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辞、辩论词(一)演讲辞演讲是面对听众,集中阐述某个问题的说话形式。
广播是借助音响向群众进行宣传的播音形式,二者都属于应用文体,它们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通过讲话这种方式达到宣传真理,鼓动群众的作用。
因此,在写作上都有一些基本要求。
一、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听了然。
所以,在文中态度、观点要明朗,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同时,应当有一个主题,不可贪求面面俱到。
二、应有生动具体的材料,包括事实、故事、名言警句、数字统计等等,用材料阐明观点,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的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在选例上要选择具体、生动、新颖的事例或其它形象化的材料。
如果一味讲道理,比较抽象,穿插一些形象化的材料,不仅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在形象的描绘中易于形成感染力。
三、要注意对象,要了解对象是谁,他们的思想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如何,有什么样的愿望、要求等。
了解了这些,演讲广播才能有的放矢,完成它的“使命”。
四、要精心设计“开场白”,它是给听众的第一印象,也是与听众之间的第一座桥梁,所以必须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在设计上,可以一开始就把问题提出来,或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做到鲜明生动、引人入胜,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听众引入“胜境”,还可以用一连串的问句开头,设置悬念,引导听众听下去。
五、语言要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沟通双方的感情,缩短彼此间距离,使内容更富吸引力和感染力。
因此,要善于运用口语,恰当地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上可多用一些短句,这样才能生动活泼、抓住观众。
(二)辩论词辩论是见解不同的各方,摆事实、讲道理,相互批驳、争论是非。
辩论词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式写作辩论辞。
首先要论点鲜明,所有话题均指向论点。
因为辩论有正方、反方的区别,所以,站在哪一个论点上辩论,这个点就是辩论的话题中心。
辩论说白了就是议论文,只不过它的形式更为鲜明。
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论证方法使论点鲜明起来,让听众、读者或参加辩论的另一方心服口服,找不到漏洞。
因此,辩论词又要有强烈的逻辑性。
辩论词的要素:话题;人物:正方、反方、主席(主持人);各方发言。
比如:话题:最近教育部招生办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的年龄和婚否条件的限制。
这一改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这一改革利大于弊。
反方:这一改革弊大于利。
主席: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现在辩论开始。
主席:先由反方发言。
反方:我方认为高考招生的这一改革,是弊大于利的。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题目提供了三则材料,其内涵均与成才相关,第一则说明成才需要良好的环境,第二则说明成才需要自身的主观努力,第三则说明教育者的尊重、信赖、理解、热爱、期待等有利于成才。
就这一组材料看,立意的中心应定在三则材料的核心词“成才”上,但切入角度却可以是多元化的。
既可从一个人自身挖掘促使其成才的种种因素,也可从成才的外在因素方面展开,更可以把内外因结合起来谈,可以说角度非常多且不易偏离题意。
写作这道题要注意的是“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要求,也就是不要抛开材料或者违背材料的内在暗示,否则会被判为偏题。
孙悟空的成才之道陕西考生各位听众:大家好!感谢大家百忙之中带着孩子来听我的演讲。
很多人问我,靠什么才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成为万人崇拜的偶像。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说我的经历。
说实话,我的先天条件并不比在座各位的孩子好。
众所周知,我无父无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本来只是在花果山做王,但是我觉得花果山太小,没有足够的空间,于是我离开了花果山,去寻找更大的世界。
之后大家也知道了,我闯天庭、游龙宫、上天堂、入地府,好好地开了眼界。
朋友多了,见识多了,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素质,但可惜太骄傲,于是败在了如来手下。
总结失败的原因,还是见识不够,否则怎么连如来这么强大的对手都敢轻视?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走出去”!去外面的世界!在广阔的世界里,认清自己,提高自己,千万不能做一只“井底之蛙”!等我从五行山下出来,和师父去西天取经便是我最主要的经历了。
大家都知道我武艺高强,说句实话,那些妖精们也不弱呀!重要的是他们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后台强硬。
面对这样的对手,不光要有勇气,其实,还需要一点好奇心。
喜爱《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我们师徒四人每遇到一次磨难,克服困难战胜对手不仅仅要靠武力,还要靠我们对这些妖魔鬼怪的底细的掌握和熟悉。
他们是什么来头?他们的武器有什么法力?用什么方式可以降得住他们?要弄清这许多问题,必须有极大的好奇心。
我四处打探,不耻下问,不信的话,各位可以去问问土地公公,我打扰他的时候最多。
