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第四章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会主义的转变(2013年3月最新修订)

(1)第四章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会主义的转变(2013年3月最新修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3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 比重1949年是34.9%,1954年已达56%。 工人阶级占领导地位 无产阶级思想(共产主义思想)占指导地位 苏联不仅在政治上、道义上支持中国,而且 在经济上也给予了新中国很大的帮助。
10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④
0.07 0.13 0.22 0.04 0.06
24
贫雇农 中 农 富 农 地 其 主 它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民族资本的经营状况
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仅工 业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 工业化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民族工业 资本在整个民族资本中只占1/5左右。它在1930年(按当时的币值计算) 只有11亿元,在1949年(按1952年人民币币值计算)也只有20.08亿元。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据解放初期的统计, 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 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能不能设想,在 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 成为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呢?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是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又一个“基本 因素”。
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领导地位,加
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 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非社会 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1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 展,又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这种社会主义因素是 什么呢?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政治势力中的比重的 增长,就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或者已经或者 可能承认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权,就是民主共和国的国 营经济和劳动的合作经济,所有这一切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 加以国际环境的有利,便使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果, 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不能不具有极 大的可能性了。 摘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视频资料: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01,49,)
22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英国蒸汽动力机
英国纺织厂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 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指出:“资 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毛泽东文集》第6卷, 第299页)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③
工人阶级 三种基本的 阶级力量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 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 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8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25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 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银元之战
两白一黑之战
26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视频: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01,31,)
27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标志着我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 渡性的社会形态。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 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 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
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 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 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 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9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条件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国际条件
19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㈠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 1)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主体。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 化。(央视大型文献片《复兴之路》讲到,过去我们之所以 挨打,一是政府腐败,二是经济落后,尤其是工业落后,工 业基础薄弱;)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现社会 主义工业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 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同学们好 !
1
目 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和实践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上海大康药房不法资本家王 康年拉拢腐蚀干部,被判死刑
29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 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民族工商业的过 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 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 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开展有计划的经 济建设的同时,有系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和必要的。《中国共 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指出:“历 史证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7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简图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 工

资本主义工商业
18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化三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 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 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 “两翼”。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任务是实现 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 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只有鸟的两翼丰满了, 鸟的主体才能腾飞起来。两者相互促进,相 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 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4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 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15年的时间基 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 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党在过 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 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过渡时期 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 的错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20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 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 能造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 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 机都不能造。”不改变这种状 况,我们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 的命运。
21
1954年毛泽东起草《宪法草案》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揭发不法资本家行为
逮捕大奸商王康年布告
28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 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中社会主义因素 的不断扩大,这一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 私有制及其它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 地要冲击、破坏国家经济计划和政府的有关 方针政策。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日益加剧。 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解决无产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总之,只有加快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 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