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思维心得体会篇一:学习营销新思维的心得与体会学习营销新思维的心得与体会姓名:梁颖思学号:XX105220213班级:13级服装设计与工程2班在学习营销新思维这门课程之前,我对营销就是单纯地认为就是卖东西。
虽然学习这门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却大大地扩展了我的知识并且影响着我。
一开始以为营销新思维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但事实与之相反。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总会播放很多与知识相关的营销视频或微电影给我们看,这大大提高了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最近,有两个品牌广告很雷人,一个是“这样紫”,一个是“喝啥呦”。
它们看起来很山寨,却是大品牌所为。
查了一下,“这样紫”是顺鑫牵手公司旗下的品牌,由热门的音乐团体SHE代言,产品来自葡萄、黑加仑和蓝莓三种水果富含花青素的概念,品牌名源于一句网络热刺“酱紫”。
“这样紫”的官方网站上这样解释它的品牌初衷:“我们从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出发,抓住目标人群的特点,开辟新角度的营销之路。
因此我们思考什么是影响现代人生活形态的最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网络。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渗透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
而对于商家来讲,抓住了?网络流行?就等于抓住了巨大商机。
”“喝啥呦”由上海著名食品品牌天喔推出,李小璐代言。
“喝啥呦”也是一句流行语,语出韩语“你好”的发音—AN NIANG HA SAI YOU。
这两个广告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个家伙就在天涯论坛里点评“喝啥呦”广告—“看得我全身抽搐,差点就回了火星。
”事实上,通过谐音、流行语创立品牌,一直是中国企业的小爱好,有不少大品牌就是由此而来,比如康师傅、哇哈哈,当然,也有不少山寨级小品牌。
但是,品牌命名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在打动新一代消费者身上下的工夫。
事实上,对于任何消费品牌来说,新一代消费者是一个新战场,对他们进行营销,需要新思维。
这也是“这样紫”、“喝啥呦”能够带给我们的启发。
首先,要放下身段研究新一代消费者的心理。
攻占新一代消费者,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等。
我曾经看到不少大公司已经启动这方面的研究,比如索尼、腾讯等。
咨询公司摩立特认为这一年轻消费群体的年龄大约为15岁至30岁,他们的数量极为庞大,总人口达到亿人,占全国消费者总数的26%。
根据摩立特对北京、上海和广州年轻消费者的调查,年轻受访者每月的人均消费支出为人民币1730元,这还不包括他们的父母在教育和娱乐方面为他们花费的间接支出。
其次,针对新一代消费者,企业要出奇招。
“这样紫”、“喝啥呦”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可能会让60后消费者讨厌,但却是讨好新一代消费者的策略。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拿网络热词当作品牌有点儿不严肃,但是,对新一代消费者而言,这“没有什么不可能”。
不妨看看李宁公司一款鞋的开发,几年前,李宁公司的一位设计师周小凡一直为其品牌年轻化发愁,虽然其年轻化品牌战略已经实施了5年,却始终没有推出突破性的产品,周小凡把研究的目光放在90后身上,发现他们有一些共性,缺点是自私、短视、没有忠诚度、没有耐心,优点是自信、学习能力强、真实、标新立异。
而“”就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XX年周小凡和同事设计的鞋设计图问世,XX年鞋上市,卖疯了。
最后,要在品牌传播上出奇制胜。
“这样紫”、“喝啥呦”在电视上猛打广告的做法,反倒是太过传统了,或者说,它们在新媒体方面的动作不够强有力。
摩立特的调查结果显示,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广告显然已经不再是吸引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唯一主导媒体,有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博客和BBS 论坛、企业网站上的产品介绍和演示正日益成为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重要的是,要想搞定新一代消费者,企业仍然要遵循“以奇胜、以正合”的策略。
换句话说,企业不仅要出奇招—在营销、广告、品牌命名上出奇制胜,最关键的考验是“以正合”—如何在消费体验、消费心理、流行文化等方面下工夫。
事实上,百事可乐、KAPPA、李宁公司等在新一代消费者市场上纵横驰骋的高手,它们克敌制胜的关键就是“以奇胜、以正合”。
因此,对于那些虎视眈眈、冲劲十足的新兴品牌而言,要以“奇”创新,最关键的还是要基本功扎实,修炼“正”。
听完这课我感觉我从中学到的知识是无法用语言就能道得清的,我为自己重新设定了人生的目标……在我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习了市场商机把握能力培养,市场细分、选择、定位能力培养,营销组合能力培养,营销战略与整合营销能力培养。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通过案例的分析,我发现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很有意思的,发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渗透了很多营销的道理,也知道了我们很多品牌是怎么广为熟知的,在这门课程里,我学习到了很多系统的专业知识,很多专业术语,其中有很多策略和能力的培养使我获益匪浅,有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定价策略,分销渠道策略,以及推销能力,公关能力,广告能力和销售促进能力,这些知识让我了解到怎样发现市场,分析市场,怎样对产品进行定位,定价,怎样为产品介绍,怎样让产品为广大顾客所熟知,怎样进行。
篇二:互联网+教育心得“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互联网时代,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像“互联网+”这样听起来既专业又时髦的词汇,因为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从总理口中说出来,着实火了一把。
对于什么是“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互联网+传统集市,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银行,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传统交通,滴滴打车出现了??也就是说,“互联网+”是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
面对火热的“互联网+”,教育当然不能缺位,那么“互联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
