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化组织
29
4.2 条文的注、示例和脚注 4.2.1 条文的注和示例 只应给出理解或使用标准的附加信息; 置于相关的章、条、段之后; 用法:“注:”、“注1:”、“注2:” 等。 4.2.2 条文的脚注 只应给出附加信息; 对标准中的词或句子给出说明或解释; 用法:参见GB/T1.1-2009正文第4页。 30
21
3.3 规范性技术要素 3.3.1 技术要素的选择 3.3.1.1 目的性原则 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的确定取决于编 制标准的目的。 3.3.1.2 性能原则 只要可能,要求应由性能特性来表达, 而不用设计或描述特性来表达。 3.3.1.3 可证实性原则 不论标准的目的如何,标准中应只列入 那些能被证实的要求。
32
4.4 表 基本内容与“6.6.4图”相同; 不应使用GB/T1.1-2009中7.4.4的示例4的表头。 5 其他规则 5。1 引用 5.1。1 通则 5.1.2 提及标准本身的内容 5.1.3 引用其他文件 --通则; --注日期引用; --不注日期引用。 5.1.4 部分之间的引用
(一)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的制 定程序分为九个阶段
7
阶段代码 00 10 20 30 40 50 60 90 95
阶段名称 预阶段 立项阶段 起草阶段 征求意见阶段 审查阶段 批准阶段 出版阶段 复审阶段 废止阶段
阶段主要任务 标准制定的前期研究, 提出标准立项建议 标准立项
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
5
三 我国标准的分类
(一)按标准的审批权限和作用范围,分为国家标 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二)按标准的约束性分为强制性标(GB),推荐 性标准(GB/T)和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GB/Z); (三)按标准的内容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 作标准。 ……
6
四 按国际规定规范我国标准的制定程序 (GB/T16733-1997《国家标准制定程 序的阶段划分及代码》简介)
19
3.2 规范性一般要素 3.2.1 标准名称:必备要素、起草规则见附录D。标准名 称中使用了“规范”、“规程”、“指南”时, “范围”及技术要素的表述。(7.1.3)
3.2.2 范围:必备要素、应明确标准的对象 和所涉及的 各个方面、文字应简练并可作内容提要。
20
3.2.3 规范性引用文件: 引导语; 关于“注日期”和“不注日期”; 引用文件的排列顺序; 引用文件的相互呼应: 关于引用国际、国外文件; 关于引用在线文件; 与国际标准有一致性程度关系的我国标准中规 范性引用文件的一致性程度的标示;(GB/T20000.2) 关于对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 政策性文件的引用;(GB/T20000.3) 不应列入的文件。
(5)关于“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引用的我国标准与国 际文件的一致性程度规定。 (6)关于标准名称中含有“规范”、“规程”、“指南” 时其技术要素的表述。(7.1.3) (三)GB/T1.1-2009的主要内容 1 范围 --规定了标准的结构、起草表述规则和编排格式,并给 出了有关表述的样式; --适用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化 指导性技术文件的编写; --其他标准的编写可参照使用。 2 结构 (1)标准的结构:标准中的部分、章、条、段、图、表 和附录的排列顺序。 (2)标准中不再允许设“篇” 。
22
3.3.2 术语和定义:引导语;该要素仅给出 为理解标准中某些术语所必需的定义;如 果有必要重复某概念的定义,应标明该定 义出自的标准;定义不应包含要求,也不 应写成要求的形式;附加的信息应以示例 或注的形式给出;术语条目应包括和可增 加的内容。 3.3.3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引导语、符号 的排列顺序。 3.3.4 要求:
27
4.1.1 条款的类型 --要求型条款(见3.8.1); --推荐型条款(见3.8.2) ; --陈述型条款(见3.8.3) 。 4.1.2 条款表述所用的助动词 应通过不同的助动词区分条款所涉及的规范 性内容是必须遵守的,还是可选择的; 四类助动词的使用见附录F。
28
4.1.3 技术要素的表述 标准名称中含有“规范”,标准中应包含要 求型条款;名称中含有“规程”,宜以推荐或 建议的形式起草;名称中含有“指南”时,不 应包含要求型条款,应以指南的形式起草,适 宜时可采用建议的形式。 4.1.4 汉字和标点符号 标准中应使用规范汉字和规范的标点符号。
18
3 要素的起草 3.1 资料性概述要素 3.1.1 封面:必备要素、“ICS”和“中标分类 号”、代替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 度等。关于专利的说明。 3.1.2 目次:可选要素。 3.1.3 前言:必备要素,不应包含要求和推荐、 公式、图和表。关于编制依括(提及 GB/T1.1)和专利的说明。 3.1.4 引言:可选要素,关于专利的说明。
北京华安联合认证中心 张建军 国家标准技术审查部 周思源 二○一○年九月
各位早上好!
