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 泳 教 程直至五十年代中期,蝶泳才成为单独的竞赛项目。
三十年代初,蛙泳比赛时有人开始采用蝶泳。
当时,有些运动员发现,蛙泳时水上移臂既符合规则要求,速度又快。
由于蛙泳比赛可采用蝶泳臂部动作,蛙泳比赛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竞赛项目之一。
当时,一些运动员照旧采用潜蛙泳技术,而另一些运动员在水面采用这种新式的蝶式蛙泳技术,还有些人将这两种游法结合起来。
后来,有些运动员发觉,如果采用我们现在称之为海豚式打腿的动作,会使蝶式蛙泳游得更快。
海豚式打腿由于双脚同时在同一水平面打动,也符合当时的蛙泳竞赛规则。
由于采用了海豚式打腿技术,蝶式蛙泳较传统蛙泳相比,游速更快,从而导致1955年,蝶泳被列为单独的竞赛项目。
人们认为海豚式蝶泳的发明者是杰克?西格(Jack Sieg)和他的教练戴维?安布拉斯特(David Armbruster)。
图1 蝶泳水下动作连续图。
图上选手为100、200米蝶泳世界记录保持者马丽?马尔。
一、臂部动作可将蝶泳臂部动作分为外划、内划、上划、出水和空中移臂几个部分。
蝶泳水下动作侧视图如图1。
(一)外划臂部动作的这一阶段如图1,b-e。
双手应在肩前略宽于肩处入水。
入水时,掌心应略外转,以便两手掌能切入水中。
然后两手前外弧形划水。
外划接近结束时,手掌转向外后。
双手入水之后,在外前弧形划动之前,两手有短暂的内前移动作。
然后,双手外前弧形划至肩外侧,并成向后对水姿势。
此时形成抓水动作。
抓水动作如图1,e。
外划时,手掌应外转。
抓水时,手掌应转向外后。
外划过程中应逐渐屈臂,以便抓水时臂部向下,掌心后转对水。
成抓水动作时,屈臂角度在30°-40°之间。
在两手划至肩外、掌心后转之前,试图让臂部产生推力是不可能的。
抓水时,手掌和前臂应成直线,以便在内划和上划过程中,臂部从指尖到肘部保持直线进行划水。
外划不产生推力。
外划时,双手应平稳外前伸。
外划动作的目的是使两手进入产生推力的内划动作开始前的位置。
手入水后,移速减慢,目的只是进入抓水动作。
腿部第一次下打有助于外划动作。
与外划同时进行的这次下打产生的波浪动作便于两臂外前划动。
这次下打动作有利于克服臂入水后手掌内移的惯性。
入水时,肘部微屈也便于臂部移动方向由内转向外,克服向内的惯性,又不会影响游进速度。
空中移臂时,是否屈肘对运动员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打腿动作便于克服臂内移的惯性。
不过,臂部入水之后马上伸直,少许用力也可改变臂内移的方向。
(二)内划内划动作如图1,e-h。
这是蝶泳臂部动作产生推力二个阶段的第一个划水阶段。
内划是双手从水面下较宽的抓水处至体下两手接近并拢处的大弧度划水动作。
内划的同时逐渐屈臂,屈肘程度由开始的50°-60°屈至两手接近并拢时的90°-100°。
肘部的作用像车轴,在整个内划过程中,手掌围绕肘部转动。
两手先向外,再向下、向内划动,划至体下时,两手接近并拢。
抓水时,外转的两手在内划过程中逐渐内转。
内划结束时手掌转向内上,此时两手对水方向仰视图如图2。
内划时,两手适度加速划水,抓水时划速大约为2米/秒,内划结束时,划速大约在3-4米/秒(马格利索,1984;施莱豪夫,1988)。
图2 蝶泳内划动作仰视图。
该运动员两手划至体下时已接近并拢。
许多运动员内划结束时双手距离很近。
这些选手此时双手的距离如图2。
另一些选手内划结束时两手距离较宽,这些选手两手间距离如图1,h。
外划结束之后两手之间距离的宽窄可能是决定内划结束时两手距离宽窄的因素之一。
