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培优测试卷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培优测试卷

七年级数学上册上册数学压轴题培优测试卷一、压轴题1.在3×3的方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我们把这样的方格图叫做“等和格”。

如图的“等和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代数式的和都等于15.(1)图1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含b的代数式表示);(2)图2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可得a=__________,b=__________;(3)图3是显示部分代数式的“等和格”,求b的值。

(写出具体求解过程)2.概念学习:规定:求若干个相同的有理数(均不等于0)的除法运算叫做除方.如:222÷÷,()()()()3333-÷-÷-÷-等,类比有理数的乘方,我们把222÷÷记作32,读作“2的3次商”,()()()()3333-÷-÷-÷-记作()43-,读作“3-的4次商”.一般地,我们把n个()0a a≠相除记作na,读作“a的n次商”.(1)直接写出结果:312⎛⎫=⎪⎝⎭______,()42-=______.(2)关于除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任何非零数的2次商都等于1B.对于任何正整数n,()111n--=-C.除零外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数次商都相等,奇数次商互为相反数D.负数的奇数次商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商结果是正数.深入思考:除法运算能转化为乘法运算,那么有理数的除方运算如何转化为乘方运算呢?(3)试一试,将下列运算结果直接写成乘方(幂)的形式()43-=______615⎛⎫=⎪⎝⎭______(4)想一想,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的n次商写成乘方(幂)的形式等于______.(5)算一算:2019 23420201111162366⎛⎫⎛⎫⎛⎫⎛⎫÷-÷---⨯⎪ ⎪ ⎪ ⎪⎝⎭⎝⎭⎝⎭⎝⎭3.如图一,点C在线段AB上,图中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填空: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问题解决)(2)如图二,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和40,点C是线段AB的巧点,求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应用拓展)(3)在(2)的条件下,动点P从点A处,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中点时,两个点运动同时停止,当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巧点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 s的所有可能值.4.如图,数轴上点A,B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6-,3,点P是射线A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M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1)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0,那么MN的长为________;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那么MN的长为________;(2)点P在射线AB上运动(不与点A,B重合)的过程中,MN的长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写出求MN的长的过程;若改变,请说明理由.5.已知A,B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分别用a,b表示,且点B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将点B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P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1)在数轴上标出A、B的位置,并求出A、B之间的距离;(2)已知线段OB上有点C且6BC=,当数轴上有点P满足2PB PC=时,求P点对应的数;(3)动点P从原点开始第一次向左移动1个单位长度,第二次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第三次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第四次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点P能移动到与A或B重合的位置吗?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若能,第几次移动与哪一点重合?6.已知x =﹣3是关于x 的方程(k +3)x +2=3x ﹣2k 的解. (1)求k 的值;(2)在(1)的条件下,已知线段AB =6cm ,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且BC =kAC ,若点D 是AC 的中点,求线段CD 的长.(3)在(2)的条件下,已知点A 所表示的数为﹣2,有一动点P 从点A 开始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同时另一动点Q 从点B 开始以4个单位长度每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当时间为多少秒时,有PD =2QD ?7.