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笔记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翻开文章第一页,我就有一种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气,感觉是那样的清新愉悦,让自己很放松!我的心也就从此刻跟这作者的笔尖跳动着,渐渐的认识的那个小镇,那条河,那里的人们,当然还有老船夫,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为了他们的朋友,随其乐而乐,随其忧而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沈先生笔下描绘的这一副诗情画意,又怎么会不孕育出一辈辈纯朴、诚实、勤劳的茶峒人呢?简洁的话语勾勒出故事发生的地点,语言优美、环境怡人,凸显出主人公翠翠的心灵之美。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文字的简单纯朴,彰显出翠翠的天真与纯朴。
翠翠是小说的主角,是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
翠翠十分的可爱,又有着小孩子的调皮:祖父因摆渡耽搁而在夜晚才去寻找翠翠,对于祖父的呼喊她却答复:“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
”实在可爱之极。
长大后的翠翠喜欢看新娘子,喜欢把自己想象成新娘子,而她对傩送二老的喜爱却缄口不开,只是羞红着脸。
她对傩送二老的爱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感人。
作父亲的当两个儿子很小时,就明白大儿子一切与自己相似,却稍稍见得溺爱那第二个儿子。
由于这点不自觉的私心,他把长子取名天保,次子取名傩送。
意思是天保佑的在人事上或不免有龃龉处,至于傩神所送来的,照当地习气,人便不能稍加轻视了。
傩送美丽得很,茶峒船家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只知道为他取出一个诨名为“岳云”。
虽无什么人亲眼看到过岳云,一般的印象,却从戏台上小生岳云,得来一个相近的神气。
书中第二节给出了男主角,大佬天宝、二佬傩送。
从取名中就可以看出其父亲对儿子喜爱与期望,对他们的培养模式及成长环境及习性,也塑造了他们兄弟的纯朴与憨厚,为后面的三角恋爱的悲剧做了铺垫。
碧溪岨的白塔,与茶峒风水有关系,塔圮坍了,不重新作一个自然不成。
除
了城中营管,税局以及各商号各平民捐了些钱以外,各大寨子也有人拿册子去捐钱。
为了这塔成就并不是给谁一个人的好处,应尽每个人来积德造福,尽每个人皆有捐钱的机会,因此在渡船上也放了个两头有节的大竹筒,中部锯了一口,尽过渡人自由把钱投进去,竹筒满了马兵就捎进城中首事人处去,另外又带了个竹筒回来。
过渡人一看老船夫不见了,翠翠辫子上扎了白线,就明白那老的已作完了自己分上的工作,安安静静躺到土坑里去了,一面用同情的眼色瞧着翠翠,一面就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去。
“天保佑你,死了的到西方去,活下的永保平安。
”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意思,心里酸酸的,忙把身子背过去拉船。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
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白塔已修好,可爱人缺不见身影,独留翠翠一人撑着桨,摆渡来往的客人,继承了祖父的事业,时而望着白塔,等候自己的爱人。
至今我的脑海里仍时常会浮现翠翠只身一人站在渡口边守望的情景,“他或许明天回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我时常孩子气的抱怨到“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出结局呢?”这也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留给我们美丽的想象空间,或许这也表现出作者当时矛盾的社会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