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

高一语文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向学生):请大家再说一句“各位老师好”!生:各位老师好。

(师板书课题)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向大家提两个小小要求:一、朗读课文的时候,向老师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时候,挺起胸,声音要响亮;二、你必须使用麦克风,不用麦克风不说话。

记住没有?生:记住了。

师:现在我们看看文章的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是梁实秋。

梁任公,梁实秋,这两个人物,同学们了解吗?谁来介绍?噢,沈浩同学。

生:在我的印象中,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是变法的策划……师:仅仅是变法的策划者吗?什么变法?生:百日维新。

师:百日维新是什么变法呢?生:……(其他生:戊戌变法)师:邓丹霞同学,你还想补充吗?生:他是广东新会人,他是康有为的徒弟。

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

师:好,补充了一些答案,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呢?欧英,除了他们的答案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吗,对梁任公?生:他曾经在政治、军事、哲学和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学、音韵学方面做过演讲,还和他的师傅康有为,一起倡导过变法维新。

合称为康梁。

师:很好。

大家看看下面的注释。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那么我们这里梁任公是他的什么?生(齐):号。

师:好,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室”是他的书斋,也是他居住的地方。

广东新会人,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学者。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全集》,这是课本上一个简介,和刚才我们同学们搜索的资料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梁启超先生的一个概况。

梁实秋是谁?有同学知道吗?举手!好,唐建波同学。

生: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志华,浙江杭远人(生笑),生于北京。

师:浙江什么地方人?生:浙江杭县人。

师:是杭县,(笑)要读准,不要搞错了地点。

好,同学们,其实梁实秋是个大人物。

刚才我们这位同学介绍了,他还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

还有一点。

在历史上,他和鲁迅发生过……生:激烈的争论。

师:对,争论。

当时他很年轻,才20多岁。

鲁迅大他22岁,发生了争论。

鲁迅的很多文章都谈到了梁实秋。

梁实秋的身体很健康,所以呢,一直活到了84岁。

他的著作也很多,今天,我们不多介绍了。

我们看,“二梁”都是大人物,今天学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啊。

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呢,可以默读,但要思考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好,现在读课文。

(范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师:下面,我请同学们把文章再默读一遍,还是思考一下:一,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把它写出来吗?这是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这篇文章有具体内容,你能用若干句话,把每个具体内容写出来吗?现在我们来完成这两个任务。

我再重复一遍,用一句话把主要内容写出来,用若干句话,把具体内容写出来。

有一个技巧,先要做的是,把每一段标上序号。

开始!(生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师:(巡视,交流)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

很快啊。

好,同学们,停下笔来。

其实我们做的这个,叫做小作业吧,是一次概况能力的训练。

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把主要内容写出来。

哪一句话?生:(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师:对,同学们很聪明,题目就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呢?那就是每一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我们来看看。

我看到有些同学很快就在书上写下来了。

我建议能写在书上的尽量写在书上。

天头地头把它写满,字里行间都把它写满。

这是最好的。

好,我们来看,第一段讲了什么?第一段讲了什么?生:深刻的印象。

师:对。

梁任公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齐)。

作者对比了其他人,是哪些人呢?生(齐):显宦,师:对,“显宦”、“叱诧风云的人物”,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有梁启超先生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讲什么?生:演讲稿。

师:对。

他的演讲稿。

以及读和听之间怎么样?趣味和想法。

好,第三段,讲什么?这是一段很精彩的肖像描写,写梁启超先生的?生:……形象以及自己的印象。

师:好!第四段讲什么?。

生:开场以及自己的印象。

师:对。

师:第五段讲什么?生:古诗。

师:一首古诗。

什么古诗?生:《箜篌引》……师:对,再读一遍……《箜篌引》(师正音)《箜篌引》是乐府,乐府知道吗?《乐府·相和歌辞》。

这首诗很短,是不是啊?我们再来看,第六自然段。

师:讲了什么?是谈梁启超朗诵这首古诗的效果,给大家的印象。

另外,作者触景生情,在什么地方?生:(齐)茅津渡师:对,茅津渡,“渡”是什么意思?生:渡口师:渡口。

好,第七自然段讲什么?生:梁启超的……师:用四个字概况。

生:博渊……师:对,博闻强记。

这一段也有描写,是不是啊?什么地方用了描写啊?用手指敲他的秃头。

这一段描写很生动。

第八段。

讲了什么?生:讲演变成了表演。

师:讲演变成了表演。

那么,从里面我们看出梁启超先生的什么性情。

生:率真。

师:他的率真,是不是啊?另外他还有一种情怀。

什么情怀?生:爱国……师:对,爱国的情怀。

待会在这里我们会谈到有些问题。

《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的作品。

孔尚任有没有听说过啊?生:没有师:没有啊。

孔尚任,孔子的64代孙,《桃花扇》,好像是写爱情,事实上是写兴亡之事——国家兴亡之事。

如果大家有空的话,读一下《桃花扇》的剧本就好了。

《桃花扇》还有小说啦,叫做“话本”。

好,再来看第九段。

讲什么?生:演讲的……师:对,演讲的效果或作用。

是不是啊?第十段讲的是什么?生:(议论中)生:实际上是评价,还有……生:写作的缘由。

师:是不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十段在全篇里有什么作用?生:(讨论)师:起什么作用?第十段在全篇起什么作用?张如讯同学。

