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20090512336陈涛

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20090512336陈涛

论文题目: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姓名:陈涛
学号:20090512336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班级:2009级(2班)
任课老师:张倩
吸烟者心理动机分析探究
陈涛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教育科学学院401331)摘要:吸烟危害健康,这个话题早就是人类共识,然而,截止2012年5月31日的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我国吸烟人群逾3亿,另有约7.4亿不吸烟人群遭受二手烟的危害;吸烟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堪承受之重。

戒烟难,明知危害大,吸烟人数却有增无减,本为从吸烟者心理动机入手,探讨各因素与吸烟的关系,更加深人们对吸烟危害的重视,科学健康戒烟。

关键词:吸烟心理动机危害健康
吸烟仍然是我国目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吸烟与个人心理机制、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我国有超过3亿的烟民,40%以上具有5年以上吸烟史,更多的长达20年,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如对吸烟流行状况不加以控制,至2050年每年死亡人数将突破300万,吸烟不仅危害个人,更多的危害吸二手烟人群,污染空气,带来资源的浪费。

香烟的成分主要包括尼古丁、焦油、亚硝胺(TSNA)、一氧化碳等组成,这些都是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的致癌物质,1995年4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刊载过一篇文章,提到过一种物质——丙酮,这种脱漆剂氨,用以生产地板清洁剂砒霜剧毒品,虽然香烟里面含量很少(约为0.03mg),但是所产生的危害还是不可小视。

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

一支香烟里含的尼古丁可毒死一只老鼠,20支香烟中的尼古丁能毒死一头牛。

一个成年人如果每天吸
20~25支香烟,就吸入了50~70毫克尼古丁。

这些尼古丁本可以致人于死地,只是由于它们是被人体间歇式吸入,加上人体有一定的解毒能力,吸烟人才免于死亡。

吸烟危害不容小视
香烟本身的剧毒物质众多,这也是吸烟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地方。

肺癌:吸烟会引致肺癌。

90%的总死亡率是由吸烟所导致。

一个人每天吸食十支烟,其患病率是非吸烟人士之十倍。

被破坏的细胞不能回复正常。

初期病徵不会被察觉,直至癌性细胞漫延至血管及其他器官。

吸烟亦会引致肺气肿,肺部支气管内积聚之有毒物质,会阻碍人体吸入之空气正常呼出,令肺部细胞膨胀或爆裂,导致患病者呼吸困难。

心脏病、心血管疾病:吸烟会使脂肪积聚、血管闭塞,令吸烟者容易患冠状动脉心脏病。

因吸烟而导致的心脏病死亡率占全部的25%。

50岁以上吸烟人士的患病率提高2倍。

50岁以下吸烟人士的患病率提高9至14倍。

吸烟令血管收缩,减慢血液及氧份循环,最终导致血管壁变厚,诱发冠心病及中风。

吸烟会令手脚血液流通完全受阻,以致截肢。

支气管炎:吸烟是导致慢性阻塞气管疾病的主要发病因素。

因为吸烟能引致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纤毛变短和不规则及其和运动发生障碍,降低局部性抵抗力,容易受到感染。

二手烟危害:二手烟是由香烟燃烧时,飘出来或吸烟者抽烟时呼出的一种混合烟雾。

在许多吸烟的场所中,二手烟是最常接触到的污染物。

抽烟时喷出的烟雾可散发超过四千种气体和粒子物质,大部分这些物质都是很强烈的刺激物,其中至少有四十种在人类或动物身上可引致癌病。

在抽烟者停止
吸烟后,这些粒子仍能停留在空气中数小时,可被其他非吸烟人士吸进体内,亦可能和氡气的衰变产物混合一起,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关于吸烟者心理动机探究
香烟,给人一种强大的心理支持,它对维护人的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毋庸质疑的。

如果没有烟草,人的选择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寻找另外的精神替代品,如酒,毒品,性等,二是更多人会精神崩溃和心理病态。

