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学年高中一轮复习:检测(7)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2020学年高中一轮复习:检测(7)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检测(七)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太平天国举行科举考试,要求白话写作,题目选自《圣经》、基督教论著和太平天国诏书,如“耶稣舍命待何为”。

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

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

此科举考试( )A.弥补了传统科举制的不足B.推动了白话写作成为主流C.使基督教取代了儒家地位D.无法起到举才选能的作用解析:选 D “考生来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人和巫师等。

科试中榜率高,如湖北一次科试,1 000名考生800人中榜”,如此高的录取率,无法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故D项正确。

2.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

这说明了( )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认为如此说辞容易引起冲突,并非重振太平天国威风,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傲岸自大的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

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

”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

”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解析:选A 两位史学家都认为太平天国的成功是历史“倒退”和“失败”,原因就在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目标,不能顺应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故A项正确。

4.(2018·郑州质检)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 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解析:选B 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故A项错误;督抚由满族贵族担任变为汉族地主担任,反映了清朝重用汉人担任督抚,清朝的军政局面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源于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正确;督抚是地方行政长官,故C项错误;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以解决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5.(2018·湖南长郡中学考试)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量银数(单位:两)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政府投资开办工厂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解析:选A 由材料中表格信息可知,咸丰三年(1853)新收银数相较前两年大大减少,支出银数较多导致实存银数大大减少,联系史实可知1853年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属于太平天国范围之内,因而导致新收银数大大减少,但因镇压太平天国导致军事开支巨大,从而导致支出银数增多,因而出现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故A项正确。

6.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

……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选D 该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因果倒置,故A项错误;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当时的光绪皇帝并无实权,故B项错误;除官吏腐败外,该项不能体现“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等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激化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故D项正确。

7.1911年5月,在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前夕,一位名叫石长信的监察干部(给事中)在上奏中写道:“四川、湖南现兴修铁路,因资金紧张,以租股为名,每亩土地皆征税,以充路款。

我听闻两省农民,民怨沸腾,又遇荒年,用强制手段收取更难以操作。

深恐民穷财尽,本欲图富强却使其更加贫弱。

所以于路收归国有之日,不必担忧百姓会阻挠。

”材料印证了( )A.铁路建设资金短缺B.民众抵触铁路修建C.铁路国有恰逢其时D.保路运动发生原因解析:选D 材料仅涉及四川、湖南兴修铁路,资金紧张,不能印证铁路建设资金短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百姓抵制的是加收土地税以充路款,而不是抵触铁路修建,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石长信的言论,仅能反映出清政府维护统治的目的,不能体现铁路国有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故C项错误;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它不仅堵塞了民间资本介入投资的通路,而且将之前民间集资的铁路费用也收归国有,引起了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故D项正确。

8.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立宪派首领汤化龙起草通电以咨议局、商会、教育会名义请各地响应。

各省宣布独立时,很多省是新军起事,咨议局服从,立宪派主政。

革命派依赖新军的实力,立宪派凭借社会声望。

这可以佐证( )A.辛亥革命的成功是立宪派和革命派共同努力的结果B.新军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的主体力量C.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各省独立是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合奏解析:选A 辛亥革命的成功,既离不开革命派对新军的思想动员作用,也离不开立宪派的社会号召作用,这是二者合力的结果,故A项正确。

9.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解析:选C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

10.(2018·丹东测试)有学者认为:《临时约法》中反对总统制,追求“超议会制”的所谓民权主义制宪目标,忽视了在宪政制度框架中仍然握有实权的总统角色;而且立法与行政机关,“万一发生争执,双方都没有合法的手段来制约对方”。

该学者旨在说明《临时约法》( )A.权力分散降低行政效率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有利于防止专制维护共和D.政体构建本身存在缺陷解析:选D 材料整体阐释了《临时约法》的不足,客观上反映了《临时约法》本身在政体构建方面就存在着天生的缺陷,故D项正确。

11.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

”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 )A.彻底消除了人们心中的封建意识B.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使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得以贯彻解析:选B “彻底”表述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得出,辛亥革命铲除了封建帝制存在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涉及辛亥革命对经济的影响,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的震撼作用,并未涉及政治原则的贯彻问题,故D项错误。

12.(2018·石家庄模拟)下表为中国近代后期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B.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C.清朝结束具有偶然性D.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解析:选D 三则材料“荡涤二百六十多年的耻辱”“清国……把天下让给南京政府”“表面上推翻了满清政府”均说明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

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

”——据朱英等著《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记忆与诠释》材料二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材料三这是两种对立的宪法精神之中和、妥协的产物:即革命党革命主义的宪法,与“逊位诏书”中所承载的、从晚清立宪以来的、和平改良的立宪派的宪法精神,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构建时期的宪法根基,为我们现代中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政治时期或者立宪时刻。

辛亥革命发生过多少场战争?死了几个人?相比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我们没有大的血腥性的政治动荡。

英国革命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还有若干年的动荡,然后才实现了光荣革命,完成了英国从封建制的王权国家到现代的君主立宪制的转型。

至于法国大革命,更是充满了动荡和血腥。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一段时间,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立宪时期,这个立宪时期就是革命的宪法精神与妥协的和平宪法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个共和国的宪法精神,我视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摘编自高全喜《中国版的“光荣革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11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观点的历史依据。

(6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第一句话,从传教士的认识内容上概括印象。

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原因,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结合中国国内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