生:第十段是拿来总结上文的,表现出作者对梁启超的赞美。

师:是的,同学们,第十段实际上就是全文的……生:总结。

师:还有?生:……师:主旨。

好,请坐。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就如第十段所讲,他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个?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用我们自己的话讲一下。

生:像梁启超这样有学问,有文采的,有热心肠的学者当代已经很少了。

师:所以……生:我要把我从前的经历记下来给大家看。

师:好,我们这一段时间做了两件事。

第一,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我们用十句话概括了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我们对第十段做了简洁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它“就是文章的(生齐)主旨”。

现在,我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下面我们做这样的一件事:阅读思考,质疑问题。

我想让同学们把这篇文章再阅读一遍,提出一些问题。

质疑,也就是提问题。

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希望同学们记一下。

第一,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自己的见解。

自己有什么见解啊,对这篇文章?好,不理解的地方和自己的见解。

现在开始阅读。

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自己思考,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进行交流,马上交流。

还可以和后边的同学展开讨论,马上讨论。

我们争取通过交流和讨论,把这些小的问题解决掉。

大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除了和同学交流,当然还可以和我交流(学生笑)。

(学生阅读,师巡视指导)师:好,同学们,我巡了几圈。

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第一,为什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开头要引用《箜篌引》这首古诗;第二,梁任公先生为什么要引用《桃花扇》?好,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讲解。

我可能比大家先读点书,知道的内容要多点。

我们先把《箜篌引》这首诗读一遍,不管你是真懂、假懂,真情感、假情感,先把它读通。

《箜篌引》一二……生:(齐读《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我们这样读的话,我不会被感动的。

梁启超先生也不会像我们这样很平淡的念经一样的读过去。

公元前两百年,朝鲜,我们现在讲的朝鲜,就在那里啊。

叫“朝鲜津”的地方,有一个人叫子高。

子高早晨起来,划船出去。

原文叫“刺船而行”,刺,刺刀的刺。

突然见到一个人,“白首”,头发是白的。

“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入”。

“乱流”,河水汹涌啊。

“其妻随而止之”,他的妻子在后面跟着他,要制止他。

“不及”,赶不上他,追不上他。

后来这个白首狂夫,怎么样?“堕河而死”。

“堕”,会写吗?“堕落”的堕,会写吗?生:会。

师:好。

梁实秋先生犯了一个错误,他引错了那个字。

他引成什么呢?引成了“渡河而死”。

大家把它改过来,改成“堕河而死”。

“堕河而死”不是“渡河而死”啊!“白首狂夫”的妻子就非常悲痛,拿着那个箜篌——箜篌是一种乐器,半月形的,中间竖着好多弦——就坐在那里,弹唱了这首歌。

这就是他妻子唱出来的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然后,子高就将这个白首狂夫妻子的歌告诉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叫做丽玉。

丽玉又把这首歌传出去,于是就有了《箜篌引》这首诗。

它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呢?我们想一下,梁启超先生经历了戊戌变法。

这首诗的第一句“公无渡河”,这是妻子劝他的丈夫,你不要过河,为什么呢?因为一过河就意味着死亡。

生:死亡……师:第二句“公竟渡河”,这是指责他的丈夫,你这个家伙竟然去渡河。

她说,不能渡,你还要去渡,为什么?这个“竟”,太有味道了。

“公竟渡河”!第三句“堕河而死”,这是讲他渡河的结果,你堕到河里了,结果怎么样?生:死了。

师:死了。

你明明知道要死,还要去渡河?一千种不死的理由给你,但战胜不了一个死的冲动。

你居然要去渡河,结果就是“堕河而死”。

最后,又想起前面。

他说“其奈公何!”这句话,我们怎么翻译?“我对你有什么办法呢?”。

“其”这个语气词摆在前面,我有什么办法,你居然是这样一个人。

她感到困惑,你明明知道渡河会死,你为什么还要去渡河呢?为什么会这样去奔赴死亡呢?有学者研究这首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说为什么? 他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生:……师:因为他,他已经是非正常啦。

生:(笑)师:这叫什么,精神病,疯狂,疯狂!但是有的学者把这疯狂讲得很美。

他怎么说,他说“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搞到我们听得懂又不懂,什么“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就是疯子嘛,他疯了嘛,所以他才不怕死。

正常人肯定就不去渡河了嘛。

但是我们看,梁任公为什么在前面引用这首诗呢?什么样的背景呢?生:……戊戌变法。

师:是啊。

有了戊戌变法这个背景,我们就理解了。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他经历了变法的许多动乱:追捕、逃亡、淋漓的鲜血。

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难怪他要引用《箜篌引》。

第二,为什么要引用《桃花扇》?他从讲演变表演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叹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的行为,都是因为读《桃花扇》而来的呀,是不是?特别是那一段“高皇帝,在九天……”,这个地方,噢,梁实秋先生又引用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