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当代电影艺术导论_16240

【读后感】当代电影艺术导论_16240

<<当代电影艺术导论>>读书笔记
1 景别
extreme long shot 远景人消融于环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善于使用大全景镜头的电影艺术家大都倾向于一种史诗式的风格和宏大的气势。

The birth of a nation 1915, Bronenosets Potyomkin 1925, 黑泽明《七武士》
long shot 全景个体与环境“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些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更愿意采用一般的全景镜头,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呈现在观众面前。

卓别林电影常常使用全景镜头,以适应默片时期的表演动作的完整呈现。

medium shot 中景环境中的个别“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不同的人物关系
medium close-up 近景个别“人比黄花瘦”
大量的对话和需要表现被拍摄主体的细微变化的情景往往较多使用近景镜头close-up 特写“回头一笑百媚生”
创造强烈的视觉效果
卓别林:“拍喜剧片用全景,拍悲剧片用特写。


摄影机距离被拍摄物体越远,观众就越超脱、情感投入就越少,反之,就越介入、越情感投入。

以“中景-近景-特写”景别为主,电影的节奏感更紧张,画面对观众注意力的强制性会更强,如好莱坞的多数情节剧电影。

而多使用“远景-全景-中景”景别的电影节奏更为舒缓,观众视觉感知的自由度更大,如纪实性电影。

全景、大全景、远景镜头是历史重现的一种手段。

2 镜头运动
track in 推引导观众的观赏注意力,强化视觉的冲击效果,造成一种观看者与对象的紧密关系,有时友好有时紧张。

track out 拉表现拍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观众将被拍摄主体放置在一定的参照环境中进行观察,观看者与对象的关系逐渐松弛、疏远,有时带来轻松感,有时造成留恋的感觉。

pan/tilt 摇视野逐渐扩展的感觉,形成一种节奏感。

track/crane 移强调速度和力量。

follow 跟主观效果。

镜头从下向上的运动往往有一种升华感、希望感,而从上往下运动则更容易表达一种沮丧感、压抑感;镜头从左到右运动往往更符合人们通常的观看经验,而从右向左的运动则更容易带来不适感。

3 拍摄角度
straight-on angle 平视镜头
high-angle 俯视镜头
使被拍摄物体呈现一种被压抑感,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展示比较开阔的场面和空间环境,从特定角度展现运动线条,使影像压缩变形来制造特殊效果,使运动显得更迟缓、平稳。

鸟瞰镜头突出命运在生活中的作用,模仿一种上帝的观点来象征命运的不可知。

(希区柯克)
low-angle 仰视镜头
使拍摄物体更加高大、威严,观众会产生一种压抑感或者崇敬感,也可以用来创造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效果,有时用来模仿儿童的视角。

表现人物的英雄高大形象,强化人物的权威性和力量,将阶级关系、从属关系、富贵贫贱关系迅速区分开来。

canted 倾斜镜头
不稳定、动荡、晃动的感觉,王家卫的电影常用这种倾斜镜头来渲染都市的迷乱状态。

4 焦距
middle/normal lens 标准镜头现实主义风格的常用镜头
wide angle lens 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鱼眼镜头
被拍摄物体横向扩张,近景有明显的变形感,景深加大,造成深远的纵深感,在表现横向的场面时可以强化场面的宏伟性,在拍摄纵向的运动时可以增加运动的速率感。

史诗风格影片(《勇敢的心》1995,《大决战》1990)在表现战争场面时就经常使用短焦距镜头,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恢弘的风格。

景深镜头清晰的纵深感,强化画面的纵深对比、烘托等这种修辞关系,创造景深关系(《公民凯恩》)。

long/telephoto lens 长焦距镜头/望远镜头
纵深被压缩,使深度空间被压缩为平面空间,视野小、景深感小,景深清晰度小,前景人物清晰,后景模糊不影响前景的鲜明但又构成一种人物的背景。

zoom lens 变焦镜头
变焦起到引导过渡的作用。

5 速率
slow-motion 升格(慢动作)镜头
以每秒高于24格的速率拍摄,具有抒情性、仪式性、庄严性的效果,加重信息的重要性,常用于感情戏和历史性的重要时刻,在娱乐性电影中,用慢动作来强化动作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fast-motion 降格(快动作)镜头
以每秒低于24格的速率拍摄,用夸张的速度制造喜剧效果。

抽格镜头
故意用挡板遮挡其中几个画格,画面的速率出现抽动、跳跃的感觉,制造一种凝滞感、拖延感,产生特殊的节奏,王家卫影片经常用这种手法创造特殊的城市眩晕体验。

定格画面
引起观众的更强度的注意和感受乃至思考,定格是一种强调,一种对意义的表达。

相关主题