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听课、评课是教育管理者检查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在语文教学评估中有很多项目是较难精确量化的,也很难严格地控制全部的无关变量,所以,不能用测试得到的数据来说明所有的问题。
因此,常常通过听课,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系统的观察;通过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作出客观的判断。
下面就如何对一节语文课进行科学的分析,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节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是不同的。
如一节听话说话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作文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
同是听话说话课,由于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任务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包括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主要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需要传授哪些知识。
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
例如,对一节阅读课的评估,主要看读、写训练是否落实;是否既能紧扣语言文字来理解内容,又能根据内容来体会语言文字的作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能时时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对一堂阅读课的评估,往往只侧重在学生的回答漂亮不漂亮上,对学生读得如何,课文读得熟不熟,读得好不好往往重视不够,至于课堂上是否动动笔,练一练,就不大注意了。
有的老师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如一位老师在讲读完《可爱的草塘》后,启发学生:“你们就要和小丽分手了,你不想对她说几句话吗,你就把要说的话写下来吧。
可以写赞美草塘的话,可以写感谢小丽的话,也可写赞美家乡并邀请小丽来做客的话。
”对于这种加强笔头练习的做法,评课时一要给予肯定,二是加强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基础。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正确理解,主要包括对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对词、句的正确理解,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正确理解。
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语文能力。
明确教学要求,把握重点、难点,这是正确理解教材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要求要定准,重点、难点要找准,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基本功。
对词、句的理解,是指要抓住重点词和句,在语言环境中理解。
对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是指能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观点。
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它渗透了事物是相对的观点(老牛认为很浅的水,松鼠却认为很深),讲礼貌的观点(小马对长辈很有礼貌),关心他人的观点(松鼠见小马要过河,生怕它被淹死,便赶忙阻止)等。
假若全课的教学,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个观点上,就容易偏离了课文的中心。
因为本课的中心集中表现在老马对小马所说的话里:“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师教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的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不要求学生概括中心思想,但教师要能明确课文的中心,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理解体现中心的重点词和句。
对课文层次结构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是指分清段落层次,明确写作特点。
段落层次分得清,有利于指导学生分段和理清思路;写作特点明确,有利于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读学写。
三、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对教材的处理,主要是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包含以下方面。
1.看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否合理。
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语法、修辞之类的知识(只要求学生部分地在实际中运用),如果教学中向学生讲授主语、谓语、拟人、比喻等语法、修辞知识,显然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即“超标”。
教学课标规定六年制三年级“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如果教学时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也不符合课标的规定,即“越位”。
2.看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就语文课来说,所谓重点、难点,一是课文本身的重点、难点,指对突出课文中心起关键作用的内容和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二是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指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过程中,选择一两项着重进行训练。
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不虚传。
课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分四段描写:第一段(1一4自然段)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二段(5—9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三段(10-13自然段)作者和朋友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从课文的内容看,第二段具体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第三段描写鸟的动态应作为课文的重点;在语文基本功训练方面,可根据本组的“事物的静态和动态”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把引导学生学习描写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方法作为重点,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做到理解的重点与基本功训练的重点的统一。
3.看是否善于从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
教学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又考虑学生的实际。
首先,教学思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的。
其次,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主要指“学”的一方出现了新情况,如学生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应纳入教学中解决;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却比较容易得以解决,就不必多费功夫),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教学思想分析一节语文课,当然要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
表现在以下方面。
1.看教师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看一节语文课是否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要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结合得怎样。
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看教师是否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二看是否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三看是否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出结论的过程;四看是否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朝着“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方向努力。
2.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
主要指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3.看教师如何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系。
主要看教师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还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特别要看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看教师是否讲求实效。
讲求实效,就是要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毫无实效的走过场,也反对看似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上收效不大的现象。
五、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艺术如何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语言基本功。
要求能够流畅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语言规范,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讲解通俗易懂,并能及时发现、纠正学生说话中的语病;(2)朗读基本功。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方面可为学生示范;(3)板书基本功。
要求写字正确、工整、熟练。
(4)教态。
要求教态自然、亲切,感情饱满,举止端庄。
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艺术。
如,说话是否得体,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等;(2)启发诱导的艺术。
如,是否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否善于点拨、相机诱导等;(3)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
如,是否善于使用引人入胜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节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是否善于巧妙地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等。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我本着“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条标准,就教于大家。
一、目标明确。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确定立体的目标。
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重点突出。
这堂课重点是什么,师生都应胸中有数,明明白白。
难点要突破,疑点要解决,特点要抓准,重点才能突出。
立足于教材,延伸要适度。
三、以生为本。
从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宗旨出发,课堂上真学、真思、真练、真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教师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师生互动,交往自然、和谐、融洽。
四、流程科学。
课堂流程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教学流程符合学科逻辑,顺理成章。
严谨流畅,疏密有致。
五、注重内化。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堂充满文化气息;内化、积淀、裂变、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
六、体现沟通。
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知行间相互沟通,有机整合。
七、启迪创造。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表独立见解,倡导创新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合作精神。
八、媒体得当。
根据需要与可能,恰当运用媒体手段,常规手段与现代媒体各展其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处理好手段与目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九、讲求实效。
无论何种方式方法,无论什么理论模式,最终的检验尺度是学生质量。
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显著。
十、多元评价。
对一堂课的评价应根据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综合评价。
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要方式,应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及专家评价相结合。
简约之美——我的好课设计观●薛法根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
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
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
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
“勤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