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艺术的赏析 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 敬一

书法艺术的赏析敬一书法艺术的赏析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师法古人,因此,多观察鉴赏、临募先贤遗迹,才不致于成为无源之水。

才能真正理解书法的含义。

书圣王羲之,在《乐毅论》中说:“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

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以焉可也。

”所以,学习书法要从古代一些大家法帖、碑刻入手。

观察鉴赏要细致入微。

要精心研究分析。

从中汲取营养,来提高自身的书法艺术水平。

据传,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路过索靖碑,下马观看还不满意,竟然在碑前露宿三昼夜,潜心观摩,终有所得。

可见,多观摩鉴赏古人书法,对学习书法是极其重要的。

鉴赏书法艺术,首先要对各种书体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

甚至要有深刻的了解。

,其次可以从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去研究分析。

看其内在的共同规律,探求各书家的特点、精华。

从形、神、意、法、等方面,去领略其中的美之所在。

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可持有偏见,也不能求全责备。

把自己不喜欢的或不理解的,就作为大忌,甚至进行恶意攻击。

就象宋代有人说王羲之的书法是俗书,姿媚一样。

又如,有人批欧阳询的书法和柳公权的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等等。

这些论断似乎都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

所以,对书法的鉴赏,应该能接受各种风格的书法艺术作品。

才能有利于书法的继承和发展。

书法的鉴赏,是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是研习书法的一个基础课程。

因此,研习书法就必须多鉴赏古人的作品书法体系的源流就书法的体系而言,大致可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五个部分。

篆书;唐代张怀灌《书断》中说:“篆者,传也。

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近代文人郭沫若说:“篆者椽也,椽者官也,椽书即官书。

”所以,篆书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官方应用的文字。

其中有。

甲骨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以刀刻为主,亦有少量朱书。

其风格清俏,大字磅礴,小字秀丽可爱。

大篆是与小篆对称而讲。

泛指小篆以前的文字。

如钟鼎文(金文)如:“大盂鼎、大丰簋、散氏盘、毛公鼎、等。

籀文(石鼓文)和秦以前六国文字(六书)。

吴昌硕就是石鼓文大家。

大篆,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此八体以汉字形体而论,也不外乎三种体式,既大篆,小篆,古隶书。

其它均属篆隶的变形而已。

小篆是与大篆相对而言,始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命李斯所制。

是根据籀文省改而成。

其代表作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碑。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但是在中国的汉字发展中,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唐代以后有不少小篆大家。

如:李阳冰、徐锴、吴大澄、邓石如等等。

隶书;也称为分书。

是继小篆以后通行的汉字书体之一,也称之为分书。

其特点是由篆书的圆转笔法,变为了方折。

为了书写的方便,进行了删繁就简而成。

隶书的形成,应该是在周朝末期,现在称之为古隶或秦隶。

他带有浓重的篆书意味。

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发现的秦简。

东西两汉的隶书,统称为汉隶。

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

在汉碑中,礼器碑、华山碑、乙英碑、石门颂、史晨碑、张骞、曹全、衡方、西狭颂等,都是汉隶中的精品。

分书,也称之为八分书。

其说始于魏晋。

指西汉中晚期的隶书,结体成横势扁方,带有波磔的写法。

其波磔笔画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多短促。

在右为燕尾磔,如八字分开。

所以称之为八分书。

楷书;也称为真书、正书。

产生于汉代末期,是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

至魏钟繇创制法则。

晋代王羲之改变体式而为楷书。

所以历代称钟王为正书之主。

六朝时期是楷书的发展时期。

最著名的就是《龙门二十品》。

到了唐朝楷书大盛行。

并出现了不少的大书家。

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

并且都各具风格。

为后世的楷书形成了法度。

在楷书的作品中,历代书家公认为,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坚的《东方朔画赞》等,可为楷书中的极品。

