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
(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
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
中国魏晋前。
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
学——博学(学术)。
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
古希腊无文学概念。
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
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
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
是语言性符号。
等同于文化。
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
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
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
春天对应为喜剧。
夏天对应为传奇。
秋天对应为悲剧。
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
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
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
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
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
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
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
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力量的直接性和强烈性。
形象间接性优点:“短”处即“长”处,间接性便于从多侧面提供形象丰富的审美意蕴。
间接性导致模糊美。
二.容纳生活的广阔性。
文学是最自由、最可塑、最方便的艺术。
高尔基说:不是蜜,但是它可以粘住一切。
三.与人类思维材料的同一性。
文学语言的思维性。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
文学语言的社会生成性。
文学语言思维性的理论论证。
话语蕴藉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2、强调艺术创造美:主观化方式表现生活。
主观、诗艺、假定、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成就的衡量标准。
内容形式化。
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了什么样的形式。
内容与形式完全融合。
优秀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体。
形式内容化。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使内容能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艺术形式使内容焕发光芒。
格律的活力。
形式有时能征服平庸的内容。
形式新创造推动文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