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爱数学的他推荐了三本文学书

最爱数学的他推荐了三本文学书

最爱数学的他推荐了三本文学书
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首位华裔获得者丘成桐长沙开讲
--------------------------------------------------------------------------------
2009-12-23 8:01:48
他的观点是:读《诗经》明白方向,读《楚辞》激励热情,读《史记》学会抉择
本报记者胡力丰长沙报道
他22岁获得博士学位,25岁成为斯坦福大学教授,27岁攻克几何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并在1982年(33岁)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菲尔兹奖也被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刘克峰曾称赞他:“创造了一个中国人的数学神话,是一个活着的传奇。


他——就是丘成桐。

[人物简介]
丘成桐,1949年生人,原籍广东,后迁居香港,少年丧父。

17岁入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在这里因缘际会遇到了来访的“华人数学家第一人”——陈省身先生。

1997年获美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

此外他还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的终身教授,现任哈佛大学数学系主任,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外籍院士。

昨日,丘成桐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麓山论坛”学术年会的压轴嘉宾,在长沙和学子们畅谈“研求之乐”。

图/记者殷建军
初见丘成桐,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人,而且普通话也说得不太标准。

但一经接触,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造诣,以及这位当代数学大师以大刀阔斧般气魄,革新微分几何学和直面国内学术界一些陋习的勇气,将令你彻底倾心不已。

昨日下午,丘成桐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麓山论坛”学术年会的压轴嘉宾,在长沙和学子们畅谈“研求之乐”。

并为这次师大学子之约题词:岳麓书传,百代贤儒仰朱张;楚南人杰,千年王业出湘潭。

偏爱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
“年少时我并不喜欢读书。

”丘成桐“研求之美”的讲座从年少时求学讲起。

少年得志的数学天才,这是一般人眼中所认为的丘成桐,但事实恰恰相反。

小时候的丘成桐很顽皮,那时他对数学的兴趣,也远远不及对历史和古代文学的喜爱。

丘成桐的父亲小时候要求儿子背诵古文诗词,如果成绩不理想,还会“打掌心”。

父亲离世那年,丘成桐14岁。

为了缓解悲伤,他读起了《红楼梦》,觉得里面有很多感情相通,而之前他更喜欢看《三国演
义》。

丘成桐喜欢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比较。

他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文学修养,对培养做学问的气质很重要。

解除名利的束缚,使欣赏大自然的直觉毫无拘束地表露出来,是数学家养气最重要的一步。

“我本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

从《诗经》我看到比兴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激励起我对数学的热情,向大自然追寻真与美的感受。


“而读历史让我学会在关键时候做抉择。

”他引用《史记》中刘邦虽屡败但仍坚守中原终成大业,阐明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斯坦福大学,尽管当初那里并没有很好的数学科研条件,但这是一所很好的大学。

从未放弃对至真至美的追求
“奋斗的过程就像智者垂钓,看到学问的成长是最有意思的。

”丘成桐说,“我研究数学的目标不是拿奖,也不是成名成家。

对真与美无条件的追求,是我一生做学问的座右铭。

”他引用陶渊明的诗“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明自己的志趣。

在丘成桐的眼里,数学很美。

数学之美在于简约严谨,应用一些简单数学定理把大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描述出来。

丘成桐认为,数学美感的获得,常常以数学家经年累月的苦思、单调乏味的运算为代价——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与错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后,可能在冲凉或刷牙时,突然间茅塞顿开了。

丘成桐说,数学家追求一个好的命题,如同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慕,朝思暮想。

做学问的路很长,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假如没有热忱,就没有办法继续。

很多有终身教职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是求真的精神,刺激着他们不肯放松。

寻找下一个华人数学天才
这样一位在公众视野中似乎不问世事的学术大师,却在2005年掀起了一场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风波。

当时他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灰心”。

他对院士制度的批评以及对国内高校引进所谓海外人才内幕的揭露,更是让人吃惊。

在昨日演讲中,他又提及国内很多的名教授,著作等身却不见得有多少能传世。

“一生所作,不见得比写几篇有点内容的短文章实在。


2007年,丘成桐参照美国中学生数学奖“西屋奖”设立“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旨在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中学生、特别是大陆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兴趣和创造性,并从中培养和挖掘年轻的数学“小天才”。

该奖不久前刚刚进行了第二次颁奖。

他说要尽责任提拔中国国内最有才华的数学人。

[名词解释]
菲尔兹奖
菲尔兹奖是以已故的加拿大数学家、教育家J.C.菲尔兹(Fields)的姓氏命名的。

菲尔兹奖是最著名的世界性数学奖,由于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因此也有人将菲尔兹奖誉为数学中的“诺贝尔奖”。

第一次菲尔兹奖颁发于1936年,而后每4年一次。

菲尔兹奖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奖励年轻人,只授予40岁以下的数学家,即授予那些能对未来数学发展起到重大作用的人。

1936年至今,获菲尔兹奖
的只有40多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