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当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1.1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主体混乱在非公有制企业,如果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概念便彻底行不通了。
因为无论非公有制企业的老板还是打工者,没有一个是“在国家劳动计划指标内的职员和工人”,即没有一个“职工”,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便无从谈起。
1.2职工是以什么身份来管理从政治理论上讲,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人民在社会管理中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企业占绝大多数,由于企业属全民所有,职工是全国人民的一部分,因而企业当然也属于职工所有。
从这个意义上讲,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当家作主管理自己的企业,这也还勉强说得过去。
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非公有制企业已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企业的资产为投资者所有,投资者及其他们委托的管理者掌握企业的资产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他们在企业有钱有权,他们才是企业的主人,职工在企业中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其主人身份从何而来?没有主人身份,在管理中又如何去“当家作主”?1.3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流于形式造成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主要原因是政治上的拔高。
作为企业的职工,其地位具有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在政治上享有国家主人的地位,其公民权利受到保护;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劳动过程和企业的劳动关系中,他们又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他们与企业具有隶属关系,要服从企业的合法管理,其享有的是作为劳动者的权利。
在理论上和政治宣传上,我们把职工的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无限放大,并延伸到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中去,把职工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参与企业管理的行为提高到作为企业主人的“当家作主”的高度,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提高了一个档次,提升了大家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过度期望。
这样拔高的结果是一把双刃剑,在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如理论上的拔高,现实中又远远不能做到,导致职工群众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失去热情,消极应付,职工民主管理便流于形式。
1.4一些其他问题2.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途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企业工会组织,要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建立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
只有切实加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才能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民主权利得到体现和落实,才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起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搞好企业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我认为,应着重在实践中探讨以下几条途径:2.1努力发挥职代会作用2.2提高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水平目前,企业职工代表,尤其是一线职工参政议政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不会说、不敢说、不愿说、能不说的尽量不说”等现象在职工代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客观上使许多职工代表成为职代会中的“摆设”,制约了企业民主管理目标的落实。
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单位没有给职工代表参政议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长期保持,职工代表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二是这些职工代表未能从根本上理解应尽的职责,未从实践中不断增强参政议政意识和能力,影响了其履职的行为。
我认为,要推进企业民主管理的进程,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唤醒一线职工代表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让他们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其提高履职素质,提升他们在参政议政中需具备的贯彻政策法规及检查监督、总结反馈、议政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一要学。
鼓励职工代表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增强民主管理意识;二要教。
在支持职工代表自觉参政议政的同时,教会他们参与的本领,如检查监督的方式、内容、方法,建议和提案的征集、选择、论证及形式,反馈的形式及渠道,议政交流应把握的原则等具体项目的`操作;三要帮。
一线职工代表都有一摊自己的工作和一定量的生产任务,兼职做好参议工作有一定难度,因此,企业领导应设身处地地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如处理好生产任务的安排、工资、福利待遇等;四要放。
应放手让职工代表参政议政,使职工代表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要鼓励、支持他们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多提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参与权,为他们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
2.3提高工会干部的维权能力工会干部维权意识和能力强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效果。
面对我国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化、多元化,工会干部如何做到懂维权、敢维权、会维权,必须在三个环节上狠下功夫:第一必须全面提高工会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正确掌握和运用与职工民主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维权工作有道理、有根据;第二必须不断增强工会干部的业务能力,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的一般知识及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知识,优化工会干部队伍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使维权工作有方法、有手段;第三必须不断增强工会干部的协调能力。
工会不同于党务工作、政务工作,具有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工会组织没有党政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要为职工群众谋利益,关心职工冷暖,就必须融入到职工群众中去,就必须广泛地和党政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加强沟通协调,努力争取职工之所需所得,使维权工作有窍门、有成效。
2.4要不断创新工会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工作各项制度和机制,以健全完善的制度和机制规范日常工作的运行。
针对工会工作群众化的特点,找准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积极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实现工会活动向以基层为主、职工自主的模式转变。
3、结论以上浅谈了新形势下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和解决途经。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通过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依靠职工群众,集中职工群众的智慧,才能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才能为建设和谐企业创造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切实掌握实际情况,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真正做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实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目标。
这个网站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报告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关于我市民主管理工作的现状对策及建议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认识不到位,工会唱“独角戏”经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错误认识:一是“形式论”。
把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仅仅看作是表面上的一种形式,即所谓形式民主,认为这是在职代会形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形式。
没有认识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领导干部廉政建设、职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二是“问题论”。
认为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针对有问题的企业而采取的一种措施,我们又没有问题,何必非要进行公开呢?没有认识到,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制约机制,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重要制度。
三是“应付论”。
把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看成是层层应付,即公司要应付市里,我们就得应付公司,否则面子上过不去,向各方都不好交待。
出于应付的想法,搞几块《公开栏》,定几条制度,至于起不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就很少过问了。
这种肤浅的、不正确的想法和认识,不仅阻碍了民主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还会产生其他的不良影响。
四是“束缚论”。
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就是要靠厂长(经理)的智慧和能力来求发展,所以,关键是要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是对企业经营者权力的制衡和约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陈旧论”。
认为民主管理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现代企业应该靠现代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有前途和出路,错误地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从现代企业管理中割裂出去。
六是“包袱论”。
认为让职工参与民主管理,什么事都交给职工讨论,过程复杂,影响决策效率,同时还会分散行政权力,影响行政权威,不利于行政统一行使决策权等等。
上述种种错误认识,导致企业在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时,得不到企业党政领导坚决有力的支持,即使党政出面,也是应付和敷衍,大量的实际工作还是由工会独家“承办”,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
(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1、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发展不够平衡。
公有制企业,因为有较好的民主管理工作基础,这项工作开展得好或者较好,而非公有制企业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出现了在开展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上,两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巨大反差。
一是非公有制企业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多数规模小,人员少,经济效益一般,企业发展不稳定,部分企业还处在家族式、作坊式的管理阶段,还谈不上职工的民主管理。
二是部份私营企业主,文化素质低,不知道什么叫民主管理。
三是有些私营企业主民主意识差,认为企业是我自己的,职工是我雇佣的,就应该我说了算。
四是私营、三资、乡镇企业的职工大多是下岗职工或者是农民工,民主意识不够。
很多人认为能再就业或者找到一份收入比较理想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只要能按时拿到工资,搞不搞职工民主管理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
一些职工还认为企业本来是老板的,就该老板说了算。
五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的工作面临较大的阻力,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工会正在或刚刚组建,职工民主管理还来不及放到议事日程上来,工会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也还难以承担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
另外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主对职代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的制度和内容还很陌生,大部分企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认识不到以人为本、推行职工民主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还谈不上开展职工的民主管理。
2、浅层次民主管理与深层次民主管理不够平衡。
浅层次管理与深层次管理,是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这一主体的两个方面,浅层次是一种表面现象的公开和民主管理,如出勤率、工资额等事项,是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次要方面,而深层次则是公开和民主管理的主要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的企业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总体规划上,运作规范、制度健全,但在一些深层公开和管理的环节上,存在问题和漏洞。
比如,在车间和班组事务的公开上就存在工作死角,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在大幅裁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车间主任和班组长往往手中掌握着职工下岗与否的“生杀大权”,对一些业务招待费和扣发的职工奖金等使用情况以及一些职工关心的、敏感的应该公开的事务,部分车间和班组领导却遮遮掩掩,暗箱操作,职工敢怒不敢言。
(三)公司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滞后在公司制企业中,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制度的落实。
其次,是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权益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