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梭罗《瓦尔登湖》课件
1、《瓦尔登湖》作为山水散文在写法上有何 独特之处?
虚与实。虚即喜欢使用夸饰、映忖、烘托、 渲染、神话传说等。
• 2、文章从第几段开始正式描写瓦尔登湖的? 哪些段落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从第3段开始。第3至第6段为实写,第7段为 虚写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瓦尔登湖的哪些 特点?有何作用? 美丽的湖光水色:
美国杂文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 和哲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在担任数年 中学校长后,毅然决定以作诗和论述自然为终 生事业。在19世纪美国文化巨匠中,堪称一位
“异人”。他和爱默生、富勒都是“简朴生活”
的宗师,他们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这种 思想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文化,也为整个世
界带来了清新长风。
梭罗研究专家哈丁: 《瓦尔登湖》的五 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 灵探索之书;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 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 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纯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梭罗的理想生活模式 及其主张
(一) 鼓励人们要简化生 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 品味人生。告诉世人不要被繁 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 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瓦尔登湖的美丽、纯洁,充满生机是 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美丽!而人类心为物役,虚掷生命,如过眼 烟云,遗忘了最珍贵的大自然。
瓦尔登湖水的色彩变化
• 同一点---忽蓝忽绿
• 近看--黄澄澄 • 阳光下---碧绿
• 山顶看---蓝
• 远看---淡绿 • 晴空万里时---湛蓝
•作者怀有一颗什么样的心灵?
涤除尘世杂念,与瓦尔登湖的自然 之美融为一体。平淡、恬静
2.课文的第四、五、六段,思考作者是怎 样来表现瓦尔登湖的清澈的?
评价:
一百五十年常销不衰的绿色心灵
圣经,它与《圣经》等同时被评为 “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
《瓦尔登湖》的创作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 钱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至 1847年间,他独自一人幽居在自 筑木屋中,渔猎、耕耘、沉思、 写作,由此产生了意义深远的 《瓦尔登湖》。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只身 住进瓦尔登湖边自己盖的木屋,自耕自食,两年 有余。他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来到林中投入这 种实验生活。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 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 而是在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奋人生,阐述人 生地更高规律。本书即是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 所思所悟的记录。 正如梭罗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 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 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 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
(四)梭罗注重生活的 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 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 人价值执着追求的表现。
深邃 Suì 上涨 zhǎng
霓虹 ní
黄澄澄
chéng zhà n
蜿蜒 Wān yán 湛蓝
n 峰峦 luá
湖泊 pō ng 映衬 yì
模样 mú 铺就 pū
葱郁 cōng
寒光熠熠 yì
终年不涸 hé ng 一泓清水 hó
亨利·戴维·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
生平: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 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 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 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 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 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 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 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 到了一种理 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 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 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 科德城,年仅44岁。
全文结构
(一)第1段:湖水的特点及周围的环境 (总写) (二)第2-6段:湖水的色彩变化、清澈 (分说)
(三)第7段:湖的历史变迁及对湖的赞美
(总括)
1.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从哪些角度描写了湖水的颜色?湖 水的颜色有具有什么特点?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表现了什么情感?
角度:<1>不同的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 <2>不同的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晴空万里时。 远近结合,动静相生,有点有面,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描绘颜色 变幻。 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状物: 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 湖水颜色的特点:鲜艳、纯净、不断变幻。 目的:为了表现瓦尔登湖的深邃和清澈。 情感:对瓦尔登湖的喜爱之情。
通过写自己在湖里的生活体验和写湖中的映衬物来突 出瓦尔登湖的清澈。
湖水的清澈
• • • • • 潜游湖中的人犹如大理石一样洁白 可看见鱼,鱼的条纹清晰可辨 斧头掉下25英尺处清晰可见并捞了上来 湖里不长一根水草 洁白的鹅卵石在湖底延伸一两杆之后便是细沙
3.文章最后一段写“不少部落……一个有一个消失了”和“亚 当、夏娃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清亮、深碧、终年不涸 在全文中起总领作用。
深邃、清澈
2、第二段为什么要写康科德地区的湖泊? 为下文写瓦尔登湖作铺垫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瓦尔登湖的?全文的结 构特点是什么?
四个方面:湖水的特点及环境;湖水的色彩变化;湖水的 清澈;湖水的未来。 结构特点是“总--分--总”。即是:先总写湖水的特点及 周围环境;再通过各个角度来描写湖水的奇幻的颜色和清澈纯净; 最后对全文进行收束,并抒发了自己对湖水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 情。
(二) 对工业文明、喧嚣 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 忧虑,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 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 轻松和愉悦。
(三)瓦尔登湖不仅是梭 罗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 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 他喜 欢孤身独处,但不是避世,不 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 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 侵略,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 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 而坐过监狱,可看出他是积极 走向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