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25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先秦时期的政治(25页)


三、“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制度 史料一 ①西周以同姓兄
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 景,②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③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 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 (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④ 家庭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 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 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 体制。——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1)根据史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 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制体制,巩固了西 周的统治。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有何特点。
特点:以血缘的政治体制。
史料三 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 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 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④民服事其 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 久乎?”——《左传》
(1)根据史料一,归纳西周初年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对“不朝”者 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第四部分:教材补遗
一、中国古代“家天下”观念的由来
中国古代“家
天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天下为家”可以追溯到夏朝,与
之相对的是“公天下”的原始社会。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使“家天下”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春秋战国以后,宗法分封
制崩溃,儒家高举仁政的大旗,将“家天下”作为君主实行
仁政的重要内容,士大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为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家国同构,视国为家,“家天下
基础知识点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
1.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但大多数是同姓子弟。2.义务: 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 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3.权力: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4.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 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5.结果:受 封的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 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第三部分:深化提升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历史遗存(1)分封制的历史遗 存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 族分封。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 封国,如宋、鲁、郑、陈等。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 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
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的历史遗存①封建政治: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 的嫡长子制原则;对祖宗的崇拜;“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 等。②社会习俗: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 家庙的修建;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 观念、祭祖扫墓等。③思想观念:“忠”“孝”等伦理观念; 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
等社会公德;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 人唯亲等现象。
3.立足家国情怀,追溯宗法制的影响(1)弘扬宗法 文化中的友爱、团结互助思想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 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团结。(2)传统的宗族思想与 家乡观念有利于促进海外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回 乡建设家乡经济,促进家乡的繁荣富足。
基础知识点三: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天下归宗1.目 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 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 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相对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 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1讲 先秦时期的政治
第一部分:必备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点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传承·一家一姓1.开 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2.特点:政治权力由“传贤 ”变成“传子”,“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 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3.演变(1)夏商时期已初 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商朝中央设 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定期向 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第二部分:重难点突破
一、分封制的实际效能及影响
关键:分封制下各地诸侯国仍是拥有地方实权的独立实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逐渐 被淡化,地方势力崛起成为历史必然。
二、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史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 狩;①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②述职 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 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史料二 纣之同母三 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 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 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 曰:“③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 《吕氏春秋·当务》
关系:受封诸侯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 种义务。 原因:分封制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先贬其爵位,就要收回其一部分土地,爵位越小土地 越少。
(2)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史料三中师服关 于分封制影响的观点的认识。
认识:①西周初期,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了 有效的控制;通过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 地上的矛盾,起到了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的作用。②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由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 当的独立性,势力逐渐强大;传宗继统的血缘关系也愈来愈 疏远,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