点O 在直线AD 上,在直线AD 的同侧,作射线OB OC OM ,,平分AOC ∠. (1)如图1,若40AOB ∠=,60COD ∠=,直接写出BOC ∠的度数为 ,BOM ∠的度数为 ;(2)如图2,若12BOM COD ∠=∠,求BOC ∠的度数; (3)若AOC ∠和AOB ∠互为余角且304560AOC ∠≠,,,ON 平分BOD ∠,试画出图形探究BOM ∠与CO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8.问题情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有不重合的两点A (x 1,y 1)和点B (x 2,y 2),小明在学习中发现,若x 1=x 2,则AB ∥y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y 1﹣y 2|;若y 1=y 2,则AB ∥x 轴,且线段AB 的长度为|x 1﹣x 2|; (应用):(1)若点A (﹣1,1)、B (2,1),则AB ∥x 轴,AB 的长度为 . (2)若点C (1,0),且CD ∥y 轴,且CD=2,则点D 的坐标为 . (拓展):我们规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不重合的两点M (x 1,y 1),N (x 2,y 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x 1﹣x 2|+|y 1﹣y 2|;例如:图1中,点M (﹣1,1)与点N (1,﹣2)之间的折线距离为d (M ,N )=|﹣1﹣1|+|1﹣(﹣2)|=2+3=5. 解决下列问题:(1)已知E (2,0),若F (﹣1,﹣2),求d (E ,F );(2)如图2,已知E (2,0),H (1,t ),若d (E ,H )=3,求t 的值;(3)如图3,已知P (3,3),点Q 在x 轴上,且三角形OPQ 的面积为3,求d (P ,Q).9.如图1,点A,B,C,D为直线l上从左到右顺次的4个点.(1) ①直线l上以A,B,C,D为端点的线段共有条;②若AC=5cm,BD=6cm,BC=1cm,点P为直线l上一点,则PA+PD的最小值为 cm;(2)若点A在直线l上向左运动,线段BD在直线l上向右运动,M,N分别为AC,BD的中点(如图2),请指出在此过程中线段AD,BC,MN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若C是AD的一个三等分点,DC>AC,且AD=9cm,E,F两点同时从C,D出发,分别以2cm/s,1cm/s的速度沿直线l向左运动,Q为EF的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当AQ+AE+AF=32AD时,请直接写出t的值.10.数轴上有两点A,B,点C,D分别从原点O与点B出发,沿BA方向同时向左运动.(1)如图,若点N为线段OB上一点,AB=16,ON=2,当点C,D分别运动到AO,BN的中点时,求CD的长;(2)若点C在线段OA上运动,点D在线段OB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cm, 4cm,在点C,D运动的过程中,满足OD=4AC,若点M为直线AB上一点,且AM-BM=OM,求AB OM的值.11.如图,点A ,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3,3和1.动点P ,Q 两同时出发,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A 往返运动,回到点A 停止运动;动点Q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C →B 向终点B 匀速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到达点B 时,求点Q 所表示的数是多少; (2)当t =0.5时,求线段PQ 的长;(3)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线段PQ 的长为________(用含t 的式子表示); (4)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直接写出t 的值.12.(1)如图1,在直线AB 上,点P 在A 、B 两点之间,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点N 为线段AP 的中点,若AB n =,且使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①求线段AB 的长;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有关吗?请说明理由; (2)如图2,点C 为线段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CB 的延长线上,试说明PA PBPC+的值不变.【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压轴题1.(1)-b;(2) :a=-2,b=2;(3)9. 【解析】 【分析】(1)由每行、每列的3个代数式的和相等,列出关系式,即可确定a 与b 的关系; (2)由第一行与第三列、对角线上与第二行的和相等,可得a 与b 的值; (3)根据“等和格"的定义列方程,然后整理代入,即可求出b 的值. 【详解】解:(1)由题意得:-2a+a=3b+2a ,即a=-b ; 故答案为:-b ; (2)由题意得:2322283a a b aa ab b -+=+⎧⎨-+=-+⎩解得:22a b =-⎧⎨=⎩故答案为:a=-2,b=2(3)由题意得:2222223a a a a a a a ++-=+++,即:23a a +=-22223322a a a b a a a a +++=++++,可得:2223b a a =--+;()2232(3)39b a a =-+=⨯-+=+故答案为9.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充分利用“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3个数(或代数式)的和都相等"列出等式. 2.(1)2,14;(2)B ;(3)21()3-,45;(4)21()n a -;(5)29- 【解析】 【分析】(1)利用题中的新定义计算即可求出值; (2)利用题中的新定义计算即可求出值; (3)将原式变形即可得到结果; (4)根据题意确定出所求即可; (5)原式变形后,计算即可求出值. 