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_吴向东

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_吴向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3吴 向 东价值观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是个体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着人们的精神家园,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在当代社会,价值观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也把价值观作为重要概念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并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

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揭示价值观的内涵,探讨价值观的形成,分析价值观的功能,阐释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价值观的形成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追求和创造价值,同时也在不断地认识和评价价值。

在价值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关于各种价值的看法,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价值观并不回答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也不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或者预测客观对象的未来趋势,而是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

价值观不是关于某一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具有什么价值的看法,而是人们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以及普遍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所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好与坏、对与错、符合与违背意愿的总体观念,是关于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基本见解。

作为一种观念,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它不仅追求某种客观真理,而且总是试图找到一种能够赋予人的生活以目的的价值。

它不仅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是什么,还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怎样。

前者属于真理观,后者属于价值观。

世界观包括和体现为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它们都包含真理观和价值观两个方面的内容。

因此,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提,意在强调世界观的同时突出世界观中人生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中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把握价值观才能触及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内核,也只有从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高度才能把握价值观的实质。

价值观就其内容来说,包含三个基本方面:其一,价值原则。

它是关于什么是价值、为什么有价值以及价值秩序的基本观点,是形成价值理想和价值规范的基本原则。

一种价值观的性质是由它所包含的价值原则来规定的:宗教价值观以上帝为一切价值的源泉和最高价值,并以之作为衡量一切价值・22・3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形成与演变”(编号06JA720004)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编号2008JYJ W 015)的中期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得到李景源、冯平、马俊峰等教授的帮助,特致谢意。

大小的标准;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以个人的存在、权利、利益为其核心价值原则和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则以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类的辩证统一为基本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

其二,价值规范。

价值原则总是渗透在一定的价值规范中。

“规范”的本意就是规则、标准或尺度,它明确规定“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一切价值观都要通过规范,诸如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等,引申为在一定具体情景中如何行动的规则,才能具体指导人们的活动。

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价值规范。

其三,价值理想。

它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合乎自己愿望的未来目标或者理想价值。

它以对未来应然状态的把握和规定为内容,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价值信念和信仰是和价值理想同一序列的范畴。

价值信念是关于价值理想的信念,是人们对价值理想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

价值信仰不仅表示人们对价值理想的认同和确信,还意味着感情的皈依、真诚的信奉,表现了主体的最高价值追求。

价值理想、信念、信仰是价值观的典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

无论是个体的价值观还是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自我意识,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创造性把握。

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

价值观的形成依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需要的把握。

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主体依据,自我意识是关于主体自身存在的意识。

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反思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

不同的主体,其需要不同、自我意识不同,价值观也不相同。

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层次性;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

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基础上形成的。

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价值观作为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观念上的反映。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社会生活以及包含着价值观的各种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在社会发展中积淀为一种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所有人来说是一种客观的、无所不在的力量,成为影响与决定他们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

因此,每一特定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都是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观念文化传统等因素濡染、熏陶和塑造的结果。

事实上,任何社会都给其成员和群体提供了一套价值观。

社会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每个社会成员,不断地培养、调整或矫正他们的价值观,由此使个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价值观协调一致起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文化传统,如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形式,把社会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每个社会成员,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发展。

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

实践活动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活动,人们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评价和体验价值的。

一个人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判断一旦被实践所证实,他的价值体验、价值情感就会得到强化,就会成为一种固定的态度和看法,形成一种价值观。

人们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过程,也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的过程。

在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不断形成对社会物质生活方式、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化传统的理解和体会,并基于自己的经验选择,接受和认同它们所内涵的价值观。

没有经过实践活动的内化和吸收,社会所提供的价值观仅仅是外在・32・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的规范,还不能成为主体自觉的价值意识。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表明,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属于一定时代的,因而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也总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回应着特殊的时代性问题,表现着一定时代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诉求,体现为时代要求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表征着特定的时代精神。

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性质的价值观。

“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40页)抽象的、超历史的、一成不变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

迄今为止,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主要是以民族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和表现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价值观自然也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该民族特色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并通过历史的积淀和升华,使之成为该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价值观的民族性表现着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气质。

恩格斯说:“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至它们常常是相互直接矛盾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3-434页)在阶级社会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的,因而价值观总是带有阶级的特性。

不同阶级由其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有着不同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

作为阶级的价值观,“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同上,第435页)。

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因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

二、价值观的功能在社会生活和主体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

作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的价值观,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构建着个人的精神家园,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统摄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普遍地、深层次地制约、规范、引导着人的全部生活和实践活动。

作为社会意识本质内容的价值观,是社会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把握,统摄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制约、规范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价值观的功能具体表现为:第一,导向功能。

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理想、信念和信仰,是价值关系、价值存在的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表现为对现实存在的批判性否定和超越,从而在主体的活动中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

目的性是人的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首先要解决做什么和认识什么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价值理想、价值目标,进而提供了价值选择标准,为人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人们在活动中总是根据价值观提供的目标选择活动的对象;人们也总是根据价值观提供的价值尺度和标准评判具体事物,区分什么事物有价值,什么事物无价值,从而明了应该追求什么、避免什么,进而做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选择,确定行动的方向。

社会通过主导价值观不仅为自身提供了最高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引领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方向,而且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从而制约个体的价值选择和活动方向。

第二,规范功能。

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规范、价值标准,规定和约束着主体的行为和活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保持一定的秩序。

人们在有序的社会中生活,就需要一定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

价值观构成个体的心理定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以它为尺度去确定事物的好坏,确定行为的・42・《哲学研究》2008年第5期正当与不正当,内在地规范、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方式。

社会也总是通过自己的主导价值观所包含的价值规范,告诉人们能够、应该、必须做什么,也告诉人们不能或禁止做什么,从而为人的活动提供规则、标准和模式,将人的活动导入可合理预期的轨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