外划距离较远的运动员,开始内划时自然两手距离较远。
因此,这类选手内划结束时双手不一定靠得很近也能获得同样的推力。
另一个因素可能与运动员划水路线有关。
内划技术较好的运动员内划路线较长,斜度较大;内划技术较差的选手内划路线较短,上划路线较长。
虽说我们在第2章已介绍过斜度较大的划水路线更具优势,但因为世界水平的蝶泳运动员内划方式不尽相同,所以很难确定哪种内划方式更具优势。
蝶泳内划动作分两部分,各部分推力产生情况不尽相同。
第一部分是下划,第二部分是内划。
这两部分推力生成情况如图3、图4。
第一部分,双手向外下、向后划水,图3运动员臂部上方的箭头表示该时刻的划水方向。
此时两手掌恰好对准外后方,大拇指侧领先、小指侧拖后划水。
从图3上可看到,由于手掌对水方向和攻角的合理结合,使水流由大拇指侧向小指侧流动。
当水流经过大拇指侧时,会向上流动,然而当手掌稍下倾时,水流经手掌流向小指侧时,会改变方向向后流动。
手掌下的粗箭头表示水流方向的变化情况。
图3 内划第一部分侧视图,该图反映此时推力生成情况。
图4 内划动作仰视图。
该图反映双手划至体下时,水流加速后流。
内划动作的第二部分,手掌转向内划,手掌的对水方向也随之改变。
这一阶段手掌对水方向向内,并稍向上。
该部分动作仰视图如图4。
图4表明,在划水的这一部分划水方向和手掌对水攻角如何结合才能使水向后流动。
当手掌横向划水时,因为手掌内转,所以手掌的大拇指侧领先,小指侧滞后划水。
当水流流经手掌时,会向外侧流动。
然而,当水流从手掌下的大拇指侧流向小指侧时,由于手掌有内转动作,会使水流逐渐改变方向,向后流动。
运动员应感觉内划是一种弧形推水动作,所以应教队员做弧形内划动作。
运动员要想到内划是在体下进行的内下弧形划水。
内划开始时,掌心应向外,内划结束时,掌心应向内上。
(三)上划上划动作如图1,h-j。
两手内划接近结束,并拢时,开始上划。
从此时开始,双手改变对水方向,向外,向后上,向水面做弧形划水动作。
两手掌应外转,在上划过程中,手掌应转向外后。
在整个上划过程中,如图1,i-j所示,前臂下部应始终向后对水。
由内划转为上划时,划速较慢,然后,在上划动作结束前,当两手停止划水动作前,划速应加快。
在上划过程中,当双手划经大腿时,停止划水,开始出水,此时,开始空中移臂。
上划时,臂部应略伸,然而,出水时,臂部仍约屈肘45°,以便臂部仍保持向后对水角度。
空中移臂开始之前,臂部不应完全伸直。
与内划一样,应感觉上划是个连续推水动作。
运动员应感到臂部逐渐伸直,手掌外后转,向外、上后做划水动作。
然而正如爬泳一样,蝶泳上划动作也有两个推力阶段,上划动作的前段,两手在体下外划时,推力产生情况的仰视图如图5。
上划动作的后段,两手外上划水时,推力生成情况的侧视图如图6。
图5 上划动作前段仰视图,推力生成情况如图所示。
图5可见,在上划动作的前段,两手在体下向后,外上划水。
手掌转向外后,手掌的小指侧领先,大拇指侧滞后划水。
当水流经掌前时,外转的手掌将使水向后流动。
图6 上划动作侧视图。
该图反映手掌和臂部上划动作使水向后流动。
图6可见,手掌向上,向水面划水时,怎样使水流向后流动。
当水流从肘部流向指端时,肘部稍屈,掌心外后转,攻角稍上扬,将对水产生一向后的力。
上划接近结束,前臂出水时,逐渐伸腕有助于手掌始终保持这一攻角。
你会感兴趣的另一位世界水平的蝶泳运动员臂部水下动作前视连续图如图7。
她两手划至体下的动作与前两种方式稍有差别。
从图7,d可看出,她两手内转动作做得特别好。
图7 蝶泳臂部动作前视图。
图上运动员是1988年美国奥运会代表队200米蝶泳选手拉德克。
(四)出水和空中移臂图8 蝶泳移臂动作俯视图。
图上运动员是进入全美大学200码蝶泳比赛决赛的选手桑托斯。