吸烟的人之所以要吸烟,是为了短期的满足感、感官上的愉悦和社会友情。

这种习惯一旦建立,吸烟者就会因为暗示和与吸烟有关的一些情况而继续吸烟。

1、吸烟能增添男子汉的魅力、女子的优雅
很多人认为吸烟能增添男性的魅力,是一种雄性与力量的象征。

吸烟者那种潇洒自如,悠然自得的神态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吸烟在很多人眼中,能使男人看起来更加成熟,老练,吸烟的男人有风度,有气派,有男子汉的潇洒。

尤其是在青少年阶段,伪成人感让他们产生了模仿成人吸烟的行为,加之好奇性的驱使,他们陷入吸烟的环境不可自拔。

同样有不少人认为吸烟也能展示女性的魅力,比如英格利.褒曼在“卡萨布兰卡”中略带神经质的吸烟,曾为众多观念所倾慕。

但是,在更多场合,吸烟是女性过度表现的象征。

2、吸烟的消除紧张机制
许多人说他们吸烟是因为吸烟使人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对的。

因为烟中的尼古丁随血到达大脑后,可促使人体迅速生成一些有兴奋作用的化学物质,加速的血液循环给大脑输入了大量血液,脑
细胞获得了充分的氧气与氧料,因而使人获得了短暂的头脑清醒,提神的效果。

然而,随之而来的将是长时间的疲惫,倦怠。

3、吸烟的社会压迫心理缓解
男性、40—49岁者、无业人员、农民、工人,文化程度低(小学或初中文化),离异/分居,低收入人群的现吸烟率较高。

但事实上吸烟不仅是因为贫穷,也因为焦虑和压力,高收入者的现吸烟率也高达22.7%。

同文化低一样,穷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调查没有显示出来的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以及公平感的缺失。

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抽得不是烟,而是焦虑。

各国经验都表明,烟民的多少实际上就是国民的幸福指数。

另外,交际场合的群体压力也是吸烟的心理动机之一。

在古人就有“往往以烟枪敬客,恬不为怪”的说法。

而统计资料表明,中国男性吸烟人群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有67.8%。

认为烟是空闲的消遣品的有64.7%。

中国女性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人群在吸烟认识上,认为吸烟有助于交际应酬的,前者占52.14%,后者占37.45%。

大多数烟民都认为,身处于一个吸烟的交际群体下,或许是公务办理,商业谈判,人际交往,不会吸烟,会带来空前的群体压力,迫于被群体抛弃的恐惧心理驱使而被动吸烟,是人在压力状态下做出的一个顺从行为。

因此,我国现有的这支庞大的烟民队伍的总量与结构,必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未来中国的烟民总量与构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男性吸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吸烟驱除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紧张、焦虑,不少人在自己情绪低落、悲伤时吸烟量增加。

而女性则不同,她们之所以吸烟,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吸烟表示自己自立、与男性平等、新潮,或希望通过吸烟减轻体重。

女性吸烟者中真正像男人一样具有“烟瘾”的其实非常少,他们更注重的是吸
烟活动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时尚感,而不是烟草本身给身心带来的满足感。

结语:针对吸烟的危害,国务院卫生部也加紧制定“禁烟令”相关条例,在我校,目前也展开了“控烟令”具体措施,正如《联合早报》中提到一样,戒烟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与生理反应抗争,而是与心理防御抗争,因为吸烟行为时在长久的心理需求下积累成的习惯反映系统,要想达到戒烟彻底的良好效果,还需要运用多种行为反馈手段,基于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的原理,衍生出来的戒烟心理法,诸如逐渐减量法、向后推移法、迅速戒烟法等,都取得了理论实验上的良好效果,至于实际效果当然要视人而异。

总之,科学健康戒烟是一件很庞大的工程,为了自己、家人的健康着想,我们全社会必须一致行动起来,为戒烟打一场持久战。

参考文献:
[1]杨君英、沈海霞.356名农村者吸烟心理因素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3,24(4):390
[2]杨功成.吸烟心理动机调查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1986,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