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家庭康复指导.pdf

最新家庭康复指导.pdf

家庭康复指导
中风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
中风是中老年人易发的病症,大多因脑溢血、脑血栓形
成等脑血管疾病引起,死亡率较高。

约有60-70%的中风病人经抢救治疗后神志可恢复,但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以半身不遂(偏瘫)最多见。

脑中风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这些患者需要及时送
到专业的康复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中风后遗症并非
不治之症,除了采用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康复治疗、作业治
疗、推拿、药物治疗及针灸等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外,还可进
行适当的活动,加强功能锻炼,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改善恢
复的程度。

功能锻炼可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按摩与被动运动。

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可对其
瘫痪肢体进行按摩,神经肌肉电治疗,预防肌肉萎缩,对大
小关节作屈伸膝、屈伸肘,弯伸手指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
僵硬。

2、逐渐开步走路并做上肢锻炼。

在第一阶段基本巩固后,可常做些扶物站立,身体向左右两侧活动,下蹲等活动;还可在原地踏步,轮流抬两腿,扶住桌沿、床沿等向左右侧
方移动步行,一手扶人一手持拐杖向前步行。

锻炼时,应有意使患肢负重,但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
宜过分疲劳。

同时可作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
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
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3、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达到生活自理。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
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

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
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
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
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在进行功能性锻炼的同时可配
合针灸,推拿和药物治疗,其次除树立信心外,还要有耐心
和恒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或厌烦灰心,半途而废。

只要坚持
锻炼,大多数是能收到理想效果的。

4、重视心理疏导。

中风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
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
也变得暴躁。

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
细语,措辞谨慎。

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5、注意早期康复锻炼。

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
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
能严重障碍。

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
低40%,并可随之发生骨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贮备能力下降,还可能带来精神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
发生这种废用性综合征。

早期康复锻炼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因此,脑中风康复锻炼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患病后生命体征
如呼吸、心跳、血压等稳定后,家属就可以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及关节被动活动,直至主动运动恢复。

接着可对病人进
行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
等。

一旦病人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开始做从床上到轮椅
上,从轮椅到床上的移动能力训练。

再逐步进行步行、上肢
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
础。

6、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它包括饮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澡、家务劳动及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

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交流技巧(利手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值得提醒的是,要把
训练重点按排在患侧肢体。

有的患者和家属在训练时,偏重
锻炼健侧,忽视功能差的患侧。

正确的方法是从患侧开始,
这样有利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韧带挛缩。

7、加强饮食调理。

中风患者应遵循“三低二高二适”
的原则,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适量碳水化合物、
适量蛋白质,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膳食。

不要吃得过饱、
不要大量饮酒,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鲜鱼、鲜蛋、青
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身体康复。

同时,由于患者
长期卧床,因潮湿、摩擦等原因,皮肤容易发生褥疮。

此时,应给予病人高蛋白饮食,特别是维生素C和鱼肝油、葡萄糖酸锌等,以促进伤口愈合。

要保证足量饮水。

饮水不足则体
内血液黏稠度会增高。

晨起空腹饮一二杯白开水,可降低血
液的黏稠度,使血管扩张,以利改善机体新陈代谢,减少血
栓形成。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
康复训练原则是根据康复目的和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
制定的,是在康复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康复训练原理应贯穿于各项训练之中,它对制定康复目标,设计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措施和使用的训练器械,
确定训练方法以及所采用的训练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
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

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
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以智障儿童得到康复,回归社会主流,成为自食其力的
人为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
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
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培训练。

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身心协调动作的
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
锻炼活动的,以促进大脑机能的补偿。

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的作用。

三、持因人实施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

每位智障儿童大
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
童还必须有针对性,量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智障儿童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大脑
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

因此
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注意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训练在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积极性,主动性。

使受训
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主要内容
对智障儿童进行功能训练;智能训练:异常行为矫正训练;以提高智障儿童的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以及身心协调,
并通过增加感知活动和肌肉活动,对大脑刺激频率和大脑本
身的分析、综合、调节活动的锻炼,以促进大脑机能的修复
和补偿。

功能训练
1.感知训练(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时间知觉)
2.口语训练(语言障碍训练、口语训练)
3.大肌肉群活动川练(爬行训练、行走训练、反应速度、力量训练、协调训练、平衡训练)
4.手功能活动训练(粗大运动训练、精细运动训练)
智能训练
1.培养思维能力训练
2.锻炼记忆力训练
3.培养注意力的训练
4.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异常行为矫正训练
行为矫正训练就是运用操作反射原理对智障儿童的异
常行为进行技术矫正,训练和发展自我服务,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智障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奠定基础。

1.正强化2.消退 3.塑造 4.条件强化 5.惩罚
智能障碍的定义
智能障德指现有的能力水准有实际上的限制,其特征为:
显著低于平均的智力水准(IQ70以下)。

同时有下列各项适应技能中两种以上的相关限制:
●沟通●居家生活●自我照顾●社交技巧
●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功能性学科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