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节描写让你的文章更精彩

细节描写让你的文章更精彩

细节描写让你的文章更精彩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个细微处所作的描写。

在写人的文章中细节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细小的神态动作、装饰打扮、周围的相关景物等来表现人物的手法。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描写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歌颂了深挚的母爱,最能表现母爱的诗句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两句,特别是“密密缝”三字,虽然描写的是母亲的普通动作细节,却让人想到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专注的穿针引线,针脚那么细密、结实,仿佛她把对儿子的担忧、祝福、期盼等等都融入了一针一线中。

儿行千里母担忧,一针一线总关情,笃深的母爱,就让这个动作细节给具体、形象的传达出来了,多么亲切感人!有一句成语叫“于细微处见精神”,也适用于写作,对人、物、环境的细微之处的细致描写,往往能够收到超乎寻常的效果。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决,这也是我多年没有告诉别人的经验——那就是多写细节……细节是生动的,象春天的树干上生出的绿叶和花朵。

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气。

”可见,细节描写有多重要,一篇文章如果有了鲜活而独特的细节,也就有了亮点,文章会因细节而精彩。

细节描写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呢?第一、细节要真实好的细节一定是来源于生活,而且必须是细心观察的人才能捕捉的到,不能为写细节而写细节或乱编。

作家王星军写自己离开家乡母亲送别是有这样一段话:“我再一次仔细的看着妈妈:她那憔悴的脸上,挂着一丝微笑,布满银丝的头发有些凌乱,额前还沾着烙饼时蹭上的面粉。

”这段文字用了一个很好的细节,母亲额前蹭上的那点面粉,这个细节一是表现了母亲匆忙,二是表现了母亲此时一心只在儿子身上,甚至忘了自己的形象。

这个细节是多么的逼真传神!这样的细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又怎能凭空想象呢?只有随时随地带着观察生活的“放大镜“,才能得到这样鲜活的细节。

第二、细节要典型典型,就是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表现文章中心的细节来写,细节必须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就是细节描写必须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深化主题服务的,并不是说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

优秀作文《父亲》有这么一段细节:“冬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下起来了,河水也结冰了,父亲仍旧要送我上学。

看着这天气,我迟疑了。

……我走出门,就惊呆了,天啊,父亲只穿着一双破旧不堪的解放鞋,而且连袜子也没穿,那露出的脚趾不住地往里缩。

再看看我脚上崭新的运动鞋,我流泪了。

”这个片段以小见大,表现父亲供孩子上学的艰难,通过父亲的鞋和我的鞋的对比,表现了父亲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加之在这特殊的艰苦的自然环境中,更加反衬父爱的无私和伟大。

第三、细节要独特所谓独特是指细节的与众不同。

写父母的爱,如用自己生病发烧父母细心照顾,下雨父母来接为了顾孩子自己淋湿了等等这些大家都用的细节,就不能不使人感到一般化。

同样写父爱,下面两个同学是这样写的:“小时侯上幼儿园,有时赶上下雨,要是父亲来接我,就象现在这样,爷俩在一件雨衣里……这时候我觉得父亲的背好宽好厚,还散发着一阵阵的热……。

是啊,我大了,而父亲却老了,虽然车子很平稳,但父亲却不停的喘着粗气,每蹬一下,他的背总要伏下,起来,再伏下……”“今天,家里吃蟹,父亲见我吃得很香,便把他那只也给了我,我吃完了,放下碗出去玩了,跑回家要球拍时,我发现父亲正在吃他刚才给我并被我吃得精光的那只蟹壳,生怕漏掉了什么。

最后,实在在里头找不到什么,他又把饭填进蟹壳,津津有味的吃起来。

”相同的父爱,不同的细节,这就是细节的独特性,演绎着相同主题文章的不同特色。

第四、细节要简洁文章中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能够抓住两三个写就可以不必十个、八个地写,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不要说认为细节就是要写得繁复,相反,很多细节性文字都是很简约的,寥寥数语,便具神韵。

鲁迅的《祝福》里在最后对祥林嫂有这么一句细节描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个活物。

”简单一句话写出了祥林嫂内心的巨大悲哀。

细节是文章的生命,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种姿态、都能真切的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如果缺乏具体生动的细节,文章就会平淡乏味,缺少表现力,让我们的文章因细节而精彩吧。

细节描写:让记叙文精彩起来记叙文是考场作文最为常用的一种文体。

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要做到“感情真挚”,精彩的细节描写必不可少。

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生活中的细微事物等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

运用细节描写,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动作更贴切,肖像更逼真,心理更细腻,环境更真实,情节更充实,主题更深刻……进而对写人叙事起到很好的优化作用。

作家李准曾说:“细节在揭示人物性格与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担着同样的作用。

这正如平常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

”的确,没有细节就没有血肉丰满的作品,细节描写的成功与否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所在。

下面,笔者就介绍几种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细心观察生活,善于捕捉人物细小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细微的事件细节,顾名思义就是细微末节。

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应该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

因为,一两个好的细节,就能使人物栩栩如生。

例如: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止,周围静得可怕,就如同我沉沉的心。

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

只有我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

可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

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居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母亲手中的稻草绳》这段细节描写犹如电影镜头,将一家三口的“立体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母亲编稻草绳时手的“一颠一颠”,以及父亲狠下决心的“捏烟”的动作,都将一个家庭面临的困境与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的确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二、要在“真”中见“细”真实是细节的生命。

