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第五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按姓氏笔画为序)1. 叶章颖男,1982年8月生,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青年学者,中共党员。
主要从事设施养殖水环境优化管控技术及智能装备研究,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等项目共10余项。
提出了根据鱼群行为和水体流场反馈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精准投喂理论,研制了可称重和行为监控的自动精准投饲系统,大大减小了自动投饲误差,提高了饲料利用率;研究了基于微电解-紫外协同消毒技术,避免了单一技术消毒不彻底和易受水体浊度影响的缺陷;突破了传统传动机构润滑油易泄漏污染水体、转鼓易变形和滤网在海水中易脱落等难题,研制了新型转鼓式微滤机,使得水体中超微悬浮物去除率达到70%以上,设备使用寿命大大延长。
研究成果为设施水产养殖健康、安全生产与效益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SCI期刊《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Biosystems Engineering》、《Bioresource Technology》、《Aquacultural Engineering》、《Applied Engineering in Agriculture》、《Environmental Pollu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和EI期刊《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审稿人。
同时还担任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秘书、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智能调控创新团队秘书、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分会委员、浙江省设施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干成员等职务。
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2件,软件著作权1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 收录论文20余篇(其中1篇IF>5.0)。
积极参加浙江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农业部设施农业装备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生物环境智控与生物能源团队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工作,指导的学生多次参与国内竞赛、国创和省创科研训练,2014年指导的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设计竞赛特等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4年获浙江大学院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获2016-2017丹麦政府Danida奖学金。
2.朱晓岩女,1976年9月生,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该同志先后从事拖拉机、桥箱、水稻收获机械的研发工作。
主持或参与开发了拖拉机从25马力到300马力的6大平台产品,销量连续12年行业领先。
负责设计的“棉田王”拖拉机实现了拖拉机的一机多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负责设计的M185拖拉机近四年来已累计销售超过4.9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4亿元。
参与设计的M70拖拉机近四年来已累计销售超过1500台,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
负责设计的雷沃谷神RG60水稻机,打破了日本高端品牌在6公斤以上纵轴流产品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国内领先。
作为第一起草人,负责起草了《联合收割机驱动桥》、《联合收割机传动箱》行业标准,修订完成了《轮式拖拉机前驱动桥》国家标准。
雷沃TQ1904大型轮式拖拉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5。
雷沃M1204-K大型轮式拖拉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12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8。
福田雷沃欧豹TN2654大型拖拉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200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11。
其主导攻关的多项关键技术均取得突破,诸如拖拉机梭式换挡技术、拖拉机离合器液压助力技术、收获机械四轮制动技术、HMT、限滑差速器等,先后获得22项国家专利,为公司农装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和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连续多年获得福田雷沃重工“科学技术标兵”、“先进工作者”、“先进职工”、“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
3. 杜建强男,1979年4月生,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网络管理办公室主任,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
主要从事太阳能饲草收获、干燥和饲喂装备研究及计算机网络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负责主持项目4项,其中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内蒙古自然科学资金项目2项,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
参加完成的项目15项,包括国家863项目1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
主持完成产业化产品2项,参与完成产品研发12项,获省部级奖5项。
负责编写项目申报书和项目验收报告等共十多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机集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验收等重大科技项目文件。
研制了物料干燥特性试验台、饲草干燥实验装置及其控制系统等,带领团队研发了太阳能饲草干燥成套设备。
其科研成果“透射线聚焦性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和“太阳能草捆干燥装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撰写“牧草太阳能低温干燥试验”、“太阳能草捆干燥设备设计与试验”等学术论文共10篇。
编写的《JB/T 11919-2014 太阳能草捆干燥成套设备》标准已发布并实施。
