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关于中西方的教育,人们往往这样说: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西方的教育是“放羊”式的教育。
为何中国教育就成了“填鸭”,西方教育是“放羊”呢?在中国,教育是建立在考试的基础上的。
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八股取士”制度在中国维持了1300多年,直至1905年“百日维新”提出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但新的制度依然是以考试为升学的前提。
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神童”。
他们可以包揽国际竞赛中的所有金牌,什么奥林匹克竞赛、各种的知识竞赛等等。
中国的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会被唐诗三百首,会100以内的加减法。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在澳洲上小学的中国孩子,他在上一年级的第一天,老师在班上问小朋友:“有谁知道3加3等于几啊?”班里所有的澳洲小孩都不说话,只有这个中国孩子大声喊道:“6!”。
结果,老师惊呆了,然后这个孩子的父母被请到了校长室,校方认为一个还没有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孩子,怎么可以知道3加3等于6呢,这是他们的孩子在三年级的时候才会学的知识。
学校对这个孩子的家长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他们这是对孩子智力的过早开发。
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领域广泛,有艺术、科学等丰富的学科内容,他们的教育从来不会给孩子负担,他们觉得该是什么阶段就给什么阶段的教育,过早开发的智力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健康,当一个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中学的知识,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大学的知识,那么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什么潜力可开发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西方有这样如此不同的教育理念的呢?(一)受教育动力不同在中国,家长对孩子最常说的话是:如果不好好学习,看外面拣破烂的没,你长大就跟他一样!看得出在中国孩子是因恐吓而被动接受教育,也就是说:中国人受教育的动力是恐惧。
能把这句话常挂在嘴边,可以想见,在中国成长会经历过什么样的“幸福”了。
我们都知道意大利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事实上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位具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尽管是连父姓都没有的私生子,一生漂迫于罗马和佛罗仑萨。
还有18世纪属于德国及欧洲的歌德,在实际生活中,他不仅是诗人,还是剧作家文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
艺术是相通的,对一件事情精通的人,因热爱也会对其它关注的事情通达,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西方人因兴趣与荣誉去主动学习,或者说兴趣与荣誉才是接受教育的动力,而不是恐惧。
(二)教育理念不同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
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等等。
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
中国的孩子是被教育而学习,西方的孩子是被培养而学习,培养和教育不仅不是一个意思,反而是反意词。
中方教育的实质是教愚,是把人性个性去势,只育党需要的非人共性,是单向的没有选择的为政治需要而教育,象修剪树枝一样,教育是去掉个人的人性特征,只留光秃树干的被加工的“材”,是“被”领导阶层,丧失个性的群盲,被指引才能行为方向,脱离组织领导只能原地打转,甚至丧失自主生活能力。
这也是现在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就只能当宅男宅女的根本原因。
而培养却是因材施育,循孩子个人特长及个人喜好而双向培育,在不违反社会公德的原则内自由成长,使社会千差万别的丰富繁荣,而不是千人一面,使国真正象家一样的自在安逸。
(三)教育环境的不同第一,家庭教育。
在中国,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被当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只懂得如何去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未想过如何让孩子学会独立。
在中国,孩子在未成家之前,父母一直把他们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想出去闯一闯时,父母往往会加以阻止“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再需要我们了是不是……”,他们习惯于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好未来,让孩子照着所安排好的计划行事。
“你应该考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去哪里留学或是工作……”这些孩子都要听父母的。
而在西方很多国家,孩子在年满18周岁甚至更小就离开家,学会独立生活,他们不喜欢伸手向父母要钱,而是靠自己去挣。
对比这两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中国的孩子可以说是比西方的孩子幸福的多,他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的孩子的独立生活与克服困难的能力远远不如西方的孩子。
第二,学校教育。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但是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
中国的课堂更有纪律,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毅力,这对于理解中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辉煌成就更有优势。
但是,对于许多理科知识的学习,它更多的学习方式也是背诵。
而西方的教育更灵活,有启发性,它先教你“为什么”,然后让你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堂秩序也不如中国的,他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吃东西,只要不影响到其他的人,而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绝对不允许的。
西方这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看似不成规矩,近乎乱了套,但它却极大地留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社会教育。
中国的社会环境太缺少尝试的机会。
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再来一次”。
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试问:“经验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不给新人一个机会,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还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吗?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
生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也不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会挑战的勇气,缺乏创造精神。
中国和西方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举一个相对较近的一个时期为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诸多学派相拥而起,提出了不同的教育主张,如墨子,他提出了“兼爱”的教育主张。
在西方,这一时期著名的教育学者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就拿亚里士多德来说,他主张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墨子的教育原则(一)主动,墨子主张主动积极地“强说人”,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问则答,不问则讲。
他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
”孔子实施的是“有教无类”,来者不拒,而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施教,这叫做“行说人”。
《墨子·公孟》中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是很可贵的。
(二)创造,墨子批评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继承,但还要有创造精神,使善的东西更多一些。
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体现了他重创造的教育、教学方法论。
(三)强力而行,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
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
其原因在于:其一,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兼爱天下的贤士;其二,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人不能怠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故要重视实践;其三,墨子认为,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即“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在艰苦实践中磨炼出来的意志,就谈不上人的智慧,而意志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能强,否则就会衰退。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在他看来,体育练习的目的在于使人健康有力和勇敢,进而养成体育竞技的习惯;从而能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育训练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但决不能像斯巴达人那样,使人变得"凶猛,"残忍。
"因此,他要求对于学生的体育训练一定要适度,否则全损害儿童的体格和妨碍他们的生长。
(二)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
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
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的"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三)智育方面,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例如,为了处理家事,从事政治生活等。
受雅典教育思想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将应属于智育部分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的阅读、欣赏、吟唱等都划归到音乐教育里面。
(四)音乐不仅是实施美育的最有效的手段,而且它还担负着智育的部分职能,并且又是实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他认为,音乐是形成人的性格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它不但适宜于在少年时期学习,而且在各个年龄阶段都需要学习。
"幼年阶段学习音乐方面的知识,就可以鉴别音乐的美,并从中感到乐趣;少年时期学习音乐,有助于体格的锻炼,有助于学业成就的获得;青年时期学习音乐,是为了欣赏高尚的曲调和旋律。
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必须将音乐纳入教育计划之中。
与智育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闲暇时供理智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