楷书中,又分大楷(榜书)、中楷、和小楷。

一般认为大楷宜紧密,小楷宜疏朗。

《书法约言》中说:“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的体段。

”行书:行书是最常用的一种书体。

不楷不草,如行云流水。

书时简便快捷。

相传是东汉时期的刘德生所创。

到了晋代,二王的行书登峰造极。

从此大流行于世。

成为书法书体应用的主流。

在行书中,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被书家们公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的欧、虞、褚、薛、颜等。

宋代的苏、黄、米、蔡等。

都是行书大家。

而又各具其风貌。

行书中又有行楷、行草之分,如:王羲之的《快学时晴帖》《丧乱帖》《得示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

王询的《伯远帖》。

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

颜真卿的《祭侄稿》。

苏轼的《寒食帖》。

赵孟俯的《归去来辞》等等。

草书:草书大致可分为章草、今草两种,当然习惯上的一些分法还有,大草、小草、狂草等。

实际上没有一个界限可以划分。

也没法去划分。

章草、是为了书写简便,和书写变化中求得灵动美化的一种写法。

就是解散隶体,把隶书草化的一种书体。

在草书的研究中,无论从渊源上,还是从草化规律上,都离不开章草。

否则,草法便无来绪。

不知道萦绕的使转轨迹,也就很难理解今草的草法。

古代有很多的章草大家,如:杜度、史游,崔瑷,皇象,索靖等等。

作品如:皇象的《文武帖》,索靖的《七月帖》,等等。

今草:相传,是东汉时张芝所创的一种草书体。

被后人称为草圣。

今草书是从章草发展而来。

其主要特点,是简化从易,略举大较,可塑性最大。

这就为艺术的可塑性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特别对于书者的学识,品格、涵养和情趣意境的追求,在草书中最易于发挥。

因此,草书就成了书家追求的一种书体。

草书大家历代都有出现。

而且创作了不少精品,成就了一个千姿百媚的草书艺术世界。

其精品之作如:张芝的《知汝殊愁帖》。

张华的《得书帖》。

王羲之的《十七帖》。

《远宦帖》张旭的《古诗四帖》。

怀素的《自叙帖》。

孙过庭的《书谱》等等。

用笔、结体、与章法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都是以用笔、结体为基础的。

用笔的方圆、正侧,藏露,疾涩,行留,枯润等笔法,都可以塑造出形态各异的点画特征。

把这千姿百态的点画,和谐的组合在一齐就是结体。

因此,各书家由于用笔、结体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并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

