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期末论文
古代礼仪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人的心中,他们把礼看的比生命还要重要。
诗经中有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即礼是人和野兽的最大的区别。
人生而不知礼,及被教化,却能知礼、懂礼,心中有礼,人人如此,便成礼仪之邦,便可天下大同;如若是人而无礼,即禽兽不如,活着也并没有意义。
千百年来,古人的所作所为我们无法了解,但是礼延续了千年,让我们有可能从中了解到古人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千百年来曾存于世间的大智大慧。
纵观中国人的一生,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一个礼字,从出生成人到婚丧嫁娶等等都需要符合于礼仪,很难相信没有了礼,古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是一只贪婪、有恶欲的野兽,还有可能变成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目的,没有使命。
孔子有云,“不学礼,无以立”,即礼是人立身的根本,是做人的基础,立身先立德,而懂礼才能知德,如此看来,礼对人不可谓不重要,
而且纵观历史,礼仪似乎渗透到了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传承了一世又一世,即各个朝代中都能发掘出礼的影子,礼在社会中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提到礼,估计在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周礼:在周代,周公把礼向人的身上转移,并将以前的有关礼的内容加以改造、整理,创造出了一套具体可行的礼仪制度,并同时在全国推行,自此,礼仪成了一种制度,成了人与人之间相待的一种规范,成了一种真正有力的保障。
其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不仅仅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用来维持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更是渗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各个方面比如交往、穿着、服饰、婚嫁丧葬等提出来细致具体的要求,自此,中国礼仪时代正式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王朝式微,各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周朝早期制定的礼仪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国与国之间相恨相杀,礼被人们所忽视,一不能富国强兵,二不能获得利益,礼仪中的交往原则被人们所抛弃;然而当中的等级制度却愈发严格,人们不再拥有自己的自由,被肆意买卖,任意的支配。
但也许是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特征,并不能一概而论,因循守旧反而会贻笑大方。
泓水之战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宋襄公在位时与楚国发生争端,双方在泓水相遇,楚军多,宋军少,有人劝谏道:“趁楚军渡河之际消灭他们。
”宋襄公认为他们为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于是果断拒绝。
等到楚军过了河刚开始布阵,其人继续劝谏说抓紧时机,然而宋襄公依旧拒绝了,最后等楚军布好阵后,楚军一拥而上,大败宋军。
事后宋襄公还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同时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
尤其是古人每当作战时,并不靠关塞险阻取胜,寡人的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其大臣却说:“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哪里还要管君子、礼仪之道,按你所说的,直接当奴隶算了,何必去打仗呢?”乱世之中礼仪并不可废,但仍需做下变通,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宋襄公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按礼而来的。
言及于此,就不得不说说孔子了。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坎坷的,但他始终坚持着他的梦想,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回到那人人知礼、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但他又是可悲的,以其思想生于任何太平之世都能够大有所为,可他却偏偏生在了春秋战国,一个无法拯救的乱世,在这里他主张推行礼仪文化治国,改变社会风气,通过礼仪使人修身养性,悟道有礼,井然有序,,以礼相待,后经孔子及其弟子的实践、推广、礼不断的丰富完善,内涵深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对后世历朝历代生产巨大影响!礼在孔子这里又经过了完善和改进,被后世所沿用。
谈到这里,不禁会发问,礼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追溯到上古时代,由于先民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敬畏,无法用现有知识解释,即将其归结为“神灵”的力量,认为神灵能够主宰人的旦夕祸福、生老病死,各种崇拜与敬畏汇聚在一起,先民们对神灵愈发恭敬,用各种方式敬神、供神、求神、祭神,以此来得到神灵的庇佑。
由于我们的祖先在举行这些祭祀活动的时候,既敬畏虔诚,又庄严隆重,每年定时举行,代代相传,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仪式,于是中国最早的礼仪就此诞生,并作为中国古代最具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延续到现在。
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礼。
在中国人看来,礼就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狱人们的一种精神,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准则。
对于现代人来说,礼不单单指的礼仪,还包括了前人对礼做出的努力以及对前人的尊敬,传承了如此之久,也足以让我们对其表示敬意。
礼始终贯穿于中国的历史,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了政治、道德、社会等多个方面。
1.礼在政治上的影响
中国的礼仪起源于政治。
源于那虚无的鬼神之说,阶级统治者也借此来更好的统治人民。
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为政者治理国家、稳定社稷、安顿人民的依据,是保持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
其实,礼的诞生本就是为阶级统治者服务的,服务于政治,之后才服务于全体人民。
至于所说的“不学礼,无以立”则是后来的衍生产物,并不是礼本身所产生的结果。
纵观历代的统治者,没有一个不把礼当成国之根本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礼的基础上操作的,必须合乎礼。
2.礼对于道德的影响
礼仪与道德相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品格的重要途径。
礼
仪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礼仪可以让人更好的达成道德这一条件;另一方面,道德反过来作用于礼仪,一个有道德的人相必都会认为他懂礼。
礼仪与道德息息相关,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
而且道德与礼仪也并非完全相同,比如,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可以用来评判一个人的好坏,然而一个知礼的人却不能武断判定其人的好坏。
而且礼仪说轻的话只是教人的一种手段,用来辅助人们达成更好的条件,但是事实上两者并无优劣之分,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利于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
3.礼对于社会的影响
虽然礼刚出现的时候目的并非是为了社会和全体百姓,但是随着历史的进行,礼已经逐渐发展为全社会的准则。
统治阶级用其来维系国家的秩序,人民用其来丰富自己,成为一名君子,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礼的调控下,也正是礼的调控才使社会如此井然有序。
宏观方面来说,礼调节着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其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进而来调节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
这也是礼仪的最终目的。
在古代,礼在治理国家和治理社会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礼与法相结合。
礼中包含法,为法的核心所在;法是礼的后盾,同时也是礼的具体体现。
古人常说“有违礼法”,这即能说明礼法之间的密切关系,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差别,且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补充。
古代礼仪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等级制度,而这点与现代的礼仪完全相反。
在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等级是非常重要的,并不会倡导人人平等,因为人们的地位不尽相同导致他们所使用的礼仪也不同,儒家有言“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且在后世甚至历代的法令都在维护等级制度,即法律不仅规定生活方式因社会和法律身份不同而有所差异,更重要的是不同身份的人在
法律上的待遇更是不同,人与人之间讲究长幼尊卑,这也是礼仪制度的又一大体现。
总的来说,古代的礼仪制度对古代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拥有着很强的积极作用。
从其产生开始就不断的给人以不同的经历,人们也利用其功能作用来调节社会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地进步。
同时,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极为丰富,其蕴含的思想也并不是片刻就能说完的,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只有真正了解了礼仪,才能更深的领悟其博大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