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笔记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整理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笔记之《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整理

传播学理论注:考点;概念;考过知识点;考题;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一、大众传播的概念1、大众传播的特征:针对较大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消息是公开传播的,安排消息传播的时间通常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而且特征是稍纵即逝的;传播者一般是复杂的组织,或在复杂的机构中动作,因而可能需要庞大的开支。

2、新的媒介环境的特征:先前象印刷和广播那样性质截然不同的技术正在渐渐消失;我们正在从媒介缺乏的状况转为媒介过剩;正从将传播内容灌输给大众的泛播转变为针对群体或个人的需求设计的窄播;正从单向的传播媒介转变为互动的传播媒介二、新的媒介环境1、新式新闻:一方指总统候选人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即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指候选人直接面对面地接触受众而没有新闻记者在中间干预。

2、媒介环境变化引起的理论性问题。

(05年论述15分试述当今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出了哪些理论课题?)(1)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知识本性的?从存在于图书馆书架上和书本中——〉存在于电子空间中互相链接的一条条信息。

这种超文本信息是一种可能产生重要后果的方式,它改变了知识的基本结构。

(2)新的传播媒介是怎样改变人类思维本性的?网络传播有着微妙但却重要的效果:新的媒介改变着我们,将我们带入一个高智能的社会。

由于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的、合作的方式将我们的思想成果与其他人共享,这样,网络的人的智能生产率就将成倍增长,因为它是与联网的其他人的智能生产率朴素增殖的。

(3)当我们离开报纸、杂志等独家印刷媒介时,我们可能正在失去印刷物,那么印刷物的用是什么?我们用口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会不会受到损害。

(4)网上报纸应该采用哪种形式?尽管一些作家认为,网上报纸并不是报纸转变的真正方向,但它似乎是一个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进程。

第二章科学的方法1、科学方法之前,建构真理的方法:固守:认为总是持有的信念便是正确的。

家庭、社会、和同伴的强化及经常的重复支持了我们的固有信念。

权威:当我们对我们的信仰认同不再一致时,我们常常转向权威,求助于他们的支持。

我们认为他们比我们自己甚至其他所有人都要“有能力”而且“可信”。

直觉:无论我们求助的思想来源多么的权威,但它们个人意见往往是不一致的。

于是,我们转而依靠我们的直觉。

直觉是建立在个人的价值观、早期的社会影响或“常识”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我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存偏见,如果我们采用的措施是可信而且有效的,如果我们的发现是能够验证的,我们就比相信自己的直觉、依赖于权威的判断或凭借着固守的信念更可能接近“真实”。

2、科学的累积性:即科学的建立在前人所有工作的基础之上的。

其本质是可传达性,即具有克服地理、语言障碍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差异的能力。

为使累积现象发生,学者们必须共享研究的方法或方向,至少是拥有共同的学术价值观。

即“独立、客观、非情绪化及非伦理束缚的”。

科学只解决“是什么”,而不关注价值观。

3、对真实的科学概括:科学家通过对有关真实的概括(假说)进行反复的检验,直到获得足够的证据,可以把这些假说称为暂时性定律。

对科学概括的检验是通过有控制的观察来完成的。

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证实性是监督欺骗和偏见的卫士4、科学探索的过程:归纳法:用观察到的特殊或特定例子得出一般性结论或通则的方法,也称经验论。

演绎法:开始于抽象的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特殊的例子,也称逻辑法或唯理论。

理论与模式:理论:为对经验性测试进行新观察而提出一套有序相关的概括系统。

模式:对真实世界理论化、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切记:模式不是一种用于概括和解释的工具。

5、经验资料的取得(重点)(1)调查研究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的研究。

根据统计学原理,从样本中得出的概括可以推广到全体人口,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

包括抽样调查法和普查法。

抽样调查法可以对任何所给样本进行统计计算,但只能对一定程度和范围之内的可能发生性做出概括。

(2)内容分析法(03年名解):是分析信息内容的一种系统方法。

是调查者对他们自己选择的某时某地的传播产品的信息内容进行“客观化、系统化和数量化的描述”。

(05年简答,10分)调研法和内分法的异同:同:一是都是客观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二是都是通过对一定样本的研究、概括得出一定结论再推广到全体的方法。

异:对象不同:调法的对象是“人”,在传播学里主要是指报纸的读者、电视观众、杂志订阅者等;而内法的对象是以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为研究对象。

方法不同:调法主要是通过对象对先前制定好的调查问卷的回答进行分析研究。

而内法主要是通过对选定的信息内容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3)实验设计法(未考过,重视):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

实验包含了实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以及用公正和系统的方法观察或测量的结果。

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自变量)是否或在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处一个变量(因变量)的问题。

经典实验研究采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从群体中随机抽出两个配对的组,其中一个组施于实验变量,即为实验组,另一组就是不施任何实验变量的控制组。

