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二成语正误辨析山东卷5年考情导向试卷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考查角度望文生义√√√√褒贬误用√对象误用√√√不合语境√√√√(2016·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如故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015·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B.联合国大会曾经两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问题,但因各方立场南辕..北辙..,讨论无果而终。
C.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宣笔、徽墨、宣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D.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考生考生答案误区诊断例2 [A][B] A项,“巧夺天工”形容的对象是人的技能或人工物品,不能用来甲生[C][D] 形容自然美景。
此句属于对象误用。
(短板一:不明对象误用的设误手段)例2乙生[A][B][C][D]B项,“扣人心弦”多指激动人心。
此处用来形容灾情属于对象误用,且不合语境。
(短板二:不明不合语境的设误手段)例2丙生[A][B][C][D]C项,语境是“多年未见的战友”“意外相逢”,不能说“一见如故”。
此处对象误用。
例3甲生[A][B][C][D]B项,“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语境中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不能说“南辕北辙”。
与语境不合。
例3乙生[A][B][C][D]C项,“济济一堂”形容的对象是人,不能形容物品。
在此对象误用。
例3丙生[A][B][C][D]D项,“擢发难数”望文生义,不能形容小说的数量很多。
(短板三:不明望文生义的设误手段)例2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A项,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这个词语形容的对象是人的技能或人工物品,不能用来形容自然美景,此句对象错误。
B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此处用来形容灾情,用错对象,且不合语境。
C项,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合得来。
此句中两人并非“初次见面”,用错对象,故不正确。
D项,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也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方案等。
语境的含意为“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脱离实际的计划”,故此句正确。
例3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A项,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
这里使用正确。
B项,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此处使用不合语境。
C项,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不能形容物品。
在此用错对象。
D项,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不能形容小说多,此处望文生义。
成语辨析“8注意”1.注意适用对象,防范“张冠李戴”(针对“短板一”)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有特定的指向性,命题者常常故意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把使用的对象、特定的指向性有意弄错。
如“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句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句中用来说占领销售市场不当。
2.注意句子语境,防范“不合语境”(针对“短板二”)成语的使用还要注意到与语境的和谐,不能不合惯用句式,不能不合情合理。
如果成语与其所在的语境不能协调,使用就不恰当。
如“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句中“鼎足而立”比喻三方面对立,而前面说的是两个公司,用在句中不合语境。
3.注意关键字词,防范“望文生义”(针对“短板三”)望文生义,即只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语的含义,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造成不确切的理解,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一到晚上,修整一新的人民南路灯火阑珊....,车水马龙,人们兴致勃勃地徜徉在灯火通明、流光溢彩的大街上,尽情地享受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句子中的“灯火阑珊”指灯火稀少、将尽。
此处望文生义,把成语的意思理解反了。
4.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类。
具有褒义色彩的成语,通常表达肯定、赞扬的情感态度;而含贬义色彩的成语,则表达否定与批判的情感态度;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中性色彩的成语。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清褒贬,否则就容易犯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如“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它趋之若鹜....”。
句中“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5.注意用语得体,防范“谦敬错位”由于成语是约定俗成的,某些成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
如“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的高见,请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句中“姑妄言之”的意思是姑且随便说说(对自己不能深信不疑的事情,说给别人,时常用此语以示保留)。
姑:姑且。
妄:随便。
多用于自谦之辞。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6.注意准确简洁,防范“重复累赘”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将成语和句子语意进行比照,否则容易造成成语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在辨析成语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同时注意观察前后文字,判断是否出现语意重复的错误。
如“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吧”。
句中“难言之隐”指难以明说的事情或缘由,与句中的“苦衷”重复。
7.注意词语程度,防范“轻重不分”有些成语词义较轻,有些成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考生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既不能违背语境逻辑,也不能违背事理逻辑,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如“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句中“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原句大词小用,轻重失当。
8.注意语法功能,防范“搭配不当”误用成语是因为没有注意其语法功能,因为成语在与相关词语搭配时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如能否带宾语,能否充当某个成分,应该与哪类词语搭配等等。
如果使用时不顾其搭配规则,就容易造成不合语法、搭配不当的错误。
如“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满山遍野都是这样的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敌军的妙计了”。
句中“出奇制胜”是指用奇兵妙计制服对方,取得胜利,其后一般不能带宾语。
注意适用对象,防范“张冠李戴”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奚羽先生指导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有那些繁文缛节....。
B.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C.因为有了充足的伏笔铺垫和出人意料的结尾,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情节显得波.澜壮阔...,悬念丛生,让读者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D.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模仿名家名作的语言,而不能欣赏其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学习其崇高的精神,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D[A项,“繁文缛节”指交往过程中待人接物方面礼节过多,此处用于撰写学术论文,用错对象。
B项,“不绝如缕”指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此处用于修饰嘈杂的声音,用错对象。
C项,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用于此处使用对象错误,可改为“波澜起伏”。
D项,“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使用正确。
]注意句子语境,防范“不合语境”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导学号:98142001】A.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医患关系紧张非一日之寒,要大力发扬待人和气、言语文明、耐心细致等与人为善....的美德,这样才能减少医患矛盾。
C.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违背自然中自掘坟墓。
忤逆自然的人类将无法在大自然里颐.养天年。
....D.近年来,我国历代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蔚为大观。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
C[A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不合语境。
B项,与人为善:原指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
而此句中用来总结“待人和气、言语文明、耐心细致”等美德,与“善意帮助”无关,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项,颐养天年:指保养年寿。
符合语境。
D项,自顾不暇:照顾自己还来不及。
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目不暇接”。
]注意关键字词,防范“望文生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传》中的高俅以一介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除了善于蹴鞠外,他身无长物....,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便飞黄腾达,很快便官至太尉。
B.我们曾经过分迷信“人多力量大”,认为三人成虎....。
殊不知,当人多得超过实际需要时,有可能会碍事误事。
C.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有可能不名一文....。
D.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
D[A项,“身无长物”指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极端贫困。
望文生义,误以为词义是“没有特长”。
B项,“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此处属望文生义。
C项,“不名一文”指一个钱也没有,也说“一文不名”“不名一钱”。
而此句中用来说没有价值,显然不恰当,属望文生义。
D项,“差强人意”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差,稍微。
符合语境。
]注意感情色彩,防范“褒贬误用”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因监察机制缺失,权力无限膨胀,一些官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讲排场,比阔气,一言九鼎....,终因贪腐受贿丢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