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鲍照《拟行路难》诗歌鉴赏

鲍照《拟行路难》诗歌鉴赏


配乐诗朗 诵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拟行路难(其四)
知人论世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 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 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 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 也。”—《孟子· 万章下》
理不争不明
• 。
一种认为“意”是指读诗人 的意,如汉代赵岐注《孟子》中 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 心意也。”“人情不远,以己之意,逆 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 • (以己度人???)

理不争不明
• • 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 在于诗篇中的意,如清代吴淇在《六朝 选诗定诗缘起》中说:“夫我非古人, 而以己意说之,其贤于蒙(指咸丘蒙)之 见也几何矣。”也就是说我们不是古 人,不可对既往诗歌妄加揣测,“以 己度人”,而是要切合诗歌本意去理 解诗人的真实想法。
名家诠释
• •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文德》 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 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 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 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 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 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以意逆志

《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 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 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对诗歌 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 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领会 字句的含义。“以意逆志”的“逆” 是“求”的意思,“志”是指诗人写诗 的目的意图。对“意”的理解,历来有 两种不同的观点。
小结:学生自行总结,师生 点评。
• 鲍照——论其世,处于南北朝时期,群雄 割据而社会动荡,以至于最后鲍照死于非 命; • 而论其时门阀制度森严,有士族寒门之分, 以至于鲍照诗名显赫被称为“元嘉三大 家”,却始终未能重用; • 谈其人,出身寒微却积极入世,执着追求, 汲汲于声名富贵,热衷于建功立业; • 品其性,却是人有傲骨,不甘平庸,不齿 燕雀,一生不改其性。
鲍照《拟行路难》诗歌鉴赏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抒发表达的思想 情感,并初步了解歌行体的特点。 •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 的作用,并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看 待命运。
【学习重点与难点】
• 1、论世以知人,了解当时门阀士族对寒 门书生的影响,而人物性格的不同,于命 运态度的不同,从而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 要正确把握。 • 2、从整体出发,正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变 化,从而管窥诗人的创作意图,“以意逆 志”洞悉诗人的本意所指。 • 3、比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拟行路难其四》的写作背景
•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 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 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 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 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 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 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 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 歌的独特风格。[1]——节选自《好搜百科 “拟行路难”词条》
例证
• : •
杜牧在《江南春》中写有 “千里莺啼绿映红”,但明代杨慎在 《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 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 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 样改合理吗?
“知人论世”赏诗法 ——作者生平故事与写作背景的探讨
• 1、诗人的话题: • 屈原:秦楚相争——论世 ““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 • 李白:盛唐之时 • “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子呼来不上 船” • 杜甫:安史之乱 • “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
三、“以意逆志”品诗法 ——诗歌文本深层次解析
• 起: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 链接——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
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 “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
例证
• 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 逑”,以鸟之求偶比之于人; • 又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之恋 恋不舍喻诸于人;
文本分析
• 承: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 • • • 诗人所处的原初是:行叹坐愁,于不 经意间看到鞋地流水,而瞬间顿悟; 那么诗人的顿悟是什么?不应该叫苦 连天,不能够愁眉不展,那么也就是自己 意识到自己的失落而不愿意停留在这样的 境地中。
文本分析
• 转: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 怎么办呀?喝酒呀,“醉时不知伤心苦, 一觉醒来是天明”,一如陶渊明,“造饮辄 尽”,不满世事黑暗呀,最终他“不愿为五斗 米折腰”而归隐园田了; • 其实那时候人,很难过呀,正是像他们一样有 着诗酒精神的李白,便实实在在地写下了“举 杯浇愁愁更愁”内心感受,喝酒其实有时根本 就解不了愁。 • “断绝”什么意思呀?是借以倾吐心中悲愤 的《行路难》歌声来化解愁心,却因“举杯” 如鲠在喉而“断绝”了。
鲍照其人其事

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 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 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 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 得到这一切。 在他向刘义庆献诗时, 有人因他身份低卑而加劝阻,他勃然 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无闻 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 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 乎?”(《南史》本传)
• 再如《还珠格格》中引用的《上邪》“我欲与君 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连续用五种大自 然中极度少有甚至是不可能的现象来比兴男女恩 爱之情。
文本分析
• 思考:3、本诗中水与人命运之间 有什么关联呢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 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 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 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 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 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 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