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人大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张卫平《民事诉讼法》(人大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第2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体系
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
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依据
辩论原则的含义
辩论原则 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
约束性辩论 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合理性
理解约束性辩论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处分原则的含义
处分原则的具体表现
处分的种类
处分原则 处分原则的重点
处分原则与辩论原则的关系
处分原则的背景及依据
我国现有处分原则的误区
诚实信用原则的缘起与认识基础
诚实信用原则的意义
当事人真实陈述的义务
促进诉讼的义务
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情形 禁止以欺骗方法形成不正当诉讼状态 禁反言
诉讼上权能的滥用
诉讼上权能的丧失
我国的司法语境与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重点难点归纳】
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概述
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过程的根本性、指导性规则。

(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贯穿整个民事诉讼法的根本性规则。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根本性体现在它对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问题作出了高度抽象的规定。

(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法的实施具有指导性。

民事诉讼法中的各项具体的制度和关于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是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落实和具体化。

(3)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具体制度和规范相比,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与民事诉讼法具体规定的确定性和精确性的统一,使民事诉讼法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法律系统。

(4)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宪法原则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的具体落实。

宪法原则是针对整个法律体系而言的,具有更高的抽象度和涵盖性,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比宪法原则更具体化,能反映本法域的基本特点。

(5)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作为一种原则性规范,也是对诉讼主体的基本要求,不过它与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要求仍有所不同。

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要求比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和模糊性。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基本价值要求的体现和落实。

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要求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两者都具有抽象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指导诉讼主体正确地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民事诉讼法各具体规定的精神实质,只有把握和理解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才能正确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

(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有利于克服既定民事诉讼法的有限针对性。

当民事诉讼法对某些具体情况没有明确规定时,审判人员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具体、灵活地加以处理。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也为审判人员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原则性根据。

(3)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为民事诉讼法的局部修改和调整提供了依据。

当既定的民事诉讼法的局部规定滞后时,立法者应当以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对其进行修改和调整,保持修改和调整后的具体规定与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一致性。

3.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的体系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中既包括了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包括了一般原则和重要的具体制度。

(1)民事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的原则、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侧重于强调裁判机关与社会的关系,不宜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只是裁判机关裁判的原则,不宜作为基本原则。

(3)民事诉讼法关于调解的规定实际上包括原则和具体制度两部分。

就调解在民事诉讼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调解与民事审判的关系来看,调解作为基本原则是不合适的。

(4)有关审判合议、回避、两审终审、使用本民族语言、民事检察监督、支持起诉和民事自治地方变通或补充的规定,由于在整个民事诉讼法中不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因而也不能作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二、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
1.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1)诉讼当事人平等主要是指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平等。

给予的诉讼权利,承担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诉讼义务。

(2)当事人在诉讼中的诉讼攻击和防御是平等的。

①双方都有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诉讼资料的权利。

②一方实施诉讼攻击时,另一方则有进行防御的权利。

(3)具有不同国籍、无国籍的当事人在我国进行民事诉讼时,其诉讼地位与我国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相同;我国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诉讼义务,具有外国国籍或无国籍的当事人也同样应当承担。

2.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依据
(1)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的规定是为了裁判主体发现案件真实,作出公正裁决。

(2)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是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

(3)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是宪法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域的具体化。

(4)诉讼地位的平等也是当事人平等的民事实体法律地位在诉讼中的体现。

(5)诉讼当事人平等原则是民事诉讼对抗式结构的必然要求。

三、辩论原则
1.辩论原则的含义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1)辩论权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

当事人,包括第三人,对诉讼请求有陈述事实和理由的权利,也有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和诉讼请求进行反驳和答辩的权利。

(2)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范围包括案件的实体方面、如何适用法律和诉讼程序上争
(3)辩论的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口头辩论主要集中在法庭审理阶段;书面辩论主要在其他阶段。

(4)辩论原则所规定的辩论权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在第一审程序中,法院要受到当事人主张范围的约束,在第二审程序中,法院也只能在上诉人上诉请求的范围内作出裁判。

(5)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当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论权。

2.约束性辩论
(1)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基本含义
①直接决定法律效果发生或消灭的必要事实必须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没有在当事人的辩论中出现的事实不能作为法院裁判的依据。

②当事人一方提出的事实,对方当事人无争议的,法院应将其作为裁判的依据。

③法院对案件证据的调查只限于当事人双方在辩论中所提出来的证据。

(2)约束性辩论原则的合理性
①使辩论程序真正得以实在化,避免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辩论程序空洞化的弊端,有效控制庭审前的隐性诉讼活动和审判过程中裁判者的“暗箱操作”,有效防止司法领域中的不正之风。

②使当事人对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处分能够得到完整和充分的体现。

③使法院处于中立的第三者的立场,从而保证其公正地裁判民事案件;并且能够使当事人的主体权(当事人权)得到体现。

(3)理解约束性辩论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①法院在作出判决时,应限于当事人在诉讼请求中主张的范围。

a.具体到当事人诉讼请求的量上,法院只能在诉讼请求的范围内进行裁判,不得超出请求的数量范围作出判决。

b.具体到当事人诉讼请求的质上,法院的判决不得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项在其性质上相悖。

②法院裁判的诉讼标的应与当事人主张的诉讼标的具有同一性。

在审理过程中,如果法院已经判明实际存在的诉讼标的与当事人所主张的诉讼标的不一致,法院不得以实际存在的诉讼标的满足原告的请求。

③法院裁判的依据来自于当事人的主张,其中包括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证据线索。

法院在诉讼中有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只是必须在当事人主张的范围之内。

④辩论原则使法院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但并不是说法院完全没有作为。

在当事人的请求或陈述不充分、当事人主张的表述和陈述不适当,或由于当事人的意识偏差而未将应提出的证据提出等场合,法院应当主动引导当事人充分、适当地陈述自己的主张,使争议的焦点和主张的依据变得更加明确,以利于发现真实,正确适用法律,作出公正的判决。

四、处分原则
1.处分原则的含义
当事人是否起诉或终结诉讼,何时或就何种内容、范围(法院对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请求事项不能裁判)对何人起诉,原则上由当事人自由决定,国家不能干预。

法院在民事诉讼中应当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2.处分原则的具体表现
(1)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起诉权而开始,因当事人自主的撤诉行为而结束。

“不告不理”原则就是处分原则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