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案主今年七十岁,少年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其他家庭成员都在动乱中走散了,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
没有读过什么书,只认识简单的字。
青年时母亲去世,由于家境困难四十岁才成婚,妻子经人介绍认识,两人感情不错,两年后妻子怀有了孩子,生产时难产而死,从此案主没有再娶妻。
儿子3岁时患急病发高烧,因无钱继续治疗病情加重影响了智力发育,没有接受正常的教育,只会一些简单的生活常识。
案主原本在工厂车间工作,43岁时在车间工作时因自己操作失误不慎致双腿残疾,因公受伤提前退休,但由于意外是由于他自己的失误造成,因此他没有得到比较多的补偿金。
现在案主没有工作,依靠微薄的退休金和残疾人补助维持生活。
儿子28岁,智力相当于幼儿水平,没有工作,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案主和儿子基本没有言语交流。
现在案主及其儿子居住在XXX社区一个10平米左右的单间里,没有独立卫生间和浴室,隔壁邻居都是流动人口,平时与他们交往不多。
由于案主身体残疾,需要在家中照料儿子,平时基本没有时间参与社区举行的活动,因此和邻里间关系一般感情不深。
私底下曾经表示对他离开人世后他儿子无人照顾表示担心,现阶段他无暇顾及自己的需要但从他的言语中总能感受到他的落寞孤独以及对走出家门看看外面的向往。
案例分析:案主面临的问题在于:(1)由于案主身体残疾,生活上有较多不便。
原来用拐杖支撑身体出行,现在年龄大了体力不济,外出采购日常生活用品时常常遇到困难。
(2)由于大爷身体残疾,平时外出一次极为困难,只有较少机会能与他人活动交往,因而与邻里关系一般,社会资源少,在生活困难时缺少他人帮助。
(3)除了自身的不便,他还需照顾智力低下的儿子。
平时除了外出购买日常用品其他时间基本在家,很少有机会外出,基本没有条件参加社区举行的活动。
现有资源:(1)社会工作者上门了解情况之后发现XXX社区比较多A老爷这类的残疾人,较多残疾人使用轮椅,存在着循环使用轮椅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了解情况后获知有没有多余的轮椅,把多出的轮椅或其他残疾设施低价租出给有需要的残疾老人。
(2)对于案主的出行问题和孤独感,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上门,陪他聊天,排解孤独寂寞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举办社区活动,把他和社区中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帮助他重新融入社区,也有助于他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3)对于他儿子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教他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
在他有一定的进步后,邀请专业人士教育他一些技能,如串花、编织链子,使他能够在家中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补贴家用。
理论运用:A老爷希望参与社区活动,由于客观的原因不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他依然有参与活动的意愿。
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活动理论对A老爷的问题进行解决,该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角色丧失的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明;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老年人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因此活动理论倾向于让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
只有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
由于退休和残疾的原因,A老爷失去的角色越来越多,参与的社区活动逐渐减少。
由于残疾的原因,与邻居交往和参与的社区活动减少,自我认识难以形成,这种自我认识的缺少导致他心情苦闷、生活质量的下降。
因此社会工作者希望能够通过将他与社区重新建立联系,使他融入社区,重新认识自我,改变精神状态,提生活质量,改善健康状况,能够安享晚年。
服务计划:大目标:通过帮助案主参与社区活动,已达到使其融入社区生活的作用。
(1)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社区残疾人的情况,寻求一些闲置的轮椅资源对其进行低价收购,建立起低价的残疾人设施租借服务,以此解决案主的出行困难问题。
(2)首先社会工作者教育案主儿子基本的生活自理方式,使其能够独立生活,在此基础上,请专业人士前来教授儿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如串珠花等,使其能够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3)社会工作者定期到案主家中陪案主聊天,排解他内心的苦闷,帮忙做家务以改善他的居住环境。
(4)在社区举行活动时,社会工作者上门邀请案主到社区中参与活动,并帮助他出行参加活动。
(5)社会工作者到案主邻居家拜访,拜托他们平时多留意老人的生活,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服务实施计划:(1)社会工作者先到XXX社区中了解大致情况,再到有残疾人的家庭中拜访,了解他们的轮椅使用情况,以确定建立低价轮椅互借服务的可能性。