当实验组接受了需要测试的变量后,再对两组进行观察和测量,他们之间以生的区别便可以认为是由实验处理所造成的效果。

实验法的优点:允许实验者进行控制,并提供内在的严格逻辑。

缺点:由于实验是人为的,或设计的场景过于简化,有时与“真实”世界不符。

以及其他一些综合因素,从实验设计和从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往往互相矛盾。

(4)个案研究法:对一个单一个体,如某个传播者、报纸、电视台等的很多特性。

通常设法了解有关特定个案一段时间内研究者感兴趣的“所有”事情。

抽样调查法是研究很多受试者或单位的一种或几种特性。

6、对资料的推论(1)统计:是用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推论的一种工具。

抽样调查法或概率统计能让科学家推测总体的特征。

统计的这种用法可以在一定可信性水平上从数据中得出推论。

使用试验法的调查者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不同的组,随机法能确保在分配受试者的过程中没有系统性偏差。

(2)外在的有效性和内在的有效性外在的有效性:是关于调查者所观察和测量的现象是否能代表这位科学家想要概括的真实世界现象的问题。

内在有效性:是那些局外的或替代的变量,在研究设计中它们必须得到控制,以排除它们成为造成任何可观察到的效果的原因。

即:除了进行实验的变量或自变量以外,实验者希望排除任何可以解释所得结果或成果的因素。

(04年简答15分)在对科学发现及从中得出的概括进行评价时,会涉及到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塞书原话),请解释一下“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3)可靠性外在的可靠性: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如果用于相同条件下的现象,每次测量都提供相同的结果的能力。

内在可靠性:指一次测试的不同部分能否提出可资比较的数据的问题。

答上题:举例说明:外在有效性:海特的《恋爱中的女人》,她寄出10万份大多针对妇女群体的问卷,回收的4500份问卷,根据这4500份的回答写成此书。

批评者说,抽样样本大多来自妇女群体,具有同质性特点,而4。

5%的回收率也嫌低,因而不是有效的抽样样本。

内在有效性:(4)假说的可操作性定义(未考过,重视)把抽象的假说转换成确认真实世界现象的做法,就被称和假说的“操作性定义”。

例如:“较之那些与其生活的社区有紧密社会联系的人,一个孤立于社会的人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能力要差”对这个假说需要可测量的方式来定义。

调查者对“社会孤立”和“社会联系紧密”的定义可以通过用其被邻居、亲戚、同事和其他人访问的频度来表示,而“媒介使用”的定义则用其人报告的大众传媒的时间来表示。

然后,可以对那些报告很少与他人有社会交往的人和那些与他人有相当多社会交往的人加以比较,并对两组受试者中花费在各种媒介上的时间的报告加以分析。

这时,有效性的问题就变成:对社会交往的测量是否确实测量了研究中所定义的社会联系。

(05年论述题,20分)如果现在你受一家电视台的委托,了解公众对付费电视的接受程度,你会怎么做?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此外,请根据你对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了解,对付费电视在我国的推行前景作一分析。

关于对付费电视接受程度的调查问卷性别:第三章模式的功能一、模式的功能与评估1、模式的四种功能:组织:能对资料进行排序和联系,以显示事先没有看出来的资料之间的相似性和关系;启发:模式可以成为引出新的未知事实和方法的手段;预测:如果一个新模式解释了人们尚未了解的事物,那便几乎可以表示,它可以做出预测;测量:一个模式在一定精确度上容许我们对有关“何时或多少”的问题作完全量化的预测。

2、评估:模式的普遍性如何?——>它组织的材料有多少,有效性有多大?;模式的启发性如何?——>它对发现新了联系、新的事实或新的方法有多大的帮助;由它得出的预测对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如何?由模式发展出来的测量的准确性如何?二、传播模式(注:模式虽然概念不多,但要掌握每个模式的图及阐释)1、拉斯韦尔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注意此模式的图)渠道: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送到接收器的传送中介。

发射器:将信息转变为信号以适合传播渠道使用。

信宿:消息想要传达到的人和或物,即接收者。

渠道容量(05年简答题10分请举例说明渠道容量的含义):不是指一个渠道能传送的符号的数量,而是指渠道所能传达的信息的能力,或者说,渠道传送信源产生的信息数量。

例如在一定时间内人类眼睛所能分辩并传送的信息大大多于大脑能处理及储存的信息。

熵:指一种情境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

在信息理论中,它与一个人在组成信息时选择自由度的大小有关。

冗余:不是熵或不成为信息的那部分消息我们就叫它冗余。

冗余的定义是由使用权用符号的控制规则所决定的、而不是由发送者自由选择的那部分消息。

关键或重要的消息在传播过程中的重复也是冗余的一种形式。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任何东西。

噪音增加了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

3、奥斯古德模式4、施拉姆三模式:5、纽科姆的对称模式:6、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05年论述请画出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并阐释其含义):7、格伯纳的口语模式:8、信息处理的概略理论:第四章传播中理解的作用一、对理解的影响理解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假定、文化期待、动机、情绪及态度。

二、选择过程1、选择性接触:个人倾向于使自己接触那些与原有态度一致的大众传播,避免与己意不合的传播现象。

2、选择性注意:个人倾向于注意消息中那些与其现在态度、信仰或行为非常一致的部分,而避免消息中那些违背现有态度、信仰或行为的问题。

3、选择性理解:人们的理解容易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4、选择性记忆:受愿望、需要、态度及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回忆信息的倾向。

三、信息处理模式1、概略理论:概略是一种认知的结构,它由组织好的从以往经验中抽象出的对情境及个人的知识所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