细节只有真实地再现生活,文章才能生动逼真。

例如:妈妈下班回来后还没坐下就说:“好累啊,还要做饭!”刚刚还喊累才躺在沙发上的爸爸马上鲤鱼打挺般跳起来说:“我去做!”妈妈面带笑意随爸爸进了厨房,一会儿便听到妈妈温柔地呵斥道:“你出去,你出去,尽在这里帮倒忙!”——《这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的细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作者用热爱生活的心,如实地将其记录下来,把爸爸和妈妈看似平淡的情感写得真挚感人。

这样的细节描写,怎能不感动读者呢?三、运用修辞手法,让细节更生动描写细节时,要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细节更生动。

例如:(1)说完,她就笑了,那份甜蜜似乎也从心里溢了出来,将幸福流得满地都是。

——《这也是一种幸福》这一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让笑容变得更美——美得让人震撼,而且还调动了各种美的情绪,让读者陶醉其中。

(2)进门后,我看见爸妈正在屋里叹气。

他们那愁苦的脸就像树皮一样枯干。

——《能哭是福》这一细节描写中,“那愁苦的脸就像树皮一样枯干”不仅写活了人物,还反映出了人物苦难的生活,更推动了情节,让读者找到了愁苦的根源。

由以上两例可知,在细节里融入恰当的修辞手法,可以让语言熠熠生辉,成为照耀文章的亮点,照亮读者的眼睛。

四、在准确用词上多下工夫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训练细节描写时,先让学生对淑女的某一生活细节进行描写,然后再指导学生修改。

原文: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地张开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

改文: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地张开樱桃小嘴,又赶紧合上,轻轻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着唇角。

显而易见,修改后的细节更加有表现力,更加细腻,更能体现淑女的轻盈文静与温文内敛。

由此可见,塑造人物与叙述事件时,选择传神的词语,不仅可以使语句切合人物的身份,还可以真实地反映事态的原貌,再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

平时多进行类似的训练,学生一定能成为描写细节的高手。

让细节描写“立体”起来记叙文是考试作文常用的一种文体。

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要做到“感情真挚”,有赖于“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

许多同学也明了这个道理,但是一到写作文时,还是“想到写不来”。

“细节”虽说是“细微末节”,但也决不简单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等。

细节描写应当是最典型的最精练的最有表现力的细部刻画。

先来看孙犁《亡人逸事》末尾的一处细节描写。

临终之前,她还向我提起这一件小事,问道:“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这处细节描写真切传神,人物如现眼前。

它将一对老夫妻间深厚的爱情十分“轻巧”地渲染出来,尤其是妻子临终时呈现出来的满足与幸福感,跃然纸上,散发着浓郁的动人气息。

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细加揣摩,我们可以发现这段细节描写是“立体”呈现的。

其结构形式是这样的:(个性化的)语言+(典型的)动作+(瞬间捕捉的)神态。

这就给同学们一个启示,细节描写时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刻画,这样才能把人物的精神面貌集中传神地展现出来。

构成细节描写的要素主要有这样一些:人物典型化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情态、服饰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景等。

教材选用的课文中有大量精典的细节描写,稍作分析,便会发现,尽管刻画人物不一样,但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选择两三个角度精雕细刻的。

下面结合几例高考满分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细节描写的几种灵活变化,体会细节描写的“立体”效果。

1、神情+动作+心理学校包的车停满了校园。

我找到应该坐的位子,走过去,坐好。

喝一口?谢了,我有。

“红牛”缩了回去。

我这瓶怎么样,要不,来一口?是“丫丫”的罐装露露。

我浅笑,拿出自己的水瓶,对她摇摇。

透明的塑料瓶里是沉淀了一层水垢的开水,经我一摇,都兴奋起来,四处游曳,恰似我们奋争了十二年的心,今天都不失时机地亢奋起来。

2007年江苏考生《厚重的心》这段细节描写将自己敦实的个性、淡然的心态以及临上考场奋发向上的斗志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让人眼前一亮。

2、肖像+情态+动作校门口,一位青年与他的父亲作着告别。

没有寒暄,没有宽慰,没有拥抱,没有一句话。

直视着父亲,他的皱纹又深了,他的黑发中又添了些灰白。

眼睛里滚着泪水,压抑着。

在模糊中,父亲那冷漠的眼神里也有些光亮。

颤抖的手伸向自己的儿子,半空中停住了,又缩了回来。

向门口指了指,父亲又转过身,没有动。

远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

及近拐角,父亲定住了,回过头,瞥了一眼,看到儿子。

青年人也注视着他的父亲,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

沉默中,心中是那么温暖,一步、两步、三步……2007年北京考生《沉默的父爱》这段细节描写充分调用了父亲独具个性的神情与动作,将一位质朴坚毅的父亲浓墨重彩地描画出来,虽然父亲沉默无语,但父亲那深沉复杂的眼神与情深意厚的手部动作是对儿子的嘱托也是热切的鼓励,文字中蕴含的父爱令人潸然,更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