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论文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地位更为凸显。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同样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浅谈初中作文教学论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论文1 随笔训练在形式上较为开放,对于学生写作过程的约束也不多,想要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挥随笔训练的教学效果,这需要教师对于随笔训练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逐渐发展与构建的过程中。
这个时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立,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学生写作技巧的锻炼。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随笔训练应当侧重于对于学生语言组织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随笔作文中更好的实现语言的积累。
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随笔训练中则应当更加关注于学生对于情感的表达,关注于学生是否能够在文章中传递出明确的思想与主旨。
只有明确随笔训练的教学目标,才能够让训练过程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差异化的设置随笔训练的教学目标。
初一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而初二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说明文和散文写作能力,初三的作文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专题和议论文写作能力。
明确初中各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后,制定随笔训练短期目标,让学生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进行随笔训练。
其次,随笔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当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领悟情感,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最后,通过系统的随笔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这种清晰而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才能够让学生的随笔训练更有针对性的展开,这也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
随笔训练之所以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很大程度在于随笔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没有太多束缚。
在开放化的平台下,学生们可以自由表达,无论是观点的阐述还是情感的宣泄,学生都可以选取自己的立场与方向。
这种极为自由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更容易体会到写作的快感。
结合随笔训练的这种特征,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在随笔作文过程中来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这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构建将会很有帮助。
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文本来让学生进行一些灵活的文章续写或改写,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随笔训练的形式。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首先能考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同时,这也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与想象力的一次良好锻炼。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写出游行之后的故事;在进行《最后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续写主人公小弗朗士放学后发生的事情。
通过随笔续写,将会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涵义,模仿《背影》描写自己的爸爸;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美丽的西双版纳》,并以游记的写作形式,写下自己参观游览的经历。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文本续写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并且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这样的训练过程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这也会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功底。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也是让学生能够喜欢写作、乐于写作的基础。
随笔训练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且让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作文习练。
对于写作过程不做过多要求,无论是文章的文体、题材、写作方法与表达形式等,学生都可以任意做出选择。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将会让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欲望,并且能够让学生更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这才是高效的作文教学中应当有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写作灵感会很好的得到激发,大家的写作能力也会慢慢得到构建。
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去寻找写作灵感,通过随笔训练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
写作灵感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写下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让生活素材成为写作动力,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灵感。
例如,在确定作文命题时,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我想对你说的话》《写给未来的自己》,这些题目的写作局限性较小,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写作形式与随笔类似,学生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作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教师要尽可能的让作文教学实现开放化与多元化,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也会更好的让大家爱上写作。
在初中作文课程的教学中,随笔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随笔训练的教学目标,这是让教学过程能够更好的展开的基础。
随笔训练中同样应当注重对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要让学生从文本续写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语言应用能力。
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作文教学中也很重要,教师要尽可能的让作文教学实现开放化与多元化,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这也是高效的作文教学中应当有的模式。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论文2 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来说,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
在农村中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野外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
” 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甚至因为星期五有作文课有的语文教师就称之为黑色星期五。
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
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大部分初中生作文基础差,作文兴趣不浓。
由于普及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毕业生都进入初中学习,这就使农村初中生素质良莠不齐。
很多学生小学就写不好作文,怕写作文,作文兴趣低下,到中学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作文就更成了他们的“眼中钉”。
每当语文老师一布置作文,学生就“一声叹息”。
部分学生均是在临交前才随便写一篇作文来敷衍了事,有些后进生则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勉强凑足字数了事。
、作文错别字多,辞不达意现象突出。
很多学生识字、识词量不多,字、词缺乏巩固,书写“龙飞凤舞”。
写好作文后又不认真修改,文中错别字太多,如一学生的作文《我的一家》,全文仅350字,错别字就有35个。
又如《读书真好》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还有一件事,我读书后,也会写信了。
妈妈出外打工去了,写来一封信,爸爸不认字,要我读信,又叫给妈妈写回信,我也写好了。
如果没有读书,信也就不会写,怎么办呢?读书真好。
”由于词汇积累不丰富,语言枯燥干瘪,多平铺直叙,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让人读来味如嚼蜡。
、作文素材陈旧,时代感不强。
边远农村初中的中学生知识视野远不及城市学生广阔,作文素材缺乏新意,写教师大多是写教师深夜备课,颂母爱大多是写母亲背子医病,写友谊多是朋友破镜重圆。
有些素材,小学写了初中写,初中写了高中还写,陈词滥调。
这样的素材怎能吸引读者?、作文思路狭窄,缺乏创新。
绝大多数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经常只会从常规思路入手,因而作文常常落入窠臼,千篇一律,缺少创新。
如以“尝试”为话题作文,很多学生就写学洗衣、学做饭、学骑车等,思路常常是:初试失败,再试成功,最后得出“失败是成功之母”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感想。
很多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只会流水帐式的记叙生活的点点滴滴。
、部分学生作文假话多。
很多农村中学生没有到过城市,却描写城市居民的生活;没有到过海边,却非要描写沙滩趣事;或是挖空心思的写抢救落水儿童、孤儿历尽千辛的场面。
编造现象尤为突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有轻视作文教学的倾向。
他们把课文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硬任务”,而把作文教学视为“软任务”。
一些教师认为,课文教学才是考试的关键,多教几次作文、少教几次作文都无妨。
考试时,作文不管出什么题目,写什么文体,每个学生总可以写出一点点的,总可以拿到一些分数,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阅读教学上。
作文教学往往缺乏整体设计,常常是随自己的兴趣随意命题,简单提示一下就让学生去写,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
部分教师作文批改不及时,批语古板枯燥,缺乏激励,批改方式单一,仅仅只是教师批改,没有调动起学生参与作文批改的积极性。
、家庭的影响。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
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作文存在着学生基础差、阅读面窄、观察想像力低、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方法失当、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脱节等不足。
教学方法落后、陈旧,导致了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对写作文不感兴趣。
学生所走的路就越来越窄, 眼界越来越狭小,作文感觉“无米下锅”,为了考试就不得不编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
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重视书写与字词积累。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要“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地当作一件事情来办。
”叶圣陶先生在《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一文中说:“字要写得正确,一笔一划都要辨得明白,还要写的熟练。
”只有写好了字,在作文中才能准确传达信息,正确表达情意。
因而教师在思想上要动员学生过好语言文字关。
掌握汉字,要多认,多练,多积累,多运用,多查工具书。
我在教学中坚持这样做:1、写。
让学生规规矩矩写字。
每学期准备几本小作文本,语文教材中“积累”部分的字词,均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抄写在小作文本上,并自己查阅“注释”或工具书弄懂含义。
2、找。
同桌从作文中互找错别字,并商量讨论改正。
3、读。
语文早晚读课,学生读自己积累的字词,多背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并鼓励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尽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引导学生从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农村中学生作文时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总认为自己的生活远不及城市中学生那么丰富多彩,哪有什么生活素材?其实不然,诚如刘国正先生所说:“宝库就在身边,他们却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认为面包和盐既不是精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保藏的缘故。
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就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有数不清的宝贝。
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让他们骑上神鸟飞进那神奇的山谷。
”怎样引导农村中学生去“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观察农村景色。
要认真观察积累素材,对待问题要有感而发,坚决做到“我手写我口”。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