【详解】 (1)3111111222222⎛⎫=÷÷=÷=⎪⎝⎭, ()()()()()4111222221224-=-÷-÷-÷-=⨯⨯=, 故答案为:2,14;(2)A .任何非零数的2次商都等于1,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 .对于任何正整数n ,当n 为奇数时,()111n --=-;当n 为偶数时,()111n --=,原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 .除零外的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偶数次商都相等,奇数次商互为相反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 .负数的奇数次商结果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商结果是正数,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B ;(3)()()()()()433333-=-÷-÷-÷-111()()33=⨯-⨯-21()3=-;611111115555555⎛⎫=÷÷÷÷÷ ⎪⎝⎭ 15555=⨯⨯⨯⨯45=;故答案为:21()3-,45; (4)由(3)得到规律:21()n n a a-=,所以,将一个非零有理数a 的n 次商写成乘方(幂)的形式等于21()n a-,故答案为:21()n a-;(5)201923420201111162366⎛⎫⎛⎫⎛⎫⎛⎫÷-÷---⨯ ⎪ ⎪ ⎪ ⎪⎝⎭⎝⎭⎝⎭⎝⎭()()()2019324220202112366---⎛⎫=÷-÷---⨯ ⎪⎝⎭201820181111162966⎛⎫⎛⎫⎛⎫=⨯-⨯-⨯⨯ ⎪ ⎪⎪⎝⎭⎝⎭⎝⎭201811161866⎛⎫⎛⎫=--⨯⨯ ⎪ ⎪⎝⎭⎝⎭11186=-- 29=-.【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新定义的理解与运用;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对新定义,其实就是多个数的除法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3.(1)是;(2)10或0或20;(3) 152t =;t=6;607t =;t=12;907t =;454t =. 【解析】 【分析】(1)根据新定义,结合中点把原线段分成两短段,满足原线段是短线段的2倍关系,进行判断即可;(2)由题意设C 点表示的数为x ,再根据新定义列出合适的方程即可;(3)根据题意先用t 的代数式表示出线段AP ,AQ ,PQ ,再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得出合适的解即可求出t 的值. 【详解】解:(1)因原线段是中点分成的短线段的2倍,所以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巧点, 故答案为:是;(2)设C 点表示的数为x ,则AC=x+20,BC=40-x ,AB=40+20=60, 根据“巧点”的定义可知: ①当AB=2AC 时,有60=2(x+20), 解得,x=10;②当BC=2AC 时,有40-x=2(x+20), 解得,x=0;③当AC=2BC 时,有x+20=2(40-x ), 解得,x=20.综上,C 点表示的数为10或0或20; (3)由题意得()()60601026046601015t t AP t AQ t PQ t t -≤≤⎧⎪==-=⎨-≤⎪⎩,,<,(i )、若0≤t ≤10时,点P 为AQ 的“巧点”,有 ①当AQ=2AP 时,60-4t=2×2t , 解得,152t =, ②当PQ=2AP 时,60-6t=2×2t , 解得,t=6;③当AP=2PQ 时,2t=2(60-6t ), 解得,607t =; 综上,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有152t =;t=6;607t =; (ii )、若10<t ≤15时,点Q 为AP 的“巧点”,有 ①当AP=2AQ 时,2t=2×(60-4t ), 解得,t=12;②当PQ=2AQ 时,6t-60=2×(60-4t ),解得,907t =;③当AQ=2PQ 时,60-4t=2(6t-60), 解得,454t =. 综上,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有:t=12;907t =;454t =.故,运动时间()t s 的所有可能值有:152t =;t=6;607t =;t=12;907t =;454t =. 【点睛】本题是新定义题,是数轴的综合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并进行求解. 4.(1)6;6;(2)不发生改变,MN 为定值6,过程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点P 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 、BP 的长度,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 、NP 的长度,再由MN=MP+NP (或MN=MP-NP ),即可求出MN 的长度;(2)分-6<a <3及a >3两种情况考虑,由点P 表示的有理数可得出AP 、BP 的长度(用含字母a 的代数式表示),根据三等分点的定义可得出MP 、NP 的长度(用含字母a 的代数式表示),再由MN=MP+NP (或MN=MP-NP ),即可求出MN=6为固定值. 【详解】解:(1)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0(如图1),则AP=6,BP=3.∵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MP=23AP=4,NP=23BP=2, ∴MN=MP+NP=6;若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6(如图2),则AP=12,BP=3.∵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 ∴MP=23AP=8,NP=23BP=2, ∴MN=MP-NP=6. 故答案为:6;6.