所以,成功的秘诀之二就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发现世界!这绝对不仅仅适用于科学家们。
不是我吹嘘自己,观音大士经常夸我聪明,我师父也是事事都依靠着我。
虽然他们也经常批评教育我,但是,我知道,他们最看重我,于是我更知道,我是大师兄,我有义务也有能力去做好一切!他们怀疑我、否定我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
遇到白骨精时,我撂挑子离开就不是因为那妖怪太厉害,而是因为师父不相信我。
各位要坚信,你们的孩子都很聪明,都很优秀,你们一定要多多鼓励他们。
借此机会,我也感谢观音大士和我的恩师,没有他们的信任和鼓励,我不会走完漫漫的取经之路,虽然他们曾总是让我“头疼”。
言归正传,成功的秘诀之三就是:愉快地接受表扬,正确地对待教育!好了,我的法力尚浅,认识有限,言辞有不周之处,望各位见谅,同时也真诚希望我的这些话能给各位带来帮助!谢谢大家!【2020年高考四川卷】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
②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命题人大概是从许志安的歌曲《一步一生》中得到了启发吧。
从词的构成来看,“一步与一生”属于联合词组,表面上看“一步”与“一生”的位置可以互相置换,实则并非如此。
从审题层面来看,这个并列的词组之间还暗含了一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
一步不可能等于一生,但有时候一步能够决定一生;一步一步的累积,才能汇聚成完整的一生。
这就是两者的辩证关系。
选择怎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直接决定了你将收获怎样的“一生”,那么,让我们把每一步都当成那关键的一步来走,走出一个无怨无悔的人生吧。
一步与一生——辩论赛实录四川考生K校准备参加市高中生辩论对抗赛,决定在高三(6)班班长郑静跟团支部书记严正中间挑选一位。
这样,二人之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华山论剑。
学校选了46位同学为特邀评委,支持谁的观点就坐在谁的一方。
抽签决定辩题之后,正方郑静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一步决定一生”的观点。
郑静温文尔雅的形象吸引了大多数女生的掌声。
“一步决定一生,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说法,我的观点是:一步未必就能决定一生!”反方严正的观点同样得到了不少同学的认可。
郑静站稳脚跟,步步为营:“在座的朋友都即将面临高考,众所周知,有的同学将迈进大学校门,有的同学则会被高等教育拒之门外。
请问对方辩友,这样的结局难道不会决定我们的一生吗?”尽管反方的两位观众走向了正方,严正仍然镇静自若:“不可否认,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但是,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
爱迪生读完三年小学就离开校园,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难道对方辩友不知道吗?”“试问:没有爱迪生迈出学校大门的那一步,会有他发明之旅的辉煌人生吗?这不是恰恰印证了一步决定了他未来的一生吗?”郑静咄咄逼人,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博得了满堂彩,就连反方的观众也加入了鼓掌的行列。
严正的反击针锋相对,步步紧逼:“对方辩友的说法明显混淆了两个概念:爱迪生没有在失学的那一步中沉沦,而是在人生的第一步遭遇遭受挫折之后,重新迈出了最伟大的一步!”他的辩驳同样夺彩,场上掌声如潮。
严正发扬“宜将胜勇追穷寇”的精神,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一步带来一生的顺畅,一步铸就一生的辉煌,当然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是,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将改变人生的轨迹。
因此,即便面对挫折,即便面对灾难,只要我们把握住机遇。
把握住自己,每一步都将谱写人生的新篇章!请问对方辩友,作为一名团支部书记,你敢说不是吗?”在严正义正词严地使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之后,镇静的郑静终于再次使出了杀手锏:“我十分赞赏对方辩友对待人生的积极心态。
但是,我们的每一步都将改变人生的轨迹,决定着人生未来的走向,难道这不是真理吗?”辩论的火药味一直很浓。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异常激烈,如针尖对麦芒,可谓势均力敌。
不过,虽是面红耳赤,倒也不伤和气;虽是剑拔弩张,却又不失君子风度。
辩论结束的肘候,结果却出现了奇迹——观众比居然为23:23,主席不得不宣布加赛5分钟。
于是,这场精彩的华山论剑再次掀起了高潮……【2020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
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
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
④题目自拟。
⑤不少于800字。
⑥不得抄袭。
角度示例写作点拨感情的亲疏远近对认知事物的正误深浅起了“误导”作用。
直接立足寓言故事,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摆出“误导”的典型事例,分析产生这种“误导”现象的根本原因,指出不良的后果,进而点出避免这种不理性行为的方法。
考生可结合类似素材进行分析议论,注意素材的时新性。
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情”与“理”的关系。
注意辩证分析:当感情亲疏对认知事物发挥积极作用时,可借助“情”的力量达到对“理”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产生消极影响时,应挣脱“情”的枷锁,让“理”驾驭“情”,“情”服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