例如:王羲之的秀逸遒劲。

欧阳询的劲险多姿。

虞世南的风流多姿,圆融遒逸。

颜真卿的雄厚严肃,筋力匀称。

柳公权的骨力瘦劲,遒媚劲健。

赵孟俯的圆润流利。

张旭的连绵飞舞等等。

结字方面,各个书家也有各自的结字特点。

例如:褚遂良的字形方扁,笔画匀称。

黄庭坚的字形修长欹侧,在横竖撇捺中,不时就有一两笔意外腾出,把中紧旁恣的对比,表现的特别惊人。

就章法而言,更是千变万化。

由于书家性情、风格、情趣的不同,因时,因意而变化。

总之,整幅作品和谐统一,阴阳相生、避就呼应。

虚中见实,一气贯通。

自然天趣,浑然一体。

书法的用笔、结体,以及章法。

在西周早期的金文中就基本成熟。

如早期的《商尊》,其用笔是园转、方折并用。

结字,各尽字之真态。

每个字斜正大小、宽窄,不求整齐。

整幅的字间行距,呼应揖让,时疏时密,浑然一体。

又如《大盂鼎》,其笔画首尾尖细,或者首重尾轻,有悬针之意。

用笔上有藏锋有露锋、有轻提、有重按。

沉着痛快。

结字大小参差,各有意趣。

章法有行有列气息贯通,和谐自若。

又如《大丰簋》。

作品以短笔道为主,首尾渐类园笔,藏头护尾,敛气蓄势。

结字松散自由。

好似不在均衡、对称、平整的法度之中,率意为之。

其实形散而神聚。

险绝而终归于平整。

其章法纵横尽势,字形大小不等,有行无列。

行气如风吹柳絮,自由偏斜。

整幅作品呈乱玉铺阶之状。

西周中期的《史墙盘》笔势圆融劲健,笔法多姿,起笔多园转。

可为后世藏锋之主。

结字平整中见险绝,仪态万千。

章法为有行有列,字距行距历历分明。

疏朗犹如晴空的星月。

整肃而不拘束,活泼而不悖理。

西周晚期的作品可以说件件是精品之作。

其对后世的书法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用笔、结字、章法等,一直被后人所效用。

如《毛公鼎》有雄浑博大、威严肃穆的庙堂气象。

章法如水波荡漾,气息流畅,力感无穷。

可为后世庙堂笔法之祖。

《散氏盘》迟重而向右下倾斜的笔道,造成了特殊的笔势。

结字重心向右下角推移,形成了强烈的动感。

有一种坠落掷地的险绝之势。

结字趋向于横扁斜向。

为后来的隶书结体,起到了引导作用。

又如《虢季子白盘》。

就章法而言,此作有意把字距行距拉大。

使整齐庄重的布白,变得疏朗松活,俊美如夜空闪烁的繁星,不急不迫。

有一种静态的美感。

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钟》。

其用笔有时呈园笔藏锋,有时呈尖细露锋。

时而圆融流动,时而方折劲挺。

笔画轻重肥瘦变化多姿。

可为篆刻之楷模。

也可为书法中的瘦金书。

又如《石鼓文》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在书法史上,它具有承前期后的地位。

也可以说是石刻之祖。

小篆的前身,小篆的很多字都与其结体相同或相近。

其书体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

体态浑穆,笔画入屈铁。

工整匀称,笔法园劲。

但是园不致规,方不至矩。

舒展大方。

结体促长引短,体势趋于方整。

在在章法上,字距行距开阔均衡,疏朗如清空的星月。

唐朝张怀瓘《书断》评石鼓文说:“体相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仓颉之嗣,小篆之祖。

“历代书家称《石鼓文》为书家第一法则。

《峄山碑》;是秦李斯所书,其书结体平稳,端庄凝重,疏密匀停,上密下疏。

在稳定中见飘逸舒展。

这种结字的方法,至今被很多书家所沿用。

视为小篆的鼻祖。

在汉代传世的隶书碑版大约有一百七十多种。

有茂密雄强,浑穆厚重的,有方整挺劲,斩截爽利的。

也有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的等等。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

在众多风格各异的汉碑中,无一不对后人的书法创作起着引导启发作用。

如:《礼器碑》的瘦劲如铁,变化如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曹全碑》的应规入矩,用笔刚柔相济,含蓄中见波磔的逸笔。

又如:《华山碑》的用笔,方圆兼备,藏锋露锋交替使用,其笔道丰满厚重。

方整沉稳中多具变化。

等等。

充分体现了中和美的审美观点。

相传,王羲之等人的点画写法,就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

既讲究舒放自然,点画传情。

又讲究笔法、结字、章法的程序。

把放纳入到一定的范围、法度之中。

这就是贯穿于书法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审美心理的中华文化思想,对书法艺术的要求。

又如:巍然屹立的《石门颂》。

他不是威严整肃的美。

而是自然淡雅、劲健的美。

他没有追求雍容华贵的静态美,而是一种动态美的旋律,节奏美。

杨守敬在《评碑记》中说:“其行笔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在章法方面,历代的书法艺术作品,更是千变万化。

所以,要研究章法,就必须从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去探讨。

章法有大有小,小的可是一个字,几个字,大的如:一行,几行到整篇作品。

不论大小,都必须保持统一的联系。

相互相应,和谐统一。

要布白合理,避就呼应,虚中见实,实中见虚。

都要从整体审美需要去考虑。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整幅作品一气贯通,前后疏密,隔行气脉不断,字与字之间因势利导,大小轻重,映带精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