(2)MN 的长不会发生改变,理由如下: 设点P 表示的有理数是a (a >-6且a≠3). 当-6<a <3时(如图1),AP=a+6,BP=3-a .∵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MP=23AP=23(a+6),NP=23BP=23(3-a ), ∴MN=MP+NP=6;当a >3时(如图2),AP=a+6,BP=a-3.∵M 是线段AP 靠近点A 的三等分点,N 是线段BP 靠近点B 的三等分点.∴MP=23AP=23(a+6),NP=23BP=23(a-3), ∴MN=MP-NP=6.综上所述:点P 在射线AB 上运动(不与点A ,B 重合)的过程中,MN 的长为定值6.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三点分点的定义找出MP 、NP 的长度;(2)分-6<a <3及a >3两种情况找出MP 、NP 的长度(用含字母a 的代数式表示).5.(1)A 、B 位置见解析,A 、B 之间距离为30;(2)2或-6;(3)第20次P 与A 重合;点P 与点B 不重合. 【解析】 【分析】(1)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得到点B 表示的数,再根据平移的过程得到点A 表示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的位置,根据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出A 、B 之间的距离即可;(2)设P 点对应的数为x ,当P 点满足PB=2PC 时,得到方程,求解即可;(3)根据第一次点P 表示-1,第二次点P 表示2,点P 表示的数依次为-3,4,-5,6…,找出规律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1)∵点B 距离原点10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左侧, ∴点B 表示的数为-10,∵将点B 先向右平移35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 ∴点A 表示的数为20, ∴数轴上表示如下:AB 之间的距离为:20-(-10)=30; (2)∵线段OB 上有点C 且6BC =, ∴点C 表示的数为-4, ∵2PB PC =, 设点P 表示的数为x , 则1024x x +=+, 解得:x=2或-6, ∴点P 表示的数为2或-6; (3)由题意可知:点P 第一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 点P 第二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3=2, 点P 第三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3-5=-3, …,∴点P 第n 次移动后表示的数为(-1)n •n , ∵点A 表示20,点B 表示-10, 当n=20时,(-1)n •n=20; 当n=10时,(-1)n •n=10≠-10,∴第20次P 与A 重合;点P 与点B 不重合.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绝对值,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综合应用,正确分类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注意:数轴上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关系. 6.(1)2;(2)1cm ;(3)910秒或116秒 【解析】 【分析】(1)将x =﹣3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2)根据题意作出示意图,点C 为线段AB 上靠近A 点的三等分点,根据线段的和与差关系即可求解;(3)求出D 和B 表示的数,然后设经过x 秒后有PD =2QD ,用x 表示P 和Q 表示的数,然后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讨论即可求解. 【详解】(1)把x =﹣3代入方程(k +3)x +2=3x ﹣2k 得:﹣3(k +3)+2=﹣9﹣2k , 解得:k =2; 故k =2;(2)当C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当k =2时,BC =2AC ,AB =6cm , ∴AC =2cm ,BC =4cm , ∵D 为AC 的中点, ∴CD =12AC =1cm . 即线段CD 的长为1cm ;(3)在(2)的条件下,∵点A 所表示的数为﹣2,AD =CD =1,AB =6, ∴D 点表示的数为﹣1,B 点表示的数为4.设经过x 秒时,有PD =2QD ,则此时P 与Q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2x ,4﹣4x . 分两种情况:①当点D 在PQ 之间时, ∵PD =2QD ,∴()()1222441x x ⎡⎤---=---⎣⎦,解得x =910②当点Q 在PD 之间时, ∵PD =2QD ,∴()()1222144x x ⎡⎤----=---⎣⎦,解得x =116. 答:当时间为910或116秒时,有PD =2QD . 【点睛】本题考查了方程的解,线段的和与差,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一元一次方程与几何问题,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关键.7.(1)80°,20°;(2)90°;(3)当030AOB <∠<时,45BOM CON ∠+∠=;当3090AOB <∠<,45CON BOM ∠-∠=,理由见解析【解析】 【分析】(1)利用平角的定义、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即可得出结论 (2)设AOM COM x ∠=∠=,再根据已知12BOM COD ∠=∠得出∠BOM=90°-x , 再利用BOC BOM COM ∠=∠+∠即可得出结论(3)分030AOB <∠<,3090AOB <∠<两种情况加以讨论 【详解】解:(1)∵∠AOB=40°,∠COD=60°∴∠BOC=180°-∠AOB -∠COD=80°,∠AOC=180°-∠COD =120° ∵OM 平分∠AOC ∴∠AOM=60°∴∠BOM=∠AOM-∠AOB =20° 故答案为:80°,20° (2)∵OM 平分∠AOC∴设AOM COM x ∠=∠=,则1802COD x ∠=- ∵12BOM COD ∠=∠ ∴()11802902BOM x x ∠=-=- ∴9090BOC BOM COM x x ∠=∠+∠=-+= (3)当030AOB <∠<时,即OB 在OM 下方时 设AOB x ∠= ∴90AOC x ∠=-∴1452AOM x ∠=-∴13454522BOM x x x ∠=--=-∴119022DOA DOB x ∠==-.