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讲义》课件
3.对内分泌系统影响 温热性的补阳和补气药,人参、鹿茸等。
甲状腺轴:促进甲状腺素↑, T3、T4↑
丘脑-垂体-胸腺轴:增强胸腺功能(免疫)↑ 肾上腺皮质轴:ACTH↑17-OHCS↑ 性腺轴:促性激素作用,性激素↑
寒凉补阴药可使上述亢进功能恢复正常。
4.对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 温热药和助阳药:提高垂体-甲状腺和细胞膜Na+、K+ATPE及耗氧量,促胞内ATP分解,cAMP增加,使cGMP/cAMP 比 值恢复正常(寒证和阳虚患者cGMP增高)。寒凉药相反,如 生地、知母、黄连等。 5.对心血管、病原体等影响 温热药:加快心率、升高血压。 寒凉药:作用相反,多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一、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 of TCM)用现代科学 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是研究中药 及其化学成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
二、学科任务: 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的现代科学依据,认识和理解中药 理论的内涵,阐明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 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 3.阐明中医药理论的现代科学本质。 4.研发新药。承担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评价新药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促进中西医结合。同时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 化。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 古人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毒副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急性毒性(过量) (1)中枢神经系统 鸟头、士的宁等生物碱。 (2)心血管系统 附子、雪上一枝蒿、蟾蜍等生物碱强 心苷。 (3)呼吸系统 苦杏仁、桃仁、白果、商陆等氰苷。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认识 中药的归经理论:是指中药对某一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 用。 1.中药归经与药效学关系 如归肝胆、肠经的药物对 肝、胆肠的药理作用相吻合如平肝(抗惊厥和泻下药等)。 2.中药归经与药动学关系 归经与药物在脏腑经络中 分布,不尽相同。这与现代对中医脏腑经络的认识有关。 3.中药归经与微量元素和受体关系 微量元素与组织 的亲和力如铜、铁、锌富集于肝;附子归心经与β1有关。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认识 中药五味是指辛、酸、甘、苦、咸、其味与化学成分和 药理作用关系。 辛:含挥发油。发汗解热,改善循环,促进消化等。 酸:含有机酸、鞣质。止血、止泻、抑菌、抗炎等。 甘: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补养人体,提高免疫和抗 病能力。 苦:含生物碱、苷类。抗菌、强心、导泻、平喘等。 咸:含碘和无机盐。软坚散结、通便等。
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可使寒证动物中枢兴奋性增强,痛阈和惊厥阈降 低。脑内NA、DA升高,5-HT降低,如附子、干姜、肉桂。寒 凉药则相反。 2. 对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温热(助阳)药可使寒症、阳虚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 腺功能活动恢复正常,通过催化多巴胺β羟化酶(DBH)活 性,促进儿茶酚胺(CA)生成, 提高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降低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使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如附子、干姜、肉桂。寒凉(滋阴)药则相反。
2. 药学 1804年 德国药师Sertuner从阿片中提取吗啡。 1909年 Ehrich合成了砷矾纳明治疗梅毒。 1935年 Domek 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 1940年 英国Florey在Fleming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青 霉素,使药学得到 飞速发展。而中医药学从李时珍的《本 草纲目》之后漫长的300年中,几乎无大的进展。
3. 现代中药药理学发展三个时期: 20世纪20~40年代: 1923年陈克恢对麻黄的研究。 50~80年代:筛选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药物,结合中医 理论与治疗法则研究,为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后:单味中药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进一步阐明 复方的多效性的多成分多靶点的概念。 1982年王筠默教授编写了第一本中药药理学教科书。正 式列入高等院校药学专业的专业课和中医专业的基础课。 1989年开办中药药理专业和随后的硕士、博士点,大大 地促进了中药药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的现用于泻下、崩漏、脱肛、下垂、 表症不解等。药理作用对汗腺、平滑肌的影响。 沉降:作用下行向内。用于咳、喘、吐、便秘等症。药 理作用对中枢和平滑肌的影响。 2.质地轻重: 升浮:多为花叶质轻。 沉降:多为矿石、果实质重。
二、中西医药学发展和转归 1. 医学 公元前4—3世纪 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与中 国黄帝内经几乎同时问世。 公元二世纪 西医向地中海沿岸转移,在古罗马开花结 果。而中医在黄河流域已有长足发展。 公元七世纪 我国中医药学达到相当成熟程度,政府颁 布了第一部药典《唐、新修本草》。 公元十六世纪 李时珍完成了著名的《本草纲目》。 公元十七世纪 西医新理论的创立与新技术的应用。
此处加标题
《中药药理学》课件
眼镜小生制作
中药药理学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 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是按照中医理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天然药材。 机体:人体、动物体、微生物体。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中药 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一、古人对药物作用及作用机理的探索 “神农尝百草”始于四千年前,是对中药药理的初步实 践。 “法象药理”模式,始于宋,盛于清,宋徵宗赵佶《圣 济经》卷五,取名“药理篇”提出:“物生而后有象,象而 后有滋,物物妙理,可得而推” 。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十八反、十九 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是四气五味。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四性”指寒、热、温、凉(寒>凉,热>温)性质相同, 程度不同。 四性的现代研究,主要从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 统、内分泌系统、代谢(能量代谢)功能等影响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