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综/教育>材料分析真题与解析材料分析题,教师资格证考试几乎年年有,勤思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与大家分享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综/教育>材料分析真题与解析,供各位考生参考。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2013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王老师问:“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学生甲说:“文章表现了周瑜的英雄气概,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
”学生乙说:“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和小乔已经结婚十年了,不可能是初嫁,这么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周瑜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
”王老师说:“通过上述两位学生的意见,我们对这首词了解的已经比较清楚了,文章主要表现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和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那么大家还记得《赤壁》吗?”王老师:“大家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们:“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老师问:”这两首诗表述有什么不同?“学生丙说:“虽然是同一事件但描述不同,对同一材料的不同使用,都是为了衬托作者的观点。
老师说:“这两首诗虽然对同一故事用法不同,但都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呢?”问题:(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哪些教学原则(6分)?(2)贯彻该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12分)?【参考答案】1.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原则:(1)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深化。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求如下:(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
(3)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四个人看足球的不同表现-2013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肖平、王东、高力、赵翔四个人都喜欢足球,也喜欢看足球,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进球后,肖平手舞足蹈,振臂高呼:“好球!好球!”王东也很兴奋,高呼“好球”,但又不像肖平那样激动,高力也觉得球踢得不错,说:“是一场好球”,赵翔正常都很安静,没有什么表现。
问题:(1)请指出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6分)。
(2)请说明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6分)。
(3)请说明教师了解学生气质类型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分别是: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粘液质,赵翔抑郁质。
(2)胆汁质的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的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粘液质的特征: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特征:有些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缓,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3)气质在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影响着个体活动各方面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和气质类型,对于人才培养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应了解并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每一种气质都存在向某些积极或消极性格品质发展的可能,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应刻意的改变学生气质,而是要注意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发展积极品质而克服消极品质。
其次,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特点,可以分别采取各种相适应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良好品格。
教师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要注意从学生的气质出发,进行教育。
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的批评,可以促使他们遵守纪律,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但不能激怒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要去锻炼他们的自制力,沉着冷静地对待事物。
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交给他们更多的任务,让他们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活动中磨练他们的意志的坚韧性、情绪的稳定性。
对于粘液质的学生需要更耐心地进行教育,指出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时应给予更多的思考时间,才能使他们逐步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
对于抑郁质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不宜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鼓励他们参加公开活动的勇气。
最后,教师只有将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使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乐于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2013下半年<综合素质>真题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并做记录。
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
”其他同学也围过来看,突然,一个同学说:“这是只公的。
”围观的同学哄堂大笑。
老师问道:“你怎么知道的?”“我观察的,公蚂蚱有劲,跳的高。
”他自信地说。
这是孩子最直接的推理,确实难能可贵的!老师及时表扬道:“你真是一个小生物学家,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希望你能认真研究一番。
”孩子认真地点点头。
就在这时,一位同学跑过来告状:“一个同学把蚂蚱踩死了。
”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教育机会。
他走过去,几个同学正在气呼呼地责备那个同学。
这位老师说:“一个蚂蚱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
我们应该爱护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
我相信,这位同学一定是无意踩死的。
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一个坑,把他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
可以说在这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会比多少遍说教都来得有效!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要点】这位老师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践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师观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尊重和赞赏。
材料中教师在一个同学发现蚂蚱并通过自己判断是公蚂蚱的时候,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对他一笑置之,而是表示赞赏,践行了要尊重和赞赏学生的理念。
其次,素质教育观的内涵要求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材料中教师在上科学课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在一个同学踩死蚂蚱大家都在声讨他的时候没有过分严格批评学生,而是和大家一起安葬蚂蚱。
通过实际行为来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育。
材料中教师通过户外实践的形式给大家上科学课,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做法。
家访-2013下半年<综合素质>真题何老师班上的小龙,经常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还欺负同学。
在多次批评教育无效后,何老师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向他父母告状。
到小龙家时。
何老师惊奇地发现他正在做家务。
见到何老师,小龙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回房里。
同小龙父母交谈后,何老师了解到小龙家庭贫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
但这孩子在家还挺懂事,也能帮忙干活。
于是,何老师把本来告状的话收了回来。
第二天,何老师在班上表扬小龙懂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家能做家务,希望同学们能像小龙学习。
接下来。
老师安排他负责班级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予以表扬。
没过多久,小龙在课堂上认真多了,同学关系也融洽了,还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
【答案要点】何老师开始向家长告状的做法是不太合理的,但是后来的做法是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
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
材料中何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家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情况以后,收回了向家长告状的话,在第二天表扬了小龙,并在之后让他负责卫生,及时表扬他,体现了何老师对小龙的关爱。
促进了小龙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
材料中教师从小龙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他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很快小龙学习和品德都有了提高,这充分体现了何老师的行为促进了小龙的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总的来看,在何老师从最开始对小龙批评教育到要去向家长告状,最后在见到家长后改变初衷,并在之后对小龙进行以表扬为主的教育这样一个过程中,其中关键是教师要关爱学生。
只有在全方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做法进行最佳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应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与家长进行平等、恰当地沟通。
而不是采取向家长告状这样的形式。
谈美-2013下半年<综合素质>真题谈美(朱光潜)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
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
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
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
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2)请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