∴13909022CON DOC DON x x x ∠=∠-∠=+-+= ∴45BOM CON ∠+∠=②当3090AOB <∠<,即OB 在OM 上方时设AOB x ∠= ∴90AOC x ∠=- ∴1452AOM x ∠=- ∴3452BOM x ∠=- ∴1809090DOC x x ∠=-+=+, ∵ON 平分BOD ∠,∴119022DON BOD x ∠=∠=- ∴32CON x ∠=∴45CON BOM ∠-∠= 【点睛】本题考查角的相关计算,难度适中,涉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和邻补角相加等于180°的知识点;同时,里面的小题从易到难,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8.【应用】:(1)3;(2)(1,2)或(1,﹣2);【拓展】:(1)5;(2)t=±2;(3)d(P,Q)的值为4或8.【解析】【分析】(1)根据若y1=y2,则AB∥x轴,且线段AB的长度为|x1-x2|,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2)由CD∥y轴,可设点D的坐标为(1,m),根据CD=2即可得出|0-m|=2,解之即可得出结论;【拓展】:(1)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代入数据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结合d(E,H)=3,即可得出关于t的含绝对值符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出结论;(3)由点Q在x轴上,可设点Q的坐标为(x,0),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三角形OPQ的面积为3即可求出x的值,再利用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应用】:(1)AB的长度为|﹣1﹣2|=3.故答案为:3.(2)由CD∥y轴,可设点D的坐标为(1,m),∵CD=2,∴|0﹣m|=2,解得:m=±2,∴点D的坐标为(1,2)或(1,﹣2).【拓展】:(1)d(E,F)=|2﹣(﹣1)|+|0﹣(﹣2)|=5.故答案为:5.(2)∵E(2,0),H(1,t),d(E,H)=3,∴|2﹣1|+|0﹣t|=3,解得:t=±2.(3)由点Q在x轴上,可设点Q的坐标为(x,0),∵三角形OPQ的面积为3,∴12|x|×3=3,解得:x=±2.当点Q的坐标为(2,0)时,d(P,Q)=|3﹣2|+|3﹣0|=4;当点Q的坐标为(﹣2,0)时,d(P,Q)=|3﹣(﹣2)|+|3﹣0|=8综上所述,d(P,Q)的值为4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读懂题意并熟练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及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公式是解题的关键.9.(1) ①6条;②10;(2)1122MN AD BC=-,证明见解析;(3)1t=.【解析】 【分析】(1)①根据线段的定义结合图形即可得出答案;②PA +PD 最小,即P 为AD 的中点,求出AD 的长即可;(2) 根据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得到12MC AC =,12BN BD =,利用MN MC BN BC =+-代入化简即可;(3) 根据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得到3AC =,6CD =,并可得到2EC t =,FD t =,62t EQ +=,代入AQ+AE+AF=32AD ,化简则可求出t . 【详解】解:(1) ①线段有:AB ,AC ,AD ,BC ,BD ,CD ,共6条; ②∵BD =6,BC =1, ∴CD=BD-BC=6-1=5,当PA +PD 的值最小时,P 为AD 的中点, ∴5510PA PD AD AC CD +==+=+=; (2)1122MN AD BC =-. 如图2示:∵M ,N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 ∴12MC AC =,12BN BD = ∴MN MC BN BC =+-1122AC BD BC =+- ()12AC BD BC =+- ()12AB BC BD BC =++- 1122AD BC =-; (3)如图示:∵C 是AD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C ,且AD=9cm , ∴3AC =,6CD =,根据E ,F 两点同时从C ,D 出发,速度是2cm/s ,1cm/s ,Q 为EF 的中点,运动时间为t , 则有:2EC t =,FD t =,6222EF AD AE FD t EQ --+=== 当AQ+AE+AF=32AD 时, 则有:32AE EQ AE AD FD AD +++-= 即是:()()6932329922t t t t +-++-+-=⨯ 解之得:1t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依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列方程. 10.(1)9;(2)53或1. 【解析】 【分析】(1)根据C ,D 分别为AO ,BN 的中点,可得ND=12BN ,CO=12AO ,再根据CD=CO+ON+DN ,将ND ,CO 代入可得出结果;(2)根据OD=4AC ,BD=4CO,可得出OA:OB=1:4. 