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这些新颖的教学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怎么样?记者调查走访发现,在有的学校,手机尚属违禁品,被发现之后要没收;而有的学校,手机却可以带进课堂,当学习工具。
在有的学校,老师的板书必须写在投影用的白板上;而在有的学校,学生却可以通过弹幕在PPT上交流互动。
面对这近乎于冰火两重天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火: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茧就好比一种苦难,在茧中不断拼搏,才会挣脱出来;如果蝴蝶不拼搏、不努力,就只会作茧自缚,待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永世得不到挣脱。
所以说,面对苦难,不能望而却步,要不断拼搏,在苦难中破茧而出,敢于直视人生的愉悦和惨淡。
”这样充满哲理和正能量的优美文字,出自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初中生邱晗的一篇文章——《在苦难中破茧而出——读有感》。
迎园中学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别出心裁地创立了“三百字团”的专栏,专门发表学生的作品。
通过这个公众平台,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看到学生发表的作品,并会把学生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
“学生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写作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迎园中学一位教师表示,“学生不但特别喜欢读自己同学的作品,而且也积极写作投稿,同学之间相互影响,起到了‘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良好效果。
”与这种课下开设公众号不同的是,有更大胆的老师,直接把互联网技术“请”进了课堂。
在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堂广告创意策划课上,“弹幕教学”亮相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手持平板电脑或者手机,随时可以通过网络发表疑问、提出看法,这些内容会即时显示在课件上。
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
这种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通过网络发送文字在屏幕上讨论问题的教学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体验过这种课堂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学生陈诺说:“虽然发弹幕讨论需要按手机,但起码是用于学习上,大家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低头族’,也促进了课堂互动。
”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李华君表示,“弹幕”的引入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以后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让学生既能集中注意力又不至于偏离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则更进一步,将“慕课”与“一屏多显”技术相融合,努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室”。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便能实现“课程任意选,老师任性挑”的“私人定制”式教育。
冰:互联网授课方式“只是听说过”去年从西北一所知名大学毕业的王航,现在在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某乡镇中学担任语文教师。
在学校一些中老年教师眼中,年轻、有活力的王航是见多识广的,在大城市接触到的新鲜教学方式也是较多的。
然而,当这位年轻的教师被问及是否接触过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时,他摇着头表示,“只是听说过”。
“对学校老师来说,互联网的最大用处就是下载课件。
”王航解释说,所谓的下载课件,就是去网上寻找相关科目的课件,下载后适当做一些修改,上课的时候拿来用。
“这可能是互联网跟教育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了吧。
”王航笑着说。
记者从王航所在的学校了解到,该校严禁学生携带手机进校园,如果学校发现有学生携带手机,会当场没收,并通知家长带学生回家反省,有些家长甚至会当着老师的面把孩子的手机摔碎。
“所以,像微课、慕课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具体推行。
”王航说,“我倒是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毕竟孩子们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发现,不单是西北偏远学校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中东部地区基层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
很多学校即使具备了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的客观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设施设备仅仅被当作摆设,没有真正利用起来。
河北省邢台县某中学教师李琼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学校,多个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用得久了开始出现质量问题,投影到白板上的字,讲台下的学生很难看清楚。
“用于投影的白板,不得不用来写板书。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又不准学生带手机,电脑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外面世界的渠道受到很大的限制。
”李琼认为,相对于大城市能随时接触到互联网的学生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自己的学生已经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教育差距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被拉得更大了。
”李琼说,“不能让寒门出贵子变得越来越难。
”在李琼看来,“互联网+教育”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像慕课、翻转课堂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基层教育中推广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比如教学设备的问题、教师的观念问题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等。
”在“互联网+”时代保持一份冷静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