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线三等角”优秀课件
你会证明勾股定理吗? 你能用至少三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吗?
“一线三等角”是一个常见的相似模型, 指的是有三个等角的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构成 的相似图形。这个角可以是直角,也可以是锐 角或者钝角。对于“一线三等角”,有的地区 叫“K型图”,也有的地区叫“M型图”,在 这里我们统一称为“一线三等角”。
.
(提示:若a>0,b>0; 则a+b≥
)
以上两例都是典型的“一线三等角”试 题,由于模型的框架已搭建,因此降低了试 题的起 点. 两道题虽涉及不同的图形变换, 但解法本质一 致,均为利用模型构建比例式 解决问题. 两道题都 着重考查学生在图形 变换过程中的观察理解、直观 感知、推理转 化等数学能力和思想.
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目,等于 入宝山而空返”;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掌握数学 就意味着要善于解题”。毋庸讳言,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 的成与败,将直接体现在学生中考两个小时的解题能力上。
因此,师生加强中考数学解题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 现实意义。
在近几年的各地中考试卷中,逐渐涌现出由同一类基本 模型延伸而来的试题,这些试题虽呈现的背景不尽相同,但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相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解题教 学中,充分挖掘习题的内在价值,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 研究,引导并总结出一般化的方法,同时要让学生尝试利 用 在解题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对试题中所蕴藏的基本模型进 行挖掘与提炼.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反思、推进、提炼, 才能做到“掌握模型,举一反三,通一类题”,同时通过对 一些基本模型和结论的挖 掘,能更好地弄清问题的本质,为 解决问题搭建好思维的“脚手架”,进而切实有效地提升学 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内作矩形ABCD,使AD= ,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
,点D的坐标为_______.
(变式题2)(2019•潮南区模拟)如图,在平面直角坐 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在x轴和y轴上 ,并且OA=5,OC=3.若把矩形OABC绕着点O逆时 针旋转,使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A1处,则点C的对 应点C1的坐标为 (- , ) 。
(2015·连云港·16)如图,在△ABC中,∠BAC=60°,
∠ABC=90°,直线l1∥l2∥l3, l1与l2之间的距离是1, l2
与l3之间的距离是2, l1、l2、l3分别经过A、B、C,则边
AC的长为
。
(变式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yLeabharlann =1 2x
+
2
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以AB为边在第二象限
(2019•盐城)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2x﹣1
的图象分别交x、y轴于点A、B,将直线AB绕点B按顺时针方向
旋转45°,交x轴于点C,则直线BC的函数表达式是
。
本题实质上以图形的旋转为问题的切入点,较 好地激发学生探索的意愿,促使学生在模拟图形运 动的同时,自发地利用题中所 蕴含的特殊角,展开 适当的联想,寻找图形间的联系,利用数学解题经 验,搭建模型框架。本题意在寻求突破,体现分层 考查,有着较好的考试信度与效度.
(2017·泰安·1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为 BC上一点,ME⊥AM,ME交AD的延长线于点E, 若AB=12,BM=5,则DE的长为( )
F
(2017·丽水·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m分
别交x轴、y轴于点A、B,已知点C(2,0)。
(1)当直线AB经过点C时,点O到直线AB的距离是
;
(2)设点P为线段OB的中点,联结PA、PC,若∠CPA=∠ABO,则
m的值是
。
上述两道题虽分别以四边形和一次函数为 命题背景,但图形的共性较明显: 均将原有 “一线三等角”模型中的一角进行了隐藏,而 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从图形的角度进行思考与 联想,发现其中最本质的特征,挖掘蕴含在图 中的几何模 型.两道题均较好地体现了对 “四基”的综合考查, 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 次性和灵活性.
在我们的上一年的,一模中主要考察的 是“一线三直角”。
△ADB∽△CEA
△ADB∽△CEA ∽△CAB
△ADB∽△CEA ∽△CAB
最特殊 考到几 率最大
△ADB∽△CEA △ADB∽△CEA △ADB∽△CEA
1.如图,E、F、G、H分别为矩形ABCD的边AB、
BC、CD、DA的中点,连接AC、HE、EC,GA,
在近些年的数学中考复习中,模型教学与渗透越来越受到 广大数学师生的关注,而在众多的基本模型中,相似模型因其 种类多、图形美、内涵丰富, 常常成为中考能力考察的核心。 而“一线三等角”模型作为其中的“翘楚”,更是受到了许多 中考命题者的青睐,以其为基本框架而精心设计的试题,在近 些年各省市的中考中,屡见不鲜,精彩纷呈。其中有些试题, “一线三等角”直接跃然于纸上,让人一目了然,茅塞顿开; 另有部分试题,“一线三等角”并非直观呈现,而是隐藏在所 给的图形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观察辨别和分析探究,合理地 予以构造,挖掘出图中隐藏的“一线三等角”。
过点C1作C1N⊥x轴于点N, 过点A1作A1M⊥x轴于点M
(变式题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0, 2 3 ),点B(4,0),点C在第一象限内,若
△ABC为等边三角形,则点C的坐标为
。
上述几道题虽呈现的背景不同,但都蕴 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数学模型于图形之 中.题中的 “特殊角”是解题的关键,也是 搭建模型框架的基础,更是学生解题思路的来 源与“脚手架”. 这几道题实质上都是考查 学生利用模型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有 效地检测了学生对数学本质属性的把握情况.
GF.已知AG⊥GF,AC= 6 ,则AB的长为
.
(2017·四川绵阳·17)将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等腰三角
形如图所示放置,点D在AB边上,△DEF绕点D旋转,腰DF和底
边DE分别交△CAB的两腰CA,CB于M,N两点,若CA=5,AB=6,
AD:AB=1:3,则
MD
12 MA DN
的最小值为
通过上述四种应用类型的后三种,我们不难发 现:对于有些中考试题,“一线三等角”并非直观、 完整地呈现,而是在原图中隐藏了局部或全部结构, 因此思维层次随之提升。若我们能充分利用题中所给 的已知角或挖掘图中隐藏的特殊角,通过“找角,定 线,搭框架”,让模型“现出原形”,则解题思路便 会油然而生,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