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考试范围

经济法考试范围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为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时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人们(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随时发生着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社会关系,比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家庭关系、友谊关系等。

民事法律关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民事法律关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社会关系。

第三,民事法律关系是以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内容,并用强制力保证其实现。

第四,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够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具有权利能力也就是具有义务能力,因此也可称为权利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独立行为依法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从而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这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法律关系的权利和承担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的资格。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比如,16周岁的公民到公司当实习生,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指法律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客观现象。

意思表示:人的意志是产生民事法律行为的前提,但人的内在意志只是通过一定形式在客观上表现出来,使他人了解,才能具有法律意义。

这种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在意志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叫意思表示。

人的两种行为:人的行为除了合法行为外,还有违法行为。

条件必须符合以下五个要求:1.条件必须是进行法律行为时尚未发生的事实。

2.作为条件的事实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当事人对此是无法预知的。

3.条件必须是当事人双方协议选定,而不是法律规定的。

4.附停止条件的法律行为,条件不能违法。

5.当事人不得为了自己的利益恶意地促成或阻碍条件的成就。

物权分哪三种:物权分为三种: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担保物权主要有三种形式: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债的客体:债的客体是债权人请求债务人所应做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即给付。

为特定行为叫“积极给付”,不为特定行为叫“消极给付”债权的法律特征有以下三点:债权的相对性、债权的不可侵犯性、债权的有偿性。

代理的四个基本特征:一、代理进行的活动,必须是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二、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三、代理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在授权范围内独立地表现自己的意志;四、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负责。

代理可分为哪三种:代理可分为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三种。

法定代理:法定代理,是指由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这种代理不需要被代理人委托,而是直接由法律根据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加以确定的。

时效的概念:时效,是指法律规定一定事实状态在法定期间内的持续存在,从而产生与该事实状态相适应的法律效力。

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不提起诉讼,请求保护他的民事权利,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一种制度。

合同的概念:合同,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中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二、自愿原则;三、公平原则;四、诚实信用原则。

合同的形式:一、书面形式;二、口头形式;三、其他形式。

订立合同的基本原则:一、合法的原则;二、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三、等价有偿的原则。

公司法的概念:公司法是指规定公司企业的设立、组织、经营、解散、清算以及调整公司对内对外关系的总称。

公司与企业的区别:企业是指应用资本赚取利润的一种经济组织,它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合作企业和公司企业等形式。

公司只是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

公司的概念:公司,除有特别规定外,是指数人以上共同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它是依法成立,从事生产经营或服务性的业务,有独立的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承担经济责任的经济实体。

公司的三个基本特征:(一)公司是企业法人(二)公司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三)公司必须依法成立,并有一定的组织机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1.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 2.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 3.有限责任公司的经理 4.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会合并的形式: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或者新设合并两种形式。

吸收合并是指一个公司吸收(兼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的合并形式。

新设合并是指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的各方解散的合并形式。

消费者的涵义: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公民个人和单位。

经营者的涵义:经营者是向消费者提供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与消费者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消费者九项权利:1.保障安全权 2.知悉真情权 3.自主选择权 4.公平交易权 5.依法求偿权 6.依法结社权 7.受教获知权 8.维护尊严权 9.监督批评权经营者的义务:1.依照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 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义务 4.提供商品和服务真实信息的义务 5.标明真实名称和标记的义务 6.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的义务 7.保证商品或者服务质量的义务 8.履行“三包”或者其他责任的义务 9.不得以格式合同等方式排除或限制消费者权利的义务 10.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的义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体现在三个方面:1.立法的保护 2.行政保护 3.司法保护消费者协会履行一下职能:1.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和咨询服务 2.参与有关行政部门对商品和服务的监督、检查 3.就有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向有关行政部门反应、查询,提出建议 4.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并对投诉事项进行调查、调解 5.投诉事项涉及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的,可以提请鉴定部门鉴定,鉴定部门应当告知鉴定结论 6.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 7.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评。

正当防卫的实施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 3.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4.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给他造成一定的损害以阻止他的侵害行为,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行为的其他人实行防卫。

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 2.排除妨碍 3.消除危险 4.返还财产 5.回复原状 6.赔偿损失 7.赔礼道歉8.消除影响,回复名誉 9.修理重做更换,支付违约金继承法:是指把死亡的公民财产按照法律的规定,转移给有权接受这种财产的人所有的法律制度。

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叫遗产,死者叫被继承人,接受遗产的人叫继承人,依法接受遗产的权利叫继承权。

继承权是以一定的人生关系为前提的,生者和死者之间具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是确定法定继承人范围的主要依据。

根据法律规定,死者的下列亲属可以作为死者遗产的继承人:1.配偶 2.子女 3.父母 4.兄弟姐妹子女是被继承人的晚辈直系血亲,有当然继承其父母遗产的权利。

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建议危害和歧视。

养子女与养父母之间的关系与亲生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完全相同,因而养子女与亲生子女一样,有权继承养父母的遗产,这是完全合理的。

法定继承的顺序:是指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

法定继承人应按下列顺序依次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养父母和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包括外祖母)。

在上述继承顺序中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放弃或者丧失继承权的时候,第二顺序继承人才能继承。

转继承与代位继承的区别:1.转继承的继承人死于被继承人之后,而代位继承的继承人死于被继承人之前;2.转继承的继承人不限于直系晚辈亲属,继承人的所有法定继承人都可再次继承,而代位继承的继承人只限于直系晚辈亲属。

接受继承的人,不仅继承了被继承人遗产的所有权和债权,而且也同时继承了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及所负的债务。

死者生前个人应缴纳的税款及所欠债务的清偿,应以他的遗产的实际价值为限,超过部分继承人不负偿还责任,如果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仲裁的原则:1.自愿原则 2.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3.仲裁独立原则 4.一裁终局制民事审判的概念:是指司法机关对民事纠纷案件依法进行审理和判决的活动。

民事审判机构的收案范围: 1.经济审判庭的收案范围(1.经济合同纠纷案(2.涉外经济纠纷案 2.海事法院的收案范围:海事法院与普通中级人民法院同级,手里国内和涉外的第一审海事案件和海商案件。

民事审判机构的管辖:一.民事审判庭的管辖 1.级别管辖:是指人民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人民法院在管辖上的分工,即确定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范围和权限。

在我国有四级人民法院: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2.地域管辖:是指根据人民法院的辖区和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确定同级的不同区域的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要约有效成立的必备条件:要约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

希望对方能完全接受此条件的意思表示。

要约在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中又称为报价、发价或发盘。

发出要约的当事人称为要约人,而要约所指向的对方当事人则称为受要约人。

一项要约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须符合下列规定:1、内容具体确定:(1)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一项要约,可以由任何一方当事人提出,不管他是自然人还是法人。

但是,发出要约的人必须是特定的,即人们能够确定发出要约的是谁。

只有这样,受要约人才能对之承诺。

(2)要约的内容必须包括足以决定合同内容的主要条款,因为订约当事人双方就合同主要条款协商一致,合同才能成立。

因此,要约既然是订立合同的提议,就须包括能够足以决定合同主要条款的内容2、要约必须表明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要约必须具有缔结合同的目的。

当事人发出要约,是为了与对方订立合同,要约人要在其意思表示中将这一意愿表示出来。

凡不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意思表示,不构成要约。

要约人以何种方式发出要约,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口头形式,即要约人以直接对话或者电话等方式向对方提出要约,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即时清结的合同。

另一种是书面形式,即要约人采用交换信函、电报、电传和传真等文字形式向对方提出要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