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有些种子太小要用(放大镜)来看。
1.2种植我们的植物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2、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还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式写观察日记。
3、凤仙花的播种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1.3 我们先看到了根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2、试管中水量的变化说明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1.4种子变成了幼苗1、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
2、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是为了能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阳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3、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是(绿色的),是因为植物体内有(叶绿体)。
4、植物的叶片中有许多微小的(绿色)颗粒,这些小颗粒叫做(叶绿体),它可以产生(叶绿素),它能够利用太阳来制造植物所需要的营养.5、(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来自绿色的(叶)和(茎)。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后来,实验证明这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结果。
1.5茎越长越高1、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
植物靠(茎)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靠(茎)把叶举在空中接受阳光照射。
1.6开花了,结果了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2、凤仙花一共有(4)个部分,分别是(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具备这四种结的花称为完全花。
凤仙花的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
3、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果实的形成主要与花的(传粉)和(受精)有关系,所以植物只有开花以后才能结果。
1.7我们的大丰收1、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
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共(90天左右)。
2、一般一株凤仙花能结出(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中大约有(17-18)粒种子。
种下(一粒)种子可以收获(几百粒)种子,这是我们的大丰收,同时也说明凤仙花的(繁殖能力)很强。
3、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变成种子。
4、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包括六个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凤仙花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6、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7、开花以后的凤仙花不会再(长高)。
第二章动物的生命周期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1、自然界中的动物有很多种,它们身体的外形、结构以及生活习性千差万别,但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是一生要经过(多次)变化的(昆虫)。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蚕卵(近似圆形),像(小米粒),宽约1mm,厚约0.5mm,刚产下的是(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4、蚕卵孵化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2 蚕的生长变化1、我们可以用(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
2、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3、蚕的身体外形是圆筒形的,分(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有六个小黑点是它的(眼睛),胸部有三对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有五对足,前四对足用来爬行,后一对用来(固定身体)。
身体的两侧有小黑点,这是蚕呼吸的地方,叫(气门)。
2.3 蚕变了新模样1、蚕茧里蚕的形态叫做(蛹)。
蚕蛹体型(粗短),像个(纺锤),(深褐色),分(头、胸、腹)三个部分。
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足和翅);(腹足和尾足消失)。
2、抽丝的方法:把蚕茧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下,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
3、(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织品。
2.4 蛹变成了什么1、蚕茧里钻出来的是(蚕蛾),是蚕的成虫。
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2、蚂蚁、蚕蛾、蜻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都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凡是具有这些特点的动物都是昆虫。
2.5蚕的生命周期1.从卵里出来是蚕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 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周期的开始),蚕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4.蚕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食物、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来维持它的生命。
2.6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1.用流程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例如蚕的生命周期:2.生命周期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
3.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2.7 我们的生命周期1.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2.从出生到死亡,人的生命会经历(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
3.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幅(恒牙)。
4.(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
第三单元 温度和水的变化1.1温度和温度计1. 物体的冷热总是在发生变化。
要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必须用(温度计)测量。
2.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 温度计是由(刻度、细玻璃管、玻璃泡)组成。
4. 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2.2测量水的温度1.测量水温的方法:(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2.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2.3水结冰了1. 比较冰和水,它们有哪些相同特征和不同特征?2.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3.水在(O ℃ )时会结冰。
2.4冰融化了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2.5水珠从哪里来装满冰块的杯子外壁上的小水珠是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
2.6水和水蒸气1.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水在(受热)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蒸发面积大等情况下蒸发的快一些。
2.7水的三态变化1. 水在自然界中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
3.水的三态变化(如右图所示)水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变化。
我们发现,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第四单元磁铁4.1我们知道的磁铁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的。
如(条形、蹄形、槽形、饼形、环形、柱形)等。
生产和生活中用到磁铁的地方很多,如(门吸、冰箱门、磁性白板、喇叭、电动机)等。
4.2磁铁有磁性3、“检测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的实验步骤:①预测②实验检验③确认或修正原先的想法。
4.3磁铁的两极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磁铁(两端)的磁力大。
2.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松开手,小钢珠会(滚向一端)。
3.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
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4.4磁极的相互作用1、一个能够自由转动的磁铁,静止时,一个磁极指南,另一个磁极指北。
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
我们可以利用悬挂法或水浮法,让磁铁自由转动,找出磁铁的南极和北极。
2、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
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3、磁铁总会指向(南北)方向,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
4、当一块磁铁摔成两段后,每一段都有(两个磁极)。
不管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南北)极。
4.5磁力大小会变化吗1、一般情况下,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是(固定)的,不同磁铁的磁力大小是(不同)的。
2、两个相吸的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增大);磁铁块数越多,磁力(越大),两个相斥的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
3、(磁力的大小)可以用吸回形针数量的多少来表示。
4.6指南针1、(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6000多年前,我国人民指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人们称它为“司南”。
到了900多年前,人们知道了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方法,制作出了灵巧的指南鱼和水浮式指南针。
后来,人们又把磁针和方位盘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了叫做罗盘的定方向的仪器。
2、指南针有(磁针、支柱、方位盘)组成。
3、用指南针定方向的方法:(1)把指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
(2)待磁针停止转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北方向与磁针指的南北方向一致。
(3)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
4.7做一个指南针1、钢针经过磁铁磨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方法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
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钉、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
2、制作指南针:准备材料:钢针、磁铁、塑料碗、水、吹塑纸、笔3、制作过程:①用手拿着磁铁的一端,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20~30次。
②如果钢端指北,在吹塑纸上写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们的指南针就能指示方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