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学期37页。

以前教这个内容时,书上往往陈述了操作步骤,如:(1)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读出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准量角器的度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关注操作步骤,动作要领,甚至还让学生去背量角的方法,这样一来能让学生快速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这就是所谓的“机械记忆,规范操作”。

但新教材上没有规范的操作步骤,只有认识量角器和讨论如何测量下面两个角的度数两个内容。

我想,新教材之所以删除了量角的步骤,是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留下了探索的空间,并能让他们品尝探究后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

(2)会读出量角器上的角的读数。

(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

(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正确量角。

教学难点:量角时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两个不同120°的角,与同桌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师:你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吗?
学生A:125°学生B:120°学生C:123°
师:为什么这几位同学量得的结果不同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师:为了准确测量出角的大小,我们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和度量工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师:你知道度量角的工具是什么吗?(量角器)
学生:量角器学生:半圆
师:我们叫它做量角器
2、揭示课题:要知道这两个角有多大,那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设计意图】本情境导入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思起于疑”,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们说哪个角大呢?”抛给学生,由于无法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个问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量角的方法
1、认识量角器
师:知道量角要用什么测量工具吗?(量角器)
师:同意吗?那我们拿出量角器,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什么?看谁的眼睛最亮?
生1:量角器是半圆形的,上面有很多数字。

生2:我补充一点,半圆上面不仅有数字,而且是两圈数字,它们都是从0到180。

生3:半圆被平均分成了180等份,上面还有很多条射线。

生4:量角器下面有一个空白的半圆形。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

量角器被平均分成了180等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请同学们先看书P37,1度角到底有多大?然后在量角器上找出1度角,并感知1度角的大小。


师:量角器平均分成180份,一份所对应的是1度角。

由此推断,你还能知道什么呢?
生1:2份就是2度角。

生2:10份对应的是10度角。

生3:几份对应的角就是几度角。

生4:在量角器上可找到许多大小不同的角。

生5:我觉得这些角的顶点都是同一点。

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从顶点引出的射线,只看到下面有一个空白的半圆呢?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分析得很对。

那个小半圆中的圆心叫量角器的中心点。

你能拿出活动的学具角在量角器上叠出一个30度的角吗?
生1:老师我好像遇到了麻烦。

我的一端叠在右边的0上,另一端对准30,可是这里有两个数,不知该读30度还是读150度。

师:刚才我们感知了1度角的大小,那你估计一下应该是多少度?
生:这个角感觉很小,我看应该读30度。

生: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度数呢?
师:量角器从中心点引出的对准0的右边的射线,与对准
生:我想应该看外圈刻度。

师:想证实一下吗?请你们再用学具角在量角器左边叠一个150度的角。

生:老师,我们叠了,的确是看外圈的刻度。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在量角器上找已知度数的角了。

那么怎样测量一个角的度数呢?翻书P37上有两个角,请小组讨论如何测量?
生1:刚才我们会用学具角在量角器上叠一个角,我们可以把要量的角想成学具角在量角器上叠一叠,量出角1是60度,角2是120度。

师:谁能具体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叠的呢?
生1:我们将角1的一边与量角器右边的零刻度线重合,角的顶点与中心点重合,看另一边对准内圈的刻度是60,角1就是60度。

角2是对准左边的零刻度,看外圈刻度,量出角2是120度。

生2:我们组的方法不同。

我们把角的顶点与中心点重合,角的两边与任意两条刻度线重合,然后用大数减小数,也得出角1是60度,角2是120度。

小结归纳:
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

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外圈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切身体会角的结构,认识角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90刻度线等等。

为使用量角器做好铺垫。

2、尝试量角
(1)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纸上有4个角,你们能用量角器量一量∠1的大小吗?(学生尝试用量角器试着量一量∠1)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出现的错误,汇报时可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进行教学。

(学情预设:根据我以往的经验来看,量角时主要出现的错误有中心与顶点不重合;边线不重合;读错度数)
(2)学生量完后,与同桌交流量法。

(3)学生展示量角的过程。

【设计意图】先找一些量错的孩子上来展示,并逐一找出错误的地方,并鼓励:还没学过,不会是很正常的,但敢于尝试很值得老师表扬。

如果是测量方法正确,读数却读错,也给予表扬:要量角的大小他已想到中心对角的顶点,一条边对0刻度线,这个思路是正确的,真不简单。

接着趁热打铁说:“我们要感谢这个同学,是他提醒了我们,角的另一条边对着两个刻度,究竟看哪一圈呢?那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一边开始的,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

起点0刻度线在内圈读内刻度,起点0刻度线在外圈读外圈刻度。


3、演示量角,教师进行恰当的讲解。

演示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4、学生根据刚学的量角步骤再正确地量出∠1的度数,并把不同方向的∠2、∠3、∠4的度数量出来。

【设计意图】有可能还有一些学生对于读数还会弄错,150°会读成30°,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这些角与直角比是大还是小。

还可能会出现所量度数可能会
有一点误差,如果相差小于2度,我们都认为是对的。

让学生在对比中得到真知,体会成功的快乐。

5、学生反馈信息并说说量角的步骤。

一放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二移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三看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的刻度是几,注意0刻度线在内圈读内
圈刻度,0刻度线在外圈读外圈刻度。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自主探究分析总结认识量角器后再尝试量角,从尝试体验中掌握了量角的方法,而且还成功突破如何选择内外刻度这一难点。

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经历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三、探究角的大小决定因素。

师:现在请大家看看这四个角有什么发现?
生:∠1=∠2
师: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师: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师: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

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

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师: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
生:角的大小与边得长短毫无关系,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毫无关系呢?我们学过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射线)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长。

师:一起读课本38页例1下面的这两句话。

对,角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当角的边比较短,不好量时,可以把边延长一些再量。

四、巩固内化,拓展延伸
1、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量角的方法对吗?错在哪里?
(2)量一量少先队中队旗上的角各是多少度?(课本38页做一做第2题)
2、发展练习。

你能猜出这几个角的度数吗?并说明原因。

3、拓展练习
【设计意图】课堂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我设计了具有梯度的层次性练习,通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练习类型为:①基本练习,巩固新知;②发展练习,形成技能;③拓展练习,灵活应用。

让学生在及时的练习中巩固所学的技能,让学生沉浸在解决问题的快乐中,能强化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了解数学。

五、总结全课,强化理解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2、量角
一放中心点顶点
二移 0刻度线一条边
三看?刻度线另一条边
3、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