社会工作者向残疾人介绍低价轮椅互借服务计划,征求他们的意见与看法,争取他们的支持。
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残疾人表示轮椅价格比较昂贵,很多人都不能支付其价格只能使用拐杖。
对于年轻的残疾人可能还能使用,但是对老年人来说使用拐杖比较不方便。
他们都表示如果可以建立低价轮椅互借服务的话,都将为他们的生活带来较大的方便。
我们也询问过案主的意见,案主表示十分欢迎这个计划,并对拥有轮椅表示十分期待。
目前社会工作者已找到了一个空置的轮椅,轮椅的原本的主人已去世。
在征得其家人的同意后,我们低价收购了此轮椅并将其低价出租给案主。
(2)在解决了案主的轮椅问题后,社会工作者进一步帮助解决案主儿子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每周两次到案主家中对其儿子进行生活常识的教导工作,教导案主儿子电器的使用方式、煮饭、防火防盗、应急电话等知识。
一个月后,社会工作者邀请到民间艺术家到案主家中教育其儿子一些简单的民间艺术品制作方式。
(3)社会工作者每周两次到案主家中陪案主聊天,和他聊聊生活上的问题,了解他的生活需求,排解他的孤独之情。
聊天之后帮助案主做家务,整理房间,使家中保持整洁干净,使老人生活在一个相对舒适的家庭环境之中,让他的心情更加舒畅。
(4)社区举行活动前,一般会有提前通知。
活动当天,社会工作者上门邀请案主参与活动,并帮助老人到达活动地点,使其能够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多认识朋友,多与社区邻里进行交流。
以香山为例,天桥XXX社区曾经举行过春游活动,邀请社区中的残疾人一同到香山游玩,由先进党员推他们出行。
活动当天,社会工作者也到了案主家中,邀请案主一同出游。
一开始案主比较羞涩地拒绝了,理由是他需要照顾儿子。
社会工作者表示他们可以在那天留在案主家中教授案主儿子生活常识同时对儿子进行照顾,并表示愿意陪同案主一起参与这次活动。
案主很开心地答应了。
于是社会工作者和社区中的先进党员一道参与了香山春游活动。
(5)社会工作者到案主邻居家进行拜访。
一方面了解案主平时的生活,另一方面了解邻居的基本情况。
邻居一开始对社会工作者表示一定的抵触,在社区书记的介绍下,邻居才放下戒备心。
邻居表示和案主并不熟悉,也不了解他家中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他是残疾人且有一个傻儿子。
社会工作者简要介绍了案主的基本情况,希望邻居平时能够多留意老人的生活,在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
邻居在有些犹疑之后还是答应了社会工作者的请求。
并表示由于自己是外来人口,也希望多融入社区,很愿意帮忙。
案例评估:(1)由于社区中有轮椅的人不是特别多,空置的轮椅比较少,因此轮椅互借服务的全面实施情况一般。
在解决了案主的轮椅问题后,就很难推广出去。
(2)轮椅的出现大大改善了案主的生活。
案主在平时出门购置日常用品时更加方便,而且案主的儿子能够推案主出门,两者现在能够一起出行,为他们的感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社会工作者上门陪同案主聊天后,案主的很多情绪都得以了排解,越来越相信社会工作者,也愿意多和社会工作者交流。
灵社会工作者惊喜的是,社会工作者的出现使得案主及其儿子间也有了交流的机会,社会工作者开始创造机会让父子交流,两人的感情明显比以前深厚了。
(4)有了轮椅后案主更多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
自从香山春游回来后,案主明显地与社区中的其他残疾人有了更多的交流,也有了更多的朋友。
现在没事的时候案主会坐在家门口,有人走过时案主会和他们聊聊天。
案主外出购物时,遇到熟悉的人也会主动和他们说话,社会工作者明显感受到案主的交往圈子扩大了。
(5)社会工作者曾经拜托过案主的邻居对案主提供必要时的帮助。
由于邻居住的是流动人口,工作经常换,工作时间也不固定,因此邻居和案主最后也并没有建立很熟悉的关系。
但现在彼此见面也会打招呼,比以前稍稍熟悉了些许。
专业反思:首先,在建立轮椅互借服务时社会工作者太过理想化,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社区中有轮椅的残疾人数量有限,有的家庭由于感情原因在家人死亡后不愿意将其原本的轮椅租出,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轮椅互借服务的效果。
而且,也有的残疾人由于经济原因,即使很需要轮椅但是也没有能力租用。
使得社会工作者设想中的轮椅互借服务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并未在社区中普及。
社会工作者应该在对社区有彻底的了解核对残疾人意愿有深入的了解后再进行工作设计。
此外,由于轮椅互借属于二手物品再利用形式,社会工作者是无法对轮椅的安全性能等进行检测的,因此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是社会工作者在活动策划时考虑不够细致的地方。
第二,案主一开始对社会工作者有戒备心,尤其是对社会工作者的入户有一定的不愿意。
下次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与案主有了比较充分的沟通后再提出入户请求。
既有利于争取案主的信任也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第三,社会工作者在此次服务中深感无力,案主生活上经济的困难社会工作者无力改变,而只能够通过一些旁敲侧击的途径帮助案主改变生活的困难。
社会工作者有时也陷入感情困惑中,感到矛盾。
但是最终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案主及其儿子自助,也算是达到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