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训练一课一练3鸟的天堂1人教新课标含答案解析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训练一课一练3鸟的天堂1人教新课标含答案解析

3.鸟的天堂
一、填空题(12 分)
1.(8 分)比一比,再组词。

竿 秆
桨 奖支
技芒
芒2.(4 分)选词填空。

继续陆续持续连续
(1)我们跳上一只船。

(2)我三年都去观看了钱塘江大潮。

(3)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我们拍掌,树上就变得热
闹了。

(4)这三个月干旱,西北地区连吃水都困难了。

二、判断题(2 分)
3.(1 分)判断是否为比喻句。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
4.(1 分)读下面的句子, 判断是否为比喻句。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
三、单选题(2 分)
5.(2 分)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
的生命在颤动。

”意思是()
A.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每片绿叶上都有个小生命在微微颤动。

B.大榕树叶子的颜色绿得发亮,翠色欲滴。

作者从绿色中感受到有一种生命力在涌动。

这句话赞美了榕树充满活力的蓬勃生机。

(2)“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意思是()
A.这棵大榕树上的鸟很多。

B.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深深赞美,大榕树是鸟儿的乐园。

四、现代文阅读(28 分)
6.(8 分)课内阅读。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这段话出自,作者是。

(2)从课文里找出一组近义词。

(3)你从画线的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4)最后一句话应该读出语气。

7.(10 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起初周围是寂静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chǔchù)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鸟飞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ìng xī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高塔下面的乡村划(huàhuá)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1)在文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

(2)用“”在文中画出表示“应接不暇”的句子。

(3)按文中内容填空。

①“大小、小的、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

“有的……有的……有的” 是写了鸟的。

②“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而是。

③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是因为;第二个没有加引号是因为。

(把序号填在横线上)a.对大榕树的称呼;b.这的确是鸟栖息的好
地方,是作者由衷的赞叹。

8.(10 分)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yīng yìng)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②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
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īng xì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
好听。

(1)给文中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把文中体现“我”“应接不暇”的句子画上“”。

(3)从“应接不暇”这个词可以体会到()
A.鸟儿的叫声动听。

B.鸟儿很多很多。

(4)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画上“” 。

(5)作者写“鸟的天堂”里的鸟儿,第②句话重点写了一只,从文中可以
看出作者对鸟儿的之情。

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
1 【答案】竹竿苇秆木桨获奖支柱技巧
.茫然光芒
【解析】注意“竿”和“秆”的辨别。

2 【答案】(1)陆续
.(2)连续
(3)继续
(4)持续
【解析】继续:完成一件事,中途停下来,之后又从这里开始。

陆续:一个一个地。

持续:保持了一段时间。

连续:一次过完成的。

二、判断题
3 【答案】√
.【解析】把划桨的声音比作乐曲。

4 【答案】×
.【解析】使用比喻手法时要注意: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树枝和大叔属于性质相同的一类事物,故不是比喻句。

三、单选题
5 【答案】(1)B
.(2)B
【解析】理解有关词句的具体方法:①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来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④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⑤联系实际,通过典型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