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翻译——实词、虚词

文言翻译——实词、虚词


(二)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 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 “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 前置。
例2 [2016·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 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 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 矣。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 (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1)古今异义——区别、拆分 ①单音节的古今异义词要将古义和今义区别开,如 “走”“谷”“金”等,不可以今律古。
②双音节古今异义词,如“祖父”“妻子”等,一般情况下 要当成两个词拆分翻译,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翻译。 (4)疑难词——多积累、据语境推断 ①对于陌生字词可以调动积累或者具体语境推断出来。
有确定意义虚词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就的词进行替 换;没有意义的,如起语法作用的、表停顿作用 的、起衬字作用的、发语词删除。
1.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一)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 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代 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3)特殊句式要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或调,或补,还要注意固定格式的翻译。 (4)虚词:有确定意义的虚词用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进行替换;没有意义的, 台起语法作用的、表停顿作用的、起衬字作用的、发语词则删除。
3.切分:将要翻译的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再逐一翻译。
(二)重要实词 (1)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要特别注意其中相近而又易混的 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 字,义项“犯罪、判罪”易混。在翻译时,切记要结合具体语境翻 译。 (2)词类活用——语法判断 如活用为名词,有多种语法特征。
四、真题再现:
2018全国Ⅰ卷《晋书·鲁芝传》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5分)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5分) 2017年全国Ⅰ卷《宋书·谢弘微传》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2016年全国Ⅰ卷《宋史·曾公亮传》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5分)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5分) 2015年全国Ⅰ卷《宋史·孙傅传》 (1)吾唯知吾君可帝可知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14年全国Ⅰ卷《旧唐书·于休烈传》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答案示例:周鼎和别人交往,无论贫穷富贵、年老年幼,都 整肃仪容以礼相待。有时别人有不合理的请托,即便是关系 亲密、感情深厚的人,周鼎也一定会用正直的言辞拒绝他, 不随意屈从。 评分说明:“与人相接”“无贫富长幼”“皆整容”“礼 之”“或人有非礼之请”“虽亲厚必直辞拒之”“不妄徇也” 为7个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②对于常见但用其本义无法翻译通顺的字词可以考虑其通假 用法。 ③对于第三类词语,则需要平时多积累、多记忆、多训练。
(二)重要虚词 《考试大纲》规定考查的18个虚词是十分重要的 得分点,只要句中出现,就要格外留心,其中, 考查频率较高的分别是 “而”“以”“其”“为”“之”。 虚词的译法较为复杂,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古文翻译题突破 二轮复习——实词、虚词
学习目标: 1、根据考纲要求,探究近几年全国高 考翻译题特点,了解考查方向,明确复 习目标。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技巧, 提高文言语句翻译能力。 3、讲练结合,强化得分点意识,做到 翻译不丢分。
一、考纲阐释(文言文翻译主要考什么) 1、考纲内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B 级) 2、考纲阐释:“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 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要求做到“信” (准确)、“达”(通顺)、“雅”(体现原文意蕴、 有文采)。而要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就得抓住关 键词语、句式特点及使用的修辞手法等,准确把握句子 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3、考点分布:文言翻译:(1)文言实词的翻译;(2) 文言虚词的翻译;(3)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4)理 解并翻译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六、变式提升:
(一)如何落实得分点
1.判定得分点的方法 (1)实词从词性上看,指动词、名词、形容词,重点是动词。 (2)从知识点方面看,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多义词,重点是古今 异、活用词和多义实词。
(3)虚词是指由确定意义的多义虚词。 (4)寻标志,准确翻译特殊句式。 2.落实得分点的方法 (1)特别注意双音节古今异义词,一定要拆开翻译。如“恭谨”(恭敬谨慎)。 (2)活用词按照一定的格式(根据语法判断)和固有的规律;疑难词、一词多 义根据语境。
例3 [2016·山东省卷]翻译下面的文言文。(注意加点虚词的 翻译)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 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 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 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例1:【2016年山东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联系课文:(1)吾其还也。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例句中的“其”与第(1)句意思相同,都表示推测,也许,大概;与 第(2)句意思不同,第(2)句中的“其”是代词,他们。 【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 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例2】(2018年浙江高考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 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 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 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 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 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 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 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 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 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 坐是废。
二、学情分析 1、随意性,盲目性。什么词需要翻译,怎么翻译这一主线没抓住; 字词的含义不能准确翻译,没体现字词的语法功能。 (1)关键实词的翻译不够准确。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理解文言词语。 (2)虚词在翻译中没体现出来。 (3)错把今义当古义翻译。 (4)无需翻译强行翻译。文言文中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以及专有名 词,如国名、地名、人名、官职名称、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 等。 2、特殊句式在翻译时没体现。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 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等)。 3、该直译的用意译,不符合语言情境。 如句子用了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或者为了渲 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就需要意译。 4、忽视语境,脱离文本内容翻译。
(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之,主谓 之间,不译;所以,……的原因;虽然,虽然这样;乎,助词,吗)
①两名词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名词用作动词。如“每食辄弦歌而荐 之”的“弦”,名词作动词,弹奏。
②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活用为名词。如“钩党之捕遍于天 下”的“捕”,动词活用为名词,搜捕活动。
③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贵以近知远, 以所见知所不见”中的“近”和“远”,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译 为“眼前的事情”和“未来的事情”。
虚词主要考了“以”“以为”的用 法。
五、典例精析: 【例1】(2018年上海高考卷) ①公讳鼎,字实甫,自为童子时即以言动自持,趋立多中礼。早岁善属文,补邑诸 生,坚意嗜读,贯综今古,而范诸先行,常倾其伦辈。
②葵丑,成进士,为晋宁司理。居官廉正,吏惮其守,一切馈遗不敢入。治狱多平 反,即疑案滞讼,一讯辄得其情。老胥巨猾皆咋舌退,罔敢鬻法以上下其间。时有 巡盐使者送犯拘罪,公讯无实,辄释之。其公方不阿类如此。
③典试山东,持鉴朗察,所得皆知名士。方在闱中,薛韩城时为莱郡司理,手一卷 力荐之。公视其文疵谬不可入穀,驳至再,乃与同事者搜阅得一卷,共为击节,及 发牍,为郝君名晋者,实宿寒名士。既复捷去,公方以得人为慰。
④以左布政使调巡嘉湖,湖地剧难治,又多势家豪仆,飞舸肆掠,略无所忌。公一 日过乌镇,见拥噪千人,号泣震远迩。询之,曰:“朱家奴掠人也,立捕两奴及舟 械至奴犹称相国从者意不下。公弗顾,益尽法惩之,民距跃称快。自是豪强屏息, 终公之任,无敢暴掠为非。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 之。 重要虚词:其(代词,代指先王书)、之(代词, 代指先王书)、以(连词,用来)、于(表对象, 向)、而(表并列,连词)、之(代词,指义理) 试题译句:(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 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 必定亲自去实践。
[答案] (1)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 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多还是有益的。(之—助词“的”;若—如果; 则—那么;庶其—差不多,大概)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乃—却;不亦……乎—不 也……吗)
【参考译文】
现在君王想效法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 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即便达不到圣王之治,差不 多还是有益的。如今君王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 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 斑斓美丽的花纹的外观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百姓为 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危险了,而君王您 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 的话错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