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名词解释1、“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于1917年开始,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由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先发难,继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
响应和参加的主要有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李大钊、鲁迅等等。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倾向,以“人的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以白话文学为正宗;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之借鉴。
文学革命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自身要求,也是适应新文化运动思想革命的要求,并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发生的。
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实绩。
“五四”文学革命开拓了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
2、年,345文学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初期,是针对梁实秋的“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
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言论而发生的。
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评梁实秋的观点。
郁达夫的文章很中肯,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民族形式论争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
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
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
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
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
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
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7.现实主义与“主观战斗精神”论争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发生于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论争的一方以胡风为主,胡风撰文论述作家在创作中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以克服创作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偏向,争取现实主义的胜利。
文章受到一些人责难。
论争延续到40年代后期,邵荃麟、林默涵、胡绳等发表批评文章,胡风写《论现实主义的路》进行答辩。
8.孤岛文学孤岛文学,从地域而言是指上海租界,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月珍珠王任叔(9话》。
10111942年12.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
正是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是一个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大会决议把毛泽东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作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大会标志着新文艺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后,将要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大会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13.新潮社新潮社是五四时期以新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之一的文化团体,创办刊物《新潮》。
主要社员有罗家伦、傅斯年、叶绍钧、杨振声、汪敬熙、朱自清、康白情、周作人等等,多数是当时北京大学的学生。
新潮社是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和支持下展开活动的,《新潮》上发表的俞平伯、康白情等的新诗,杨振声、汪敬熙等的小说,是文学革命初期的创作成就。
《新潮》扩大了《新青年》和新文学运动的影响。
14.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以上列名为发起人)、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指1921年1月由沈雁冰接编并发表《改革宣言》后的《小说月报》,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报)和《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着居多。
文学研究会成员多,有许多着名作家,对潮。
15以后,16论战。
,对月诗选》,收18人的诗,展示了新月诗派阵营及诗作成就。
新月派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凌叔华等。
17.语丝社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
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孙伏园等。
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语丝》以发表各种文体的散文为主,尤多杂文、小品、随笔,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
《语丝》于1930年停刊。
18.莽原社莽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以创办《莽原》周刊、半月刊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高长虹等。
《莽原》以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多发表杂文、散文为特色。
鲁迅的着名杂文《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及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各篇均发表于此。
19.未名社未名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和领导,刊物有《未名》半月刊和《未名丛刊》等。
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曹靖华等。
未名社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为主要特色;创作上以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为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20.狂飙社狂飚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新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高长虹等。
出版《狂飚》周刊及狂飚社丛书。
狂飚社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表现出“虚无的反抗”的特色。
21.浅草社、沉钟社浅草社、沉钟社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文学社团。
主要成员陈翔鹤、冯至等。
192222232425号(英文26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等,开展话剧运动在1928至1929年,多演出田汉创作的剧本。
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特色。
27.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是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的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28.学衡派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学衡》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他们是欧美留学生。
其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29.甲寅派甲寅派是文学革命后继学衡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复古主义派别,以刊物《甲寅》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章士钊等。
其主要观点是赞美文言,反对白话,反对新文化运动。
30.太阳社太阳社是大革命失败后在上海成立的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等等,成员多为共产党员。
出版《太阳月刊》等。
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但有左倾错误观点,否定和攻击鲁迅;创作了不少具有革命罗曼蒂克错误倾向的普罗文学作品。
成员后都加入左联。
3131,年由于323334京派是。
3536.“自由人”和“第三种人”“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
胡秋原自称“我是一个自由人”,说“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他尖锐批判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也批评左联。
在左联和胡秋原进行论辩时,苏汶着文以“第三种人”身分声援胡秋原,说“第三种人”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者之群”。
左联和他们开展了关于“文艺自由”的论战。
张闻天以歌特(科德)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义》一文,批评左联有些领导人的左的错误:否认“第三种人”和“第三种文学”的存在;把文艺只是作为阶级的“煽动的工具”、“政治的留声机”的理论。
因此,这是一场复杂的论争,一方面,胡秋原、苏汶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倾向;另一方面,左联对文艺与阶级、政治有着简单化、机械论的倾向。
通过论争,左联也检讨了自己“机械论的和左倾宗派主义的错误”。
37.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出生于东北,“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一些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舒群等,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以东北人民生活和斗争为内容的、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倾向的抗日救亡文学。
38.民族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前期的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等上海市党部委员、国民党文人、军官组成,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鼓吹要建立“文艺的中心意识”、“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
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代表作品有黄震遐的《陇海线上》、《黄人之血》等。
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进行了批判,揭露他们的封建、法西斯反动性和“宠犬派文学”的本质。
39.现代派和现代诗派呼应)4041《夜总42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与现实和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43.七月派和七月诗派七月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文艺刊物而得名。
《七月》于1937年10月创刊,1941年皖南事变后停刊,并出版“七月文丛”、“七月诗丛”,1945年后,又出版《希望》、《泥土》等刊物。
《七月》等刊物培育了一批青年作者,小说方面有路翎,代表作有百万字长篇《财主的儿女们》。
诗歌方面以艾青、田间为首(他们后来进入解放区),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邹获帆、彭燕郊、冀汸、牛汉等一批青年诗人,称为七月派或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以战斗的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诗为主要形式,是贯串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44.后期浪漫派后期浪漫派是指抗战时期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小说。
他们的小说具有浪漫的手法,抒情的笔调,但又不同于郁达夫为代表的前期浪漫派小说,而是更多神秘荒诞色彩。
代表作有徐訏的《风萧萧》等。
45.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