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故事
个琉璃盏,红光四射。
点击看大图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 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 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 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 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 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 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 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 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 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 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 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 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 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 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 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三锦", 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 一张纸的由来。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 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 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 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 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中秋节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
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
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
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 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嫦 娥 奔 月
中秋传说
• ◆推翻元朝 • 相传,元末,中原汉民不甘受其统治,爱国 之士纷纷抗元,朱洪武的军师刘伯温要属下扮道 士到各县卖符,并称:今年天将降炎,要避炎者 可于八月十五日悬挂日月旗,旗將藏于大月饼中。 到了这天,各功,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后来,这种日月旗就 是「明」旗。另外类似的传说是月饼内藏一条紙, 内写「八月十五夜杀鞑子」,大家切月饼时看到 这一张纸,大家一起把鞑子杀了,元朝就推翻了。
玩花灯
舞火龙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 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 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 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 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
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 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
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
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 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
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
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 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
八月十五的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吃月饼——节日的美食
八月十五办喜事——人月共团圆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上节了 八月十五看桂花——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 八月十五看灯笼——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年——差了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