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医疗共同体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医疗共同体工作的实施方案

关于医疗共同体工作的实施方案开展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制度创新,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32号)文件精神,结合XX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XX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实际,提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以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理顺双向转诊流程为重点,不断完善医联体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二)基本原则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以县域为重点,根据区域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双向选择、持续发展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关系,统筹安排医疗机构组建医共体。

2.坚持公益,创新机制。

坚持政府办医主体责任不变,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创新机制,逐步破除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垒和障碍,优化资源结构布局,结合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的推进,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3.资源下沉,提升能力。

利用区级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

鼓励医共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引领与支撑作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能力与绩效。

4.便民惠民,群众受益。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守门人”能力,推进慢性病预防、治疗、管理相结合,促进医共体建设与预防、保健相衔接,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工作目标通过组建医共体,区内各级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共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通过医共体促进区级医院对镇XX 卫生院技术帮扶落到实处,提高卫生院诊疗水平,促进区级医院真正发挥住院服务“守门人”作用,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乡镇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

二、组建县域医共体(一)组建模式XX区第一人民医院与XX镇中心卫生院、XX镇中心卫生院、XX 镇卫生院、XX镇中心卫生院、XX镇中心卫生院、XX卫生院、XX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XX区第一县域医共体。

XX市中医院与XX镇卫生院、XX镇中心卫生院、XX镇卫生院、XX庙XX卫生院、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XX区第二县域医共体。

XX区第三人民医院与XX镇卫生院、XX卫生院、XX卫生院、XX卫生院、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XX区第三县域医共体。

XX区第四人民医院与XX卫生院、XX卫生院、XX卫生院、XX 卫生院、XX卫生院、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XX区第四县域医共体。

(二)管理模式医共体牵头医院组织成立理事会和理事会办公室,负责医共体日常工作。

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医共体运行中本院有关管理和协调工作。

1.医共体内各医疗机构设置和行政隶属管理不变,第一名称不变,机构编制各自独立。

各镇XX卫生院功能不变,继续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协助卫生执法、管理村卫生室等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各成员单位的财政补偿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变,财政补助资金不纳入医共体收入分配方案。

2.医共体牵头单位与区医共体委员会签订责任书,上下医疗机构之间签订分类、分项合作协议书。

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保持独立的医疗业务管理,并承担相应的医疗责任。

强化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制定和实施统一管理和质控标准。

业务交叉的要落实医疗责任合理分担机制,落实医疗责任事故处理程序。

3.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医疗成本和医疗费用控制根据政策要求执行,各成员单位的经济收入均保持独立。

业务交叉的建立医疗机构间医疗收入结算与合理分配的有效激励机制。

医疗收入在成员单位之间的分配由医共体牵头医院拟定草案,在医共体内部形成一致意见后,报区卫计局、人社局、财政局批准后实施,并报区政府备案。

(三)医共体职责分工医共体理事会:负责联合医共体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建分工协作机制;制定医共体章程、双向转诊实施细则、医共体成员单位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医疗服务收入结算与分配办法等制度,建立完善医共体组织架构和运行制度,并具体推进落实。

牵头医院:负责组织制定体系内各项工作制度;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承担对所有下一级医疗机构的业务指导,与结对基层医疗机构有效对接及辖区病人的接收、转诊等管理工作;统筹协调医共体各医疗机构床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确保医疗服务顺畅高效;做好医务人员的上下交流和出诊工作;承担医共体日常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数据收集、汇总等其他工作,并及时报送区卫生计生局。

镇XX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伤残康复和慢性病治疗管理等任务;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护理等治疗;完成医共体理事会规定的其他任务。

(四)工作措施1.推进分级诊疗。

按照“基层首诊、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原则,一般常见病应在镇XX卫生院诊治;轻度疑难复杂或急性期的常见病,应由区级医院派专家现场指导镇XX卫生院就地治疗;受乡镇卫生院技术条件所限难以诊治的,应转往区级医院诊治。

村卫生室和镇XX卫生院转来的病人,区级医院应优先安排入院。

在区级医院完成难度较大的诊治且病情平稳后,转回镇XX卫生院,区级医院派原经治医生跟踪病人至镇XX卫生院,指导后续诊治工作。

区级医院与镇XX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平台,分别成立本医疗机构转诊办公室,实现工作对接,构建转诊绿色通道。

2.实现资源共享和有序流动。

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派出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下沉基层,帮助镇XX卫生院提升服务能力。

在医共体内,医务人员在签订帮扶或者托管协议的医疗机构内执业,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

医共体内可探索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查检验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

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医共体内医疗机构间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成员单位之间逐步建立远程医疗合作关系,开展远程视频会诊、教学查房、远程病理及影像诊断、远程专家门诊等活动。

3.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在医联体内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X 年要把所有贫困人口纳入签约服务范围。

通过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居民在医联体内到基层首诊,上级医院对签约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

通过签约服务和签约转诊,引导县域居民养成有序就医、履约转诊的习惯,形成逐级转诊制度。

试点阶段可实行“软签约”,县域医共体推出优惠措施,吸引居民签约。

参合居民首诊应在与之签约的县域医共体成员单位就医。

4.统一信息平台。

加强规划设计,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对医联体的支撑作用,结合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医联体相关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等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诊疗信息互联互通。

医共体可以共享区域内居民健康信息数据,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服务,方便患者看病就医,提高医学科研技术水平。

发挥远程医疗作用,促进医疗资源贴近城乡基层,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5.探索医共体为成员单位统一采购药品耗材。

落实《关于印发XX市医疗联合体药品耗材带量、带预算采购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通卫计字〔X〕6号)要求,以XX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核心,联合XX区各二级医院、镇XX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选定部分常用药品、耗材开展联合采购,合理降低药品价格。

三、启动区级医院直管卫生院暨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工作在组建4个县域医共体的基础上,由XX区第一人民医院对XX 镇XX卫生院1所服务能力相对薄弱、运行活力不足的卫生院开展直管暨紧密型医共体试点,探索构建更加紧密型医共体,XX镇XX卫生院加挂XX区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牌子。

(一)政策依据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工作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X〕32号)等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以人民群众防病治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为目标。

(二)直管原则1“七不变”“三统一”“一独立”的原则。

即: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不变;医院的性质和功能不变;医院资产归属不变;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领导、指导职能不变;政府的财政拨款渠道及标准不变(不低于直管前水平);党、工、团等组织的地位、职责和隶属关系不变;职工身份不变,基本工资、福利待遇不低于现水平。

统一管理、统一工作安排、统一考核标准。

机构编制独立。

2.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

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优于直管之前,即防止重医疗轻公共卫生现象出现。

3.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不流失。

保证房屋、设备等资产较直管前只增不减,人力、设备设施等资源共享,国家对试点卫生院此类相关投入政策不变。

(三)直管内容1.试点卫生院人事、财务等经营管理权全部交由区第一人民医院。

医联体内实行人、财、物一体化管理,实现医疗医技系统、护理质量、院感管理、消毒供应、后勤维护、设备采购统一管理的模式;加强对试点卫生院的基本建设、技术力量、信息化建设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与管理。

2.试点卫生院在编职工全部留用。

原则上职工待遇不低于直管前。

试点卫生院院长任用由区第一人民医院提出建议,由区卫计局考核合格后任用。

3.对试点卫生院现有固定资产进行清点,交由区第一人民医院管理,可依法依规进行新建、扩建及设备更新。

试点卫生院新增固定资产按照谁投入谁拥有产权执行。

4.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实施方案由区第一人民医院负责制定,报区卫计局批准后,由区卫计局组织实施,启动试点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