕高速公路30公里,汕尾电厂码头、正在改建的汕遮一级公路和汕尾市规划建设的汕尾新港等项目,将使遮浪成为汕尾以至粤东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
4.2.2 教育2005年,全市有小学819所,在校生49.8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5%;每万人口在校生达1594.79人(全省949.79人)。
全市有初中学校121所,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22%,在校生18.07万人;每万人口在校生578.55人(全省565.2人);初中毛入学率103.69%。
在汕尾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工子女共有5083人(比上年增加2262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0.8%。
2005年,全市高中学校39所,在校生4.5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30所,在校生3.95万人,高中专任教师2103人,学历达标率为72.47%;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含1所民办学校),在校生共6229人,专任教师345人。
2005年高考成绩稳步攀升,参加高考学生首次超过1万人,三A线入围突破4000人大关,达4038人。
总入围人数8103人,总入围率80.17%,超出省平均增幅。
800分以上2人,其中甲子中学李冠培个人总分881分,创汕尾市高考历史新高。
高职类考试,入围率达88.7%。
全市拥有民办幼儿园95所,小学79所,初中19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
民办学校在校生数占全市该学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幼儿园为43%,小学为14.1%,初中为8.8%,普通高中为11.2%,职业高中为40%。
4.2.3 文化汕尾市各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打造“人文汕尾”,实施文化工程,履行职责,开拓创新,瞄准长远目标,坚持抓基础性、机制性、制度型建设;坚持抓创新性、突破性、品牌性为推进全市文化建设,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2009年,全市新建设文化站6个,“农家书展”153家,20户以上“村村通”工程有335个点。
海丰县积极筹建县影剧院和文天祥公园等6个文化设施;陆丰市着手做好“三馆”规划和筹建工作。
启动海丰县、陆丰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
根据省厅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截至2009年底止,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02处,新发现文物点608处,复查文物点194处。
全市54个乡镇,全部完成实地调查。
成立汕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申报、保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