主持研发的9TGK-1.5型太阳能草捆干燥成套设备,分别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达旗成功安装并运行。
9YFQ-1.9型方捆机是分院首次成功实现产业化的自主创新成果,独立完成了该机使用说明书的编写,并完成了该机的快速调整指南、机器的安装、调整、使用和维护的视频光盘,目前该机共销售5600多台,销售额达到5.6亿元以上,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持研发了“9JQL-8、10、12型牵引型全混日粮搅拌机”,已经销售100多台。
作为主要完成人进行的“牧草湿法收获工艺及关键装备开发与试验研究”,成功实现了机械化制备牧草低损失、低能耗和高营养,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发表论文29篇,其中(EI)7篇。
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4项,其中发明3项,获中国优秀专利奖1项。
荣获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第十届金奖——青年才骏奖荣誉称号。
4. 吴树彪男,1983年10月生,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从事农业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近3年主要学术创新成果有:①确定了典型猪场不同发育阶段猪舍粪便产甲烷潜能和与污泥共消化特性,进一步发展了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多原料共消化制气效率提升基础理论;②形成了以微量元素制剂添加和发酵过程酸碱体系预警为核心的高效和稳定制气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解决了传统农业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过程中产气效率低和稳定性差的难题;③开展了农业养殖废水氮磷生物炭高效固化回收特性及强化人工湿地生态末端处理达标排放技术的研究,将养分人工循环利用与环境污染控制合二为一,有效推动了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子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国家级课题4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等省部级课题3项,副主持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2项,主要参加科研课题8项。
2012-2016年期间,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EI收录论文15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期刊论文37篇,单篇最高IF 6.30,IF>5.0的SCI收录期刊论文13篇,其中3篇SCI收录期刊论文入选ESI数据库2015-2016年度高被引论文。
同时根据Google学术的统计,发表论文总他引1856次,H指数19。
以第1编著人出版学术著作2部。
申请专利14项和软件著作权3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和软件著作权2项。
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六)。
参与研究的3项关键技术通过教育部成果鉴定认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分别排名第2、2、15)。
作为主要负责人牵头编制了《沼肥肥效试验及评估方法》国家标准1项(报批稿阶段),参与编制《规模化生物燃气工程技术规范》行业标准1项(起草阶段)。
此外,还担任《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Water Research》、《Bioresourch Technology》、农业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等SCI/EI收录期刊审稿人。
2015年被《Ecological Engineering》SCI收录期刊评选为最佳审稿人之一。
该同志还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和北京市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
5. 张漫女,1975年9月生,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共党员。
“现代精细农业系统集成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人才。
亚洲精细农业协会会员,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师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导航定位、物联网农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具有较强的软硬系统设计开发能力,成为了具备农用车辆自动导航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和3S技术等领域复合知识结构的专业研究人员。
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等多项科研项目。
主要科技成果包括:①农业机械智能导航定位技术。
开展了基于GNSS、机器视觉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构建了农机、机具自动导航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不同平台的自动导航系统中的上位机软件;设计开发了拖拉机自动导航和测试系统软件。
②基于物联网的农业信息自动获取及分析处理。
设计开发了物联网感知节点、智能汇聚节点及远程管理平台,并基于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开展了日光温室二氧化碳精细调控技术研究。
建立了基于WSN的日光温室番茄光合速率预测模型并设计开发了CO2气肥精细调控系统,设计开发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慧农业信息管理与分析处理平台。
该同志在以上研究方向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12项。
结合以上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2篇,副主编专著2部。
她一贯忠实于教育、科学事业,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团结友善、工作认真、吃苦耐劳。
2007年2008年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3年获得“大北农青年学者奖”。
6.张德胜男,1982年10月生,江苏大学人才工程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副处长,副研究员,中共党员。
从事南水北调工程等大中型排灌轴流泵和斜流泵水力模型研究。
2011年破格成为硕士生导师,201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2014年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
在大型调水和排灌工程大型泵站轴(斜)流泵基础理论研究、环保用泵无堵塞性能研究、大型循环水系统节能优化设计等方面具备研究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