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桃花源记》)
17.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同“举”,选拔 ) (2)不独子其子( 以……为子 )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
(4)寻病终( 随即,不久

18 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 东晋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 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 )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 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佁然(yǐ)隶而从者(lì) B.珮环(pèi) 寂寥无人(liáo) C.清冽(liè) 往来翕忽(xī) D.日光下澈(chè) 参差披拂(chā)
“差”应读“cī”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若:是。 B.不可知其源 其:指代小溪。 C.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D.乃记之而去 乃:于是,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
(2)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
(3)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4)咸来问讯( 全,都
)
(5)便扶向路( 先前的
)
(6)诣太守( 拜访 )
(7)欣然规往( 打算,计划 )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阡陌交通 【“交通”的古义是“交错相通”,
本文着意渲染小石潭寂寞、凄凉、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 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哀、凄怆的感情
5.仿照示例,赏析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 句中没有“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 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A项中“之”为助词,其他三项均为代词。】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其中/往来种作
应为:不足/为外人/道/也】
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 说啊。”
21.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 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 “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 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 写鱼,对水只字未提,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 前了
6.本文的作者是 柳宗元 (人名),唐代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 (清凉)
(2)佁然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3)悄怆幽邃 (凄凉) (4)隶而从者 (跟随)
(朝代)文学家。
8.第一段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小石潭的美?
15.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 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桃花源并非仙境,只是它与世隔绝,水甘食简, 人皆长寿罢了。
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桃花源记》阅读练习(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 考题)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义是“运输事业”】 B.来此绝境 【“绝境”的古义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C.遂与外人间隔 D.无论魏晋 【“无论”的古义是“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为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 的一项是( A ) A.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 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 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对“明灭可见”的理解错误。根据小溪曲折的特点,想象其情 景,最后一句应译为“时隐时现”。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法展示小石潭环 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 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 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者高兴愉悦的心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9.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①人人都能受到 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0.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若:好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文: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 来,露出水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潭西南望过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 行,明的暗的都能看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源头在哪里。
(二)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 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水特别清澈,以整块石头为底,潭岸岩石形状各异,岸边树 木茂盛秀丽。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表明小石潭的水特别清澈。“全 石以为底”写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潭岸岩石形状各异。由“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可知岸边树木茂盛秀丽。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饮其水皆寿 (长寿) (2)或至百二三十岁 (有的人)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一般来说,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
1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 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 说法是 多过其实。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11.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民风 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和谐幸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结合景物描写和对桃花源中人的言行的描写来概括。从“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 以看出桃花源景色优美,人民生活安乐。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淳 朴好客。从桃花源不易被发现,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说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