出水和空中移臂开始动作的仰视图如图1,k。
空中移臂动作俯视图如图8。
图8上的运动员做的是一次吸气、一次不吸气的移臂动作。
如前所述,两手划至水面之前,在臂还没完全伸直时已开始做出水动作。
两手划至大腿时,掌心内转,以便以最小的阻力、小指侧领先外上出水(图1,k)。
上划时,两臂慢伸,出水之后,两臂快速伸直(如图8,b)。
两臂出水之后向外上,向前移臂。
双臂水上弧形移至肩前,以便人水。
一些运动员成功地采用直臂移臂。
这些运动员直臂出水,入水前直臂前移。
另一些运动员在移臂动作的后程屈肘前移,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还有些运动员在整个移臂过程中都保持屈臂姿势。
后两种移臂方法值得注意,如前所述,可屈肘入水,以便克服外划开始时臂部由向内,转为向外移动产生的惯性。
移臂的前程掌心向内(图8,b),后程掌心应外转(图8,c)。
臂入水前腿部需进入第一次下打前的姿势,所以,移臂动作既要迅速,又要从容不迫。
双臂应尽可能地放松,以便肌肉得以休息,因此,应靠上划动作的冲力移臂,仅需少许肌力控制移臂的方向。
虽说应侧低移臂,但臂部应须保持一定的高度,以便、入水前臂部没有挡水动作。
如果移臂动作过低,臂部会有挡水动作,从而会增大阻力。
基于这种理由,让蝶泳运动员提肩出水达到一定高度,以便双臂顺利前摆是合理的。
虽说人们习惯告诉蝶泳运动员移臂时肩部不要露出水面,然而技术影片和录像表明,多数世界水平的运动员在该动作阶段,肩部在水面之上。
然而,有时肩部会提得过高。
如果过份强调了肩部向上动作,忽略了肩部向前动作,躯干和腿部会过沉。
因此,提肩高度应适当,只要移臂不挡水就可以了。
移臂时,运动员必须注意肩部既要上提,又要前移。
(五)划水路线图9 蝶泳划水路线前视、侧视、仰视图。
蝶泳臂部动作典型划水路线前视、侧视和仰视图如图9。
这是手掌相对于水的划水路线图。
1、2点间是外划;抓水动作在2点;2、3点间是内划;3、4点间是上划;4点处开始出水动作;5点处运动员完成出水动作。
蝶泳与爬泳划水路线侧视图相似。
开始时,手部下划,结束时,手部上划。
从前视和仰视图上可看到,外划时,两手外划划得很宽,内划时,做大幅度的斜向内划动作。
1988年,施莱豪夫及其助手测试了1984年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员数据发现,手掌在水下的平均划水深度为59厘米,这些队员的划水深度在52-66厘米之间。
他们的划水宽度在40-54厘米之间,平均宽度为47厘米。
有两种风格各异的蝶泳。
其差别在于臂部动作内划和上划时划水路线的倾斜度。
一种蝶泳内划和上划时划水路线的倾斜度较大。
另一种蝶泳两手主要是向后划水。
1988年,施莱豪夫及其同事称,美国奥林匹克游泳队蝶泳组运动员两手水下划水时的平均倾斜度为44°。
这些选手划水路线的倾斜度在23°-65°之间,也就是说,有些选手几乎是直接向内、然后再向外划水,而另一些选手的划水路线却是稍向内、再稍向外划水。
图9上运动员的划水路线属第一种风格的蝶泳技术。
第二种风格的蝶泳技术仰视图如图10。
图10 两手向后划水完成划水后程动作蝶泳技术的仰视图。
运动员头上方两组箭头所示划水段,推力以“阻力”为主。
采用图10所示划水技术的运动员,在上划动作的前段偏重利用阻力,因此他们的两手在向外上,向水面划水之前几乎是直接在向后划水。
阻力区主要产生在图10所示的两组箭头之间。
当运动员向后推水时,两手的作用与浆类似,这类选手在上划动作的前段,获得的推力以阻力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