由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分两种情况求解:①当点M 在线段AB 上,先由已知等量关系得出AO=BM ,设AO=x ,再用x 表示出AB ,OM 即可得出结果;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由. AM-BM=AB=OM 可得出结果. 【详解】解:(1)当点C ,D 分别运动到AO ,BN 的中点时,得 ND=12BN ,CO=12AO , ∴CD=CO+ON+DN=12AO+ON+12BN=12(AO+BN)+ON=12(AB-ON)+ON , 又AB=16,ON=2, ∴CD=12×(16-2)+2=9. (2)∵C,D 两点运动的速度比为1:4,∴BD=4CO.又OD=4AC ,∴BD+OD=4(CO+AC ), ∴OB=4OA ,即OA:OB=1:4.若点M 为直线AB 上一点,且AM-BM=OM , ①点M 在线段AB 上时,如图,∵AM-BM=OM ,∴AO+OM-BM=OM , ∴AO=BM , 设AO=x ,则BM=x ,由OA:OB=1:4,得BO=4x ,AB=5x ∴OM=BO-BM=3x , ∴55=33AB x OM x . ②当点M 在B 点右侧时,如图,∵AM-BM=OM , ∴AB=OM ,∴=1.ABOM综上所述:AB OM 的值为53或1.【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以及线段中点、线段和差的运算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点的移动与点所表示的数之间的关系11.(1)2;(2)1.5;(3)4-5t 或5t-4;(4)47或45或87或85【解析】 【分析】(1)先计算出点P 到达点B 时运动的时间,再计算出点Q 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进而可得答案;(2)利用路程=速度×时间,分别计算出当t =0.5时点P 、Q 运动的路程,即AP 和CQ 的长,再根据PQ =AQ -AP 计算即可;(3)分点P 、Q 重合前与重合后两种情况,画出图形,根据PQ =AQ -AP (重合前)与PQ =AP -AQ (重合后)列式化简即可;(4)分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和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两种情况,每种情况再分点P 、Q 在点C 异侧和点C 同侧,用含t 的代数式分别表示出CP 和CQ ,即可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结果. 【详解】解:(1)[]3(3)61--÷=,1112⨯+=,所以点Q 所表示的数是2;(2)当t =0.5时,AP =6×0.5=3,CQ =1×0.5=0.5,所以PQ=AQ -AP=AC+CQ -AP =4+0.5-3=1.5;(3)在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点P 、Q 重合,则64t t =+,解得:45t =; 当405t ≤≤时,如图1,4645PQ AQ AP t t t =-=+-=-;当415t <≤时,如图2,6454PQ AP AC CQ t t t =--=--=-.故答案为:4-5t 或5t -4;(4)当点P 从点A 向点B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则有如下两种情况: ①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3,根据题意,得:46t t -=,解得:47t =;②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由(3)题得:45t =; 当点P 从点B 向点A 运动时,若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也有如下两种情况: ③点P 、Q 在点C 右侧,此时P 、Q 重合,根据题意,得:()266t t --=,解得:87t =; ④点P 、Q 在点C 两侧,如图4,根据题意,得:()662t t --=,解得:85t =.综上,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当P ,Q 两点到点C 的距离相等时,47t =或45或87或85.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关系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知识,正确理解题意、全面分类、灵活运用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题的关键.12.(1)①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见解析; (2)见解析. 【解析】 【分析】(1)由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可得4n -=0,从而可求得n 的值; (2)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可知PN=12AP ,PM=12PB ,从而得到MN=12(PA+PB )=12AB ,于是可求;(3)设AB=a ,BP=b .先表示PB+PA 的长,然后再表示PC 的长,最后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解:(1)①∵关于x 的方程()46n x n -=-无解. ∴4n -=0, 解得:n=4. 故AB=4.②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理由如下: ∵M 为线段PB 的中点, ∴PM=12PB . 同理:PN=12AP .. ∴MN=PN+PM=12(PB+AP )= 12AB= 12×4=2. ∴线段MN 的长与点P 在线段AB 上的位置无关. (2)设AB=a ,BP=b , 则PA+PB=a+b+b=a+2b . ∵C 是AB 的中点,1122BC AB a ∴== 12PC PB BC a b ∴=+=+ 2212PA PB a bPC a b ++∴==+, 所以PA PBPC+的值不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点的有关计算,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