2
一 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一)标准是判定质量的依据,是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 证,标准中的技术内容应准确无误; (二)标准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三)标准是协调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标准是依据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制定的,是法制 的产物; (五)标准是特定的技术文件,对标准的编制程序和编 写方法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3
二 我国标准化领域的主要法规文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 (四)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五)行业标准管理办法 (六)地方标准管理办法
4
(七)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八)农业标准化管理办法 (九)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 (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管理办法 (十一)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 (十二)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
4.3 图 用图有利于对标准的理解,则宜使用图; 每幅图在标准中均应提及,每幅图均应 编号,如“图1”、“图2”等; 图只可进行一个层次的细分,分图应用 小写英文字母a) 、b) 、c)表示;零部 件不同方向的视图、刨面图、断面图和 局部放大图不应作为分图;
31
图宜有图题,一项标准中有无图题应统一, 图题应置于图的下方居中位置; 字母符号和字体序号 技术制图、简图和图形符号 图的接排 图注、图的脚注的用法
14
5 几个重要概念 (1)关于“规范性”和“资料性” --规范性要素、资料性要素; --规范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规范性引用文件、资料性引用文件。 (2)关于“注日期引用文件“和“不注日期 引用文件”。 (3)关于“必备要素”和“可选要素”。
15
(4)助动词的使用及对应条款 --“要求”型条款:“应” 、“不应”; --“推荐”型条款:“宜”、“不宜”; --“陈述”型条款:“可”、“不必”;“能”、“不能”, “可能”、“不可能”。 示例: --目次“应”自动生成:表示一种要求,只有自动生成目 次才认为符合标准; --目次“宜”自动生成:表示一种建议,目次最好自动生 成; --目次“可”自动生成:表示一种允许,标准许可自动生 成目次; --目次“能”自动生成:陈述一种事实,一种客观的能力, 目次能自动生成; --目次“可能”自动生成:表达一种可能性,目次有可能 16 自动生成。
23
应包含的内容; a)直接或以引用方式给出标准涉及的产品、过 程或服务等方面的所有特性; b)可量化特性所要求的极限值; c)针对每个要求,引用测定或检验特性值的试 验方法,或者直接规定试验方法。 不应包含的内容。
24
3.3.5 分类、标记和编码 为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建立 一个分类、标记或编码体系; 如果包含有关“标记”的要求,应符合附 录E的规定。
9
(三)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GB/Z) 1 项目来源 (1)采用ISO/TR、IEC/TR或ISO/IEC/TR的项 目; (2)技术处于发展过程中(如变化快的高新 技术领域),将来而不是现在有可能成为 国家标准的项目。
10
2 特点 (1)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以《ISO/IEC导则 笫1部分:技术工作程序》(1995版)为依据; (2)是对“标准化法”中相关内容的补充; (3)(技术尚不成熟或意见暂无法统一) 提供指南或信息,不能作为“要求”; (4)每3年必须复审; (5)编写规则可参照GB/T1.1。
25
3.3.6 规范性附录 应给出规范性内容; 目次、前言、正文中应提及; 格式。 3.4 资料性补充要素 3.4.1 资料性附录 给出资料性内容; 目次、前言、正文中应提及; 格式。
26
3.4.2 参考文献 可包括非公开的文件、资料性引用文件、 参考过的文件。 3.4.3 索引 标准的最后一个要素;可从与目次不同的 角度查询标准的内容;一般以标准中的关 键词作为索引对象; 术语标准应有两个索引。 4 要素的表述 4.1 通则
17
(3)一个标准由多个部分组成时,不再称为 系列标准,每个部分称为“GB/T****-****的笫*部分”。 (4)由几个不同标准编号构成的相关标准称 为系列标准。 (5)表1及相关段的含义。 (6)悬置段。 (7)附录的排列顺序,每个附录均应在正文 中提及。 (8)各列项中的关键术语和短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为黑体 以标明该列项所涉及的主题。
35
(一)相关概念 1.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 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 (ITU)制定的标准,以及ISO确认并公布 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 2.国外先进标准:未经ISO确认并公布的其 他国际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 区域性组织的标准,国际上有权威的团体 标准和企业(公司)标准中的先进标准。
13
4 与GB/T1.1—2000的主要差异 (1)在GB/T1.1—2000的基础上,标准正文 为九章,内容略有变化。如将GB/T1.22002中涉及产品标准的内容删除,将适用 的内容纳入本部分;删去了“8 幅面”, 增加了“7 要求的表述”和“8 其他规 则”。 (2)附录由九个增加到十个,删去了《附录 C(规范性附录)术语和定义的起草和表 述》,增加了《 附录C (规范性附录)专 利》和《附